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语言教学应该采取哪些策略?

提问是教学活动的核心,是教学中的“常规武器”。教学活动中的合理提问可以激发儿童思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否则会降低教学的有效性。教育家告诉我们,孩子的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巧妙的提问可以激发孩子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把他们从某种抑制状态中激发出来,激发他们说的欲望。那么,在儿童语文教学中如何设计问题来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呢?我在语言教学方面做了一些尝试,现在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一些经验:

一、幼儿园语文教学中提问的现状分析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发现教师提问的作用远远不够,影响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问水平低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提问密度很高,但有些问题并不是围绕教学目标设计的。这样的问题很难激起孩子的* * *性,无法引发孩子主动的学习行为。比如有的老师习惯这样提问:今天一起听故事好吗?故事中的孩子们做得对吗?我们要向他学习吗?这样,孩子就可以完全不用思考,机械地用“好,对,是”来回答。这种程式化的提问方式不仅繁琐,而且限制了孩子思维活动的空间,剥夺了孩子发现和体验的机会。孩子只能跟着老师一步一步来。

(B)儿童回答问题的机会不公平。

在语言活动中,老师一般喜欢让“有能力”的孩子回答问题。语言发展较好的孩子回答问题的机会最多。他们用“有能力”的孩子的思维代替全班的思维。在一次活动中,有些孩子获得5-6次回答问题的机会,而超过40%的孩子只获得一次机会,有些内向的孩子可能连一次机会都没有。在教学活动中,会出现一种现象,老师的提问似乎只为少数敢于并善于大胆发言的孩子准备。没有充分考虑到每个孩子对问题可能都有自己的想法,忽略了让每个孩子享受回答老师问题和与同龄人分享自己经历的乐趣。长期以来,由于回答机会的不平等,一些孩子失去了自信,或者宁愿置身于教学活动之外,成为“边缘人”。这种质疑的负面效应应该引起教师的高度警惕。

(三)老师给孩子观察和思考的时间太少。

在教学过程中,有些老师为了达到预设的目标,为了在提问过程中赶上进度,留给孩子思考的时间太少。大班语文教学《猫生病了》中,老师展示了四幅图片,不是引导孩子观察图片内容,而是马上问:“孩子看懂了哪幅图,说了什么?”一个小孩马上站起来说:“我在图片上看到一只兔子。”老师发现他没有表达清楚,所以他让其他孩子帮助他。这样,孩子没有起到思考的作用,容易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二、问题设计一定要遵循孩子的认知规律。

(1)启发原则。提出的问题要有启发性,要避免问题包含答案或只有一个答案。如果老师经常问无脑的问题,会抑制孩子的创造力。提出的问题要启发孩子向很多不同的方向思考,即寻求孩子思维的异性和独特性,然后教师引导孩子讨论和评价,通过集中思考选择最佳结论。

(2)科学原理。一个好的问题首先应该是难度适中,科学性强。在提问之前,老师要熟悉孩子的课本和孩子。要掌握提问的难度,不能让孩子回答不出来,也不能简单地回答“是”和“不是”,即提问的难度要在孩子的“最近发展区”之内。太简单不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太难太深奥会让孩子不知从何下手,挫伤孩子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应该让孩子“跳起来摘水果”。对于疑难题目要注意铺垫题的设计。

(3)面向所有儿童的原则。幼儿园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促进儿童的发展,所以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始终贯彻“以儿童发展为本”的理念,提问设计也不例外。老师的问题应该是针对班里每个孩子的,让每个孩子都能感受到老师问我这个问题,愿意参与到问答活动中来。比如在“三只小猪”这个故事的教学活动中,一开始,老师出示图片,问“这三只小猪有什么不同?”因为三只小猪之间有太多容易发现的差异,每个孩子都可以根据颜色、身高、胖瘦找出它们的差异,然后参与回答。因为这个问题既面对全班孩子,又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和兴趣,所以孩子回答问题非常踊跃。

第三,精心设计提问,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一)教师应围绕问题,分清主次。

教师要钻研教材,善于设计问题,注重问题的目的和价值。尽量做到少而精,并且符合孩子的发展需求,在重点中提问。比如,老师在小班语言活动“老鼠的魔杖”中设计了三个关键问题:“猜猜老鼠和它的魔杖会怎么样?老鼠的魔杖有什么魔力?老鼠如何用魔杖帮助小动物?这类问题可以紧扣教学重点和难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形成了一个方向明确、思路清晰、内部逻辑关系清晰的“问题链”,为孩子提供了一个合适的“支架”。

(二)教师提问要分层次。

在语言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关注不同能力水平的儿童,为他们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比如“小花籽找朋友”这种语言活动,可以根据孩子能力的低、中、高三个不同水平来设计。比如简单的问题“小花籽在寻找幸福的路上遇到了谁?”只要孩子注意听,这个问题一般都能回答,所以请平时胆小不爱表现自己的孩子来回答;但是,有必要探讨和发散诸如“如果你是一颗小花种子,你将如何寻求幸福?”我会请表达能力强的孩子来回答;有必要对这类问题进行归纳和总结,比如:“你身边有哪些欢乐?”我请理解力强的孩子来回答,尽量让大家在低、中、高这样三个不同层次的问题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3)教师提问要开放。

教师要适当搭配封闭式问题和开放式问题,多问一些认知水平较高的问题,激发孩子的积极情绪。大纲明确把情感态度的目标放在第一位。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观察孩子的情绪反应、情绪、态度、兴趣和需求,通过开放性问题激发孩子的积极情绪。语言活动中故事里的问题怎么说?怎么会?“改成“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我还能做什么?这些都是开放性的问题。老师不要求一个答案,而是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独特的想法,这样孩子的回答就不会局限于原来的故事。他们可以凭借日常生活中的积累,拓展思维,大胆想象。比如在语言活动“小猴子卖东西”中,老师先展示“0”的形状,让孩子猜猜这是什么。这个问题立刻调动了孩子的思维。有些人说鸡蛋,有些人说游泳圈,有些人说数字0...然后他们又问了一个问题:“小猴子卖‘0’,谁会买?为什么要买?“这个时候有更多的答案。我在提出富有想象力的问题时,并不追求唯一正确的答案,而是让孩子产生尽可能多的、新颖的、富有想象力的答案,提高孩子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D)教师的问题应该是互动的,并鼓励儿童提问。

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持续的过程,不能只向老师提问,孩子处于被动回答的状态。教师应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一些提问方式,加强师生互动。比如在学习故事的对话中,可以尝试采用“老师问—孩子答”、“孩子问—老师答”、“孩子问—孩子答”的模式。这样多样化的提问方式,有利于师生之间的讨论和相互激励,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有了更多的提问机会,问题意识和自我提问能力也在无形中得到提高。同时,孩子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会提高,师生关系也会变得融洽,活动目标也会很好地实现。

总之,问题虽小,却包含了大学问。用得好,会事半功倍,反之亦然。要不断探索提问的艺术,让提问在教学活动中事半功倍,让提问展现教师的教学艺术!让问题发挥最大的教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