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孩子性格内向孤僻,整天沉迷游戏逃避现实。如何引导他们?
l同学,14级初二男生,入读福和心理教育6个月。
根据家长入学时的陈述和15天后的测试观察,该生主要问题如下:
学生个性
我不想探究自己的行为和状态,觉得没有意义。表现为退缩、冷漠、缺乏动力、焦虑但主动阻挡压力。
归因模式
倾向于外部归因(学生的自我审视和反思能力较弱,根据外部情境反应评价)。对环境的负面体验,被动适应。
时间的地平线(人际关系)
和父亲的关系(心理距离)比较近,但在语言表达和行为上有所回避。这也体现在略缺乏与老师建立关系的能力,行为上有回避(或自我封闭)的倾向,对老师的印象相对平淡。
同行关系也明显回避,和弟弟的关系比较平淡。同时也体现在同学关系能力被动,亲密度弱。倾向于用行动来表达(比如打架)。
从安全感、信任感、亲密感维度来看,L同学明显不足。几乎没有亲密的朋友,这也反映了同学关系能力明显不足,但一旦形成亲密关系,忠诚度就会很高。也许是为了不经历背叛,我拒绝建立亲密的同伴关系:没有亲密关系,就意味着背叛不会发生。行为上退缩、回避、拒绝的表现。
我和我妈关系一般。我觉得我妈爱唠叨,倾向于用回避和沉默来表达自己的不满。
时间的垂直方向(成长经历)
家庭结构完整,父母关系尚可。
初一以后,觉得被老师和同学不尊重,有强烈的挫败感和焦虑感。感觉学习困难,压力大。我咨询过学校的心理咨询师,但是没有效果。
初二下学期沉迷游戏,辍学。
与父母沟通严重不足,觉得说了也没用,有自暴自弃甚至封闭自己的倾向。
防卫机制
压抑,逆向形成,诉诸行动,回归。
自我意识:自我认同程度明显欠缺。
情绪状态
情绪状态相对稳定,但明显低落,主动性较弱;
遇到情绪冲突时,不要去处理,用转移注意力的方法来减少焦虑。
人际模型
回避或拒绝有明显的特征,某种程度上会体验为偏执、固执、不愿意表露情绪、内向,也会掩盖L同学的善良和同情心。
02
分析与对策
原因分析
妈妈可能有自己的焦虑和习惯性的“唠叨”,会在一定程度上引发青春期的逆反心理。
推测在婴儿期,母亲有焦虑情绪,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孩子的安全感。
孩子沉默、矛盾、逃避的人际交往模式,可能是一种逆向形成。
父亲是理性的、自信的,孩子对父亲的认同也会运用“理性思维”,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孩子用语言表达情绪,所以孩子会“诉诸行动”,用行动表达自己的情绪。
表现为点头表示同意,沉默表示反对,在学校打架表示愤怒,不与人进行正面的眼神交流表示恐惧或厌恶。
过于孤僻的性格特征,情绪低落,缺乏动力,兴趣下降等等都限制了他们正常的生活和学习。
这一判断是基于:
调整方向
首先,通过心理咨询,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行为模式,了解行为模式背后的心理组织过程和结构;系统了解家庭的核心关系;在认知层面上,帮助学生了解自己日常的应对方式并产生结果,从而认识到自己的内在逻辑和对周围环境的认知,更新自己的认知水平。
其次,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和平时与文化老师的教学互动,让学生重新燃起学习兴趣,保持学习节奏。
再次,通过一对一的文化课,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为他们正常回归学校生活和学习做准备。最终目的是提高他们的学习和认知能力。
最后,行为训练贯穿始终,让身体更强壮,更有精神。日常生活习惯的训练,走路说话等细节的调整,都有饱满的精神传递内功。
03
心理咨询
咨询目标
1,核心问题
主要问题是人际关系混乱,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萎缩,缺乏整体的自我认知。
2、咨询目标
3.咨询策略
行为训练的方式首先解决的是体能等适应性问题。(CBT)认知行为疗法、精神分析疗法、叙事疗法、理性情绪认知、放松训练和正念练习。
咨询方向
首先,对学生做初步访谈,了解心理结构和心理组织过程。评估自尊、自我感知、适应能力和认知能力的水平,确定总体咨询目标。
第二,?提高情绪管理能力。针对学生对身体接触敏感,缺乏感性,要修习正念,关注当下;增强情感表达能力,减少行为表达,增加语言表达,将表情、肢体动作表达、语言表达融为一体。
再次,从认知和行为矫正方面,探讨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调整不良认知,增强现实检验和道德判断能力,慢慢增强自信心。
最后,针对创伤,结合学生喜欢独自想象的特点,我们初步决定采用情绪稳定化训练,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在适当的时候进行发泄和暴露。
校正方法:
04
文化课辅导
1,学习态度和目标:
找出L同学对什么感兴趣,或者将来想做什么,让这些东西在L同学心中与学习牢牢相连,帮助L同学找到积极的学习态度。
2.学习兴趣:
及时肯定地鼓励L同学在学习上取得进步,培养他们在学习上的成就感,帮助L同学找到学习的乐趣。
3.学习习惯:
* * *伴随着规则的制定,* * *伴随着规则的接受,承担着活动的结果。及时给予赞赏,或者分析没有实现的原因。
4、学习方法:
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个性化教学,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吸收知识的效果。
5、学习计划:
* * *制定切实可行有效的学习计划,强化、细化、组织知识点,全面提高综合实力和整体水平。
6.学习效率:
细化每天的作息时间,鼓励L学生自主学习,提高整体学习效率。
05
行为习惯训练
1,生活技能的习惯:
采取行为主义疗法,包括正强化和负强化,强化和塑造良性行为,比如时间管理,安排自己的生活。
2、作息饮食习惯:
保持规律的作息和饮食,会让孩子的一天变得轻松、有序,做事和思维都很稳定。
3、遵守规则:
树立独立意识,自我管理生活,遵守课表,按时起床,做操,上课,养成良好的遵纪守法习惯。
4、人际交往训练:
虚心接受老师的批评教育,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对同学友好,学会尊重和互相帮助,在学习和生活上互相照顾和帮助。
5.体育锻炼:
可以调节心情,舒展身心,有助于睡眠和消除读书带来的压力,改善身心状态,恢复体力和精力去学习。
6、公共精神:
热爱劳动,积极参加公益活动;
7、团结的精神:
集体项目和比赛可以培养团结、合作和集体主义精神;
兴趣培养
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有什么好处?
