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论述了皮亚杰幼儿游戏活动的类型和内容。

皮亚杰从认知发展的角度认为游戏的本质是同化而不是适应。他认为:“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被称为同化。”即接受和整合,主体利用已有的认知去理解外部事物。也认为:“内部图式为适应现实而发生的变化叫做适应。”即主体改变已有的认知结构,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比如,儿童在认知中已经有了“电话”的图式。当他们想念母亲时,他们会哭着用一个看起来像手机的“假电话”打电话。当他打了很多次电话都失败了,他意识到并不是所有的“电话”都是可用的。这个时候他会改变自己已有的认知去寻找解决方法。把“假电话”当成真电话,说明这是一个同化过程,通过无意识的“电话练习”巩固对“电话”功能的认识。而当这种刺激不能适应外界变化时,儿童改变了先前的认知结构,这说明这是一个适应过程,儿童的认知是在同化和适应的平衡下,在不断适应外界的过程中发展的。

由于儿童早期认知结构不成熟,同化和适应无法保持平衡,导致两种情况:一是适应功能大于同化功能,以客体为主,主体重复人或物的客观动作,表现为模仿;第二,同化功能大于适应功能,自我中心和兴趣占主导,制作游戏很少考虑外界要求。比如孩子玩角色游戏,不考虑娃娃家的假电话能不能用,而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去玩。皮亚杰用认知语言解释了儿童在游戏过程中不发展新的认知结构而是试图使自己的经验适应已有的认知结构,证明了游戏的本质是同化功能超过适应功能,游戏的存在不是一种独立的活动,而是认知活动的不平衡。

皮亚杰说:“我不得不不断地使自己适应一个不断受到老年人的兴趣和习惯从外部影响的社会世界,同时我也不得不不断地使自己适应一个对他来说是肤浅的物质世界。”然而,通过这些适应,儿童不能像成年人那样有效地满足他们个人的情感甚至智力需求。所以,为了达到必要的情感和理智的平衡,他有一个可利用的活动领域,在这个活动领域中,他的动机不是为了适应现实,相反,它使现实被自己同化。这里既没有强制,也没有惩罚,这样的活动场就是游戏。可见游戏通过同化功能改变现实世界。在游戏中,孩子们不限于按需变化,用想象力创造和组织游戏。在游戏中,孩子们用最真挚的情感体验游戏,相信虚拟游戏的真实性,用游戏的艺术写出现实无法满足的兴趣需求和情感释放。例如,孩子们把椅子排成一排来打开火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