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五虎”的股权分配和决策机制

"

很多人羡慕阿里巴巴的地位,感叹新东方的成功,惊讶小米的爆发,但很少有人意识到,如果背后没有联合创始人,就很难有公司现在的辉煌。

有些创业者相信独狼,但回头看看那些短命的企业,往往是因为一开始没有合适的合作伙伴互补,导致最后失败。

"

找到合作伙伴后,腾讯五虎是如何分配股权的?

股权分配后,合伙人如何决策?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

1.关于股权分配

成立之初,“五虎将”共筹集资金50万元,包括:

马:CEO,出资23.75万元,占47.5%。

张志东:首席技术官,出资65438+万元,占比20%。

陈一丹:首席行政官,出资5万元,占65,438+00%。

许:首席信息官,出资5万元,占65,438+00%。

曾李青:首席运营官,出资6.25万元,占65,438+02.5%。

我们知道很多企业在创立的时候,创始人喜欢持有565,438+0%和67%以上的股份。腾讯五虎为什么不这样分配股份?

后来,马回忆说,这种股权分配有三个原因:

第一,按照合伙人的分工和能力来分享股权。马在接受多家媒体联合采访时坦言,他最初考虑的是与张之洞和平分股份的方式,但最终采用了创业团队根据分工和能力分配不同股份的思路。产品、技术、运营是腾讯的三大支柱,所以负责相应模块的合作伙伴会获得更高的份额。后来,有人想增加资金,占更大的份额,但马说不行。“根据我对你能力的判断,你不适合多拿股份。”因为在马看来,未来的潜力要和股份匹配,不匹配就会有问题。持有大股份的人不工作,工作的人股份少,就会产生矛盾。

第二,创始人必须做出重大贡献,占很大份额。马说,企业“如果没有骨干,股份平分,肯定会出问题,一样完蛋。”因此,创业初期的资金主要来自马,占了很大的份额。

第三,一股为主,但不要太大。马花藤说:“我要他们的总和比我的多一点,不要形成垄断和独裁。”

一般来说,由合伙人组成的股东会是公司的最高决策机构,负责公司重大问题的决策。那么,腾讯是这样遵守规则的吗?五位合伙人如何行使话语权?

与很多以股东大会为主的企业不同,腾讯的最高决策会议是股东大会制度。这是一个非常独特和有趣的制度创新:

第一,会议的参与者不限于合伙人。总会参加人数为10-12,后调整为16。作为核心决策会议,所有与会人员无论日常工作多忙都必须出席。

二是会议持续时间长。经常开会的人都知道,会议时间越短效率越高,而马喜欢开马拉松式的会议。会员大会每两周召开一次,10 am准时开始,一般持续到凌晨2-3点。这是一项手工工作。这是有原因的。通常每一个议题在总会上提出后,马都不会先表态,而是听取大家的态度和意见,所以会花很多时间。

第三,在权力分配上,办公厅独揽大权,事业群小权分散。腾讯的核心资源是流量,流量的分配权在“总办”手里。各事业群的负责人在业务发展上拥有最大的权限,但交通命脉始终掌握在最高决策层手中。这样的权力分配体系促进了内部“赛马机制”的形成,各个事业部“一旦做大,就成了一支独立的军队”已经成为腾讯不成文的规定。这个体系后来给腾讯带来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创新,比如QQ空间、QQ游戏甚至微信,都不是顶层规划的结果,而是基层事业部的自主创新。

第四,会议没有投票制度。人力资源部门的负责人说,“在过去的十几年里,没有通过投票做出任何决定。”关于部门业务的事项,责任主管的意见受到高度重视。“谁主管,谁提议,谁负责。”关于公司的整体战略,达成共识是决策的前提;反对的人多,事情就搁置;一旦被大多数人认可,反对者可以保留意见。在这个过程中,马对没有“一票赞成”或“一票否决”的权力。

第五,很难说最后的决定是基于理性,还是无法压制。与会者表示,几乎所有重要决议都是在12午夜之后做出的。那时候大家都太累了,经常有人喊“太困了,太困了,快点吧”,然后决定一些事情。你能说这些决定是理性的吗?但如果你说它不是一个理性的决定,它创造了一个商业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