1,以后有更多选择
培养孩子不仅要满足于课堂上的学习,还要多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培养独特的兴趣,让孩子以后有更多的选择。
2.更热爱生活。
健康的兴趣使人变得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充分感受到生活的充实和世界的美好。
有了爱好,时间变得无比珍贵,人会变得忙碌而充实,不再空虚无聊,没有时间思考。
3、提高智力和创新能力。
孩子在发展兴趣爱好的时候,会形成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不仅可以提高动手能力,还可以提高智力。
而且在兴趣培养的过程中,孩子会受到感染,发展丰富的现象,增强创新能力。
4.陶冶情操,增强自信。
陶冶情操,保持健康的心态,充分发挥个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自信心和价值观,使人格在和谐的氛围中健康和谐地发展;
5、思维更加严谨
从培养孩子思维的角度来说,兴趣爱好可以让孩子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形成严谨的思维。遇到困难时,我们会认真探索,钻研,寻找答案,直到解决问题。
长期锻炼可以保持孩子大脑均衡发展,提高记忆力。
6.增强意志力
健康的兴趣爱好可以让孩子克服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培养孩子顽强的毅力,坚定地沿着自己的目标走下去。
06
延迟反馈
学生反馈
离开学校的时候,同学L说他觉得自己变了很多,学习进步了,身体素质也提高了,能和同学好好相处了。很多人愿意和他一起玩,现在他们也有了自己的目标。他们想上大学,以后找个好工作,觉得自己各方面都进步了不少。
家长反馈
离校一个月后,家长反馈,孩子能够独立思考,自己做决定,而不是总说不知道。
回来后生活习惯一直保持的很好,作业也不会耽误。连学校的班主任都说这孩子聪明机智。回到学校后,他在课堂上很活跃,学习态度也很端正。这孩子变了很多。
后续家庭教育建议
个体在成长的过程中有独立的需求和必要性。所谓独立,就是不依靠别人。
孩子在婴儿期随母亲进行身体上的断奶,青春期后,自我意识逐渐发展,开始有自己做决定的需求。如果没有给孩子成长和锻炼自己决策能力的机会,父母总是帮他做决定,那么孩子就没有办法独立思考,独自做决定,总是需要依赖父母。我们称这个过程为心理断奶。
这个阶段的断奶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既需要孩子自身的成长,减少对父母的依赖,也需要成年父母放松对孩子的控制,让孩子成长。
特别是在个体进入青春期,自我意识不断发展的阶段,家长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关于孩子学习的管理
建议家长在对孩子学习的管理上,采取对结果的严格管理,对过程的宽松管理。
比如和孩子讨论什么时候完成作业,能达到什么标准,达标了能玩什么,不达标了不能玩什么(协商过程考虑到孩子的合理要求,单方面纠正家长的不合理想法)。
作业时不干涉,严格检查结果,在L同学成功时给予由衷的赞赏,增强自信心,为其接下来的良好表现提供动力;
不成功的时候表示同情和难过,不要责备。而是和L同学一起详细分析这个过程,帮助他们在接下来的挑战中取得成功。
2.定一个具体的时间陪孩子。
孩子到处玩不算——还得和孩子玩。
特别是玩有规则的游戏,可以帮助孩子强化规则意识,让孩子在严格遵守规则的情况下,通过自己扎实的用心和努力,从玩中学习到满满的获胜的喜悦感,同时减少或消除侥幸心理,变得踏实。
当孩子取得进步(或胜利)时,给予真诚的赞赏,当他做得不好时,一起分析原因,为下一次胜利提供动力,增强他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需要特别注意给孩子一定的独立做决定的空间,不管能不能做好,请给孩子成长的机会;
3.以身作则
都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深远。
父母在孩子性格和人格的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样,孩子在家里就像镜子。孩子的行为是父母行为的再现,是对父母行为的模仿和认同。
如果觉得孩子做得不好,家长一定要及时反思,自己是否树立了这样的榜样,让孩子形成了相应的认知;
4.保持家庭教育的一致性。
家庭教育的一致性对孩子认知的形成有重要影响。不一致或不稳定的教育模式会让孩子感到迷茫,不知道该做什么是对的,不该做什么是错的。
其中,这里所说的一致,既包括父母双方教育目标的一致,也包括教育时间的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