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南安石井有什么好玩的?

著名民族英雄郑成功的故乡——古晋石井镇,位于福建东南沿海最南端,距金门仅6海里。石井麻江是南安唯一的出海口,也是闽东南海峡西岸海上对外交通的枢纽。麻江东临东石,东临晋江,南至乌江窑至金门,西至桂山至厦门翔安巷,北至水头。该镇陆地面积83平方公里,海域面积50平方公里。人口72500余人,外来人口30000余人,海外华侨接近港澳台同胞60000余人。改革开放以来,石井人民秉承先辈们艰苦创业的成功精神,围绕建设“现代化港口城镇”的总目标,立足港口优势,挖掘区域潜力,壮大“石材、石化、航运渔业、新轻工、旅游”五大支柱产业,实现了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2004年工商税收2.26亿元,年供电总量超过5亿千瓦时,经济实力在全省50强乡镇中排名第四。多年来,多次被省、泉州市、南安市授予各种荣誉称号,是“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乡镇,“福建省第八届文明乡镇”。石井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淳朴的海滨民俗。宋代理学家朱多次在《诗经》阳子山书院讲学,被誉为“理学源于《诗经》”。明朝的民族英雄郑成功,以恢复台湾的民族气节真诚地影响了世界。石井古晋,曾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口岸之一,古往今来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这些特殊的历史条件孕育了这里的民俗和传统:懂礼仪,爱国家爱家乡,勤劳朴实,热情好客。佛教和道教是最多的宗教信仰。石井是高甲戏的发源地。在古代,岑斗村的洪普老师和村民创造了高甲戏。因此,弘普大师被后人称为“戏剧之父”。近百年来,石井的高甲戏蜚声海内外。石井是沿海古镇,人杰地灵。中国“四海四地”八大奇观和中国境外“春夏秋冬”十二景,勾勒出“鳌石山、石景江山、杨子山”三个文物古迹丰富的景点。其中以全国首批100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的民族英雄郑成功文化园为中心,辅以延平郡王庙、忠贤地、开泰王声纪念馆等景点。《石经》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与邦伯坊的“海主”石雕、静海门、盐城、清水岩、大白岛等文物古迹相呼应。南安石井镇,中国大陆离台湾省最近的地方,南安石井镇,泉州离厦门最近的地方,石井镇,南安唯一靠海的镇,石井镇,福建唯一可以直飞金门的镇,郑成功的故乡,民族英雄郑成功的故乡。全镇陆地面积83平方公里,海域面积50平方公里,海岸线24公里,人口7万余人。辖25个行政村和1个居委会,6万多名华侨和港澳台同胞。距金门岛仅三海里,距厦门30海里,距后渚港48海里,距香港322海里,距台湾省高雄170海里。连接324国道的水石连公路贯穿全镇,水陆交通便利。它不仅是闽南东部海峡西岸的枢纽和南安唯一的出海口,也是著名的闽南侨乡和台湾省同胞的主要祖籍地。改革开放以来,石井镇大力弘扬郑成功精神,充分发挥人文、区位、侨台优势,认真组织实施以发展乡镇企业为主导的港口经济发展战略,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全镇企业600余家,年产值40.4亿元,年纳税1.41.928万元。成为陆上交通、渔业、石材、石化等支柱产业的省级明星镇,人均创造价值、人均纳税居南安第一,在全省综合经济实力50强镇中排名第八。是南安第一个税收过亿的镇。【历史文化】石井镇历史悠久,风景宜人。隋朝时,人们在这里捕鱼耕种。唐朝建立了海上丝绸之路;宋代设立“石井津”,设立“巡检司”;明建“静海村”,建“烟墩镇”;清初,这里是郑成功复台的基地之一。包含郑成功丰富文化内涵的大白岛、呈贡楼、延平郡王庙、海上观光石、石城静海门、平口碑、正成集博物馆、正成碑林、闽南名刹清水岩摩崖石刻等景点,构成了美丽的海天观光景观,被泉州市旅游局辟为郑成功古迹一日游,极具开发价值。