传统的端午节五彩线,为什么是青、红、黑、黄、白五色呢?

谢邀: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五彩线是端午节的习俗之一,五色线是由青、红、黑、黄、白五种颜色的丝线合股编制成的细绳,五色线作为端午节的习俗和配饰,通常系在手腕上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又称重五节、或午日节、或沐兰节等。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时期,在南北朝的《荆楚岁时记》中也有记载:“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

端午节是中国历史最为悠久的一个节日,端午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端午节是中国人民自古以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生活习惯的不同,端午节产生了许多不尽相同的习俗。

龙舟竞渡、端午食粽、悬挂菖蒲、佩挂香囊、佩戴五色丝线等成为端午节最具节日特色的习俗,时至今日,端午节已逐渐成为一个全民参与、防病避瘟、祈求安康为主题的兼具包容性与综合性的传统节日。

在诸多的端午习俗中,五色丝线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的习俗。

东汉应劭《风俗通义》中就有关于长命缕的记载:五月五日这一天,人们简单地以五彩丝线合股编制成绳,系在臂膀或手腕上,并且有长命缕、续命缕、辟兵缯、五色缕、朱索等好几种叫法。

唐代,宫廷内有于端午日以所结长命缕赐给诸臣的传统;宋代宫廷也沿袭了这一传统;清代民间在五月五日结五色丝为索,系在小孩子的手臂上,通常还有男左女右的说法,人们还给这种五色丝线起了一个好听的且有着美好寓意的新名字“长寿线”。

五色线的颜色选取也是很讲究的,首先就是五色的定义,是哪五种颜色呢?

其实早在先秦时期,我们的文化中就有了“五色”的观念。《周礼·考工记》有记载:“画缋之事,杂五色,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这是关于“五色”的一段文献记载。从这段文献记载中,也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五色”的概念从“五行”衍生而来。

在五行学说中,金、木、水、火、土,对应的色彩是:金为白、木为青、水为黑、火为赤、土为黄,五行对应的五行方位是:木为东、火为南、金为西、水为北、土为中央。

五行相生、相克,它是人与客观世界交融中的人为的但又是客观的系统,它讲究事物之间的联系,讲究人与他所存在的客观世界的统一性。

与五行对应的五种颜色即青、赤、黄、白、黑的运用自然也要符合这个规律。因此,古人从自然中发现的并认为不能从其它颜色混合得出的五种颜色:青、赤、黄、白、黑为正色。

端午节的五色线是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实物结合起来的很好例证,五彩线是用红、黄、青、白和黑色五种颜色的线制成,是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五行学说相对应的。端午节系五彩丝线表达了人们在生活中的理想和愿望,五色丝线中“五色与五行相配”的视觉色彩指符表现出驱邪避瘟和祈福纳吉的象征意义。

五色线,与赛龙舟、包粽子一样,经过数千年的演进和发展,作为端午节的习俗之一,逐渐积淀成为具有独特表现模式的文化记忆,已深入到人们的生活之中,它承载着人们对生活的美好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