2003年8月,“郑成功古迹”被评为全州十八景之一。石井港的海外交通历史悠久。到了唐代,石井魁下林灵贤造船到达博尼(印度尼西亚),明石郑之龙和郑成功组建了强大的船队航行到日本、巴达维亚、吕宋、台湾省、澳门等地。国内外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使这座历史古镇更具独特性:如画的自然景观,开朗好客的石井人,淳朴浓郁的民俗气息,令人陶醉,心旷神怡。石井的宗教信仰多为佛教:东安宫、Xi庵、大慈林、清水岩、慈觉林等等,每到“初一”“十五”香烟繁盛;以“清静无为,修身养性”为观点的道教,在石井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相传,唐朝末年,苏阳曾在扬子山的杨林书院讲学。石井基督教始于1915。基督教传入后,有石井基督教会和董熙教会,信徒超过1000人。石井是闽南高甲戏的发源地。它起源于石井岑斗的红普司,所以高甲戏人都把石井岑斗村的红普司称为“戏曲之父”。石井曾以“五虎班”(傅生班、福清班、付梅班、福晋兴班、金城兴班)闻名海内外。现代高甲戏的著名演员有、黄琵琶、陈、洪道成、洪、徐阳川、和洪。在历史长河中,石井知名的历史人物有:赶走荷兰人、收复台湾省的民族英雄郑成功;二十三年(1595),素有“同榜兄弟,双凤连科”之称的万历皇帝,升任黄华秀及其弟黄华瑞,在南京监管浙江道帝国。陈稔被授予进士的头衔,先后担任无锡知府和云南知府。《海亭集》的作者郑普,受古之启发,精于经学。为我党地下斗争和解放事业而牺牲的陈火炬烈士;他与弘毅、太虚、观风法师齐名,先后创办学校和禅修班,重印大乘经典。1948年任万隆侨团联合主席,1974年当选第四届全国人大华侨领袖。李来荣,福建农学院原院长、教授,省亚热带植物研究所所长,中国农业科学院院士,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第六届CPPCC全国委员会委员;陈历任福建省工商联主席,民建福建省主席,二至七届福建省委副主席,五届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五至八届全国人大代表。石井是郑成功的故乡。相传,郑成功模仿科举制度,在军中发明了中秋饼游戏,并在闽南迅速流传。为了纪念这位民族英雄,石井民间也成为中秋节最受欢迎的民间游戏。"早些年,石井街到处都是蛋糕店."郑成功研究会延平分会会长郑万江、会员郑欣欣表示,博饼是石井人中秋节最热闹的活动。中秋节期间,每个家庭都会买蛋糕来找乐子。博饼用的饼和普通月饼不一样。根据古代科举制度,郑成功给博饼分了“状元、状元、四进、举人、秀才”等几个不同的等级,并根据这个等级,从大到小为博饼特制了一套63个饼。由于富贵饼的盛行,石井街上的蛋糕店在当时应运而生。中秋节前后,满大街都是月饼的香味。石井摇头晃脑的习俗从农历八月初一持续半个多月,到八月十六日结束。郑万江说,每到中秋节,石井大街小巷都会有桌饼,无论是沿街的店铺,还是人们的家里,陆地上,轮船上。“走到哪里都可以停下来玩。”不仅在陆地上,在8月15日,当月亮在海上升起时,还在海上捕鱼的人们不能回家,所以他们在船上玩蛋糕游戏来庆祝中秋节。69岁的郑万江回忆说,1962年他24岁那年去钓鱼,恰逢中秋节。出海前,船员们特意去蛋糕店买了几套蛋糕,准备闲暇时玩一把丰富蛋糕的游戏。夜晚,月亮高挂,船员们会在甲板上尽情欢乐,愉快地度过中秋节。胜利者是快乐的,失败者是兴致勃勃的。博客结束后,赢到更多蛋糕的人会分享给大家。在分享蛋糕的游戏中,每个人都希望赢得头奖,因为这是一个巨大的荣誉。郑万江说,早些年,当人们赢得头奖时,他们通常会带着庄媛糕点回家烧香,因为许多人相信赢得头奖的人今年会非常幸运。据报道,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石井的摇头晃脑游戏一度不那么热闹,但近两年来,石井人重新热爱摇头晃脑来庆祝中秋节。石井社区负责人徐巧倩说:“今年的博饼大赛肯定会很热闹。”简单地说:郑成功纪念馆在狄咸(不太好玩)的海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