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周围认识的人,基本没有一个考上985、211大学的?

第一:你上的高中不行,如果是重点高中,同学里肯定有985的,211的应该有不少。

第二:你上的大学也不行,周围基本都是同层次大学毕业的同事。

这反映了一个 社会 分层的问题确实存在的,学历制造了一个个看不见的领域,自己在一个领域中很难自觉。但是您觉醒了,发现这个分域,所接触的不仅仅是学历,还有接触的其他东西,包括赚钱的渠道都是不一样的。

若自己是211,985毕业,周围接触的都是这样的人,看到的世界也是不同的。

我老婆就是211大学武汉理工毕业的,我认识的朋友中有华科的,有中南财大的,所以我感觉985,211出来的也不是那么稀有。这可能和个人接触的圈子有关系吧,我因为工作关系,设计院的朋友比较多,里面重本的不少,所以就认识了一些从985,211毕业的朋友。如果在农村、车间、运输一线,可能接触到的重本同学就要少一点了。毕竟名校出来的同学绝大多数都比较自信,不愿到一线干苦活累活。

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高学历扎堆,低学历同样也扎堆,导致发展出现瓶颈。

由于一线城市对人员的控制越来越严格,只有高学历,如硕士、博士及部分985、211大本,才能顺利取得当地户籍。一线城市的中学老师,大多也要求有硕士以上学历。公务员、银行等也如此。

我们公司总部人员,即使是老人,也都是985毕业。

在公司的几个下属公司、工厂,由于地域、工作性质的原因,人员流动大。大多以中专技校、大专为多。

本科招聘,每年进十多个,学校基本为双非本科。水平基本不敢直视,比大专生强不到那去,搞一些车间管理基本能应付。

小结;传统观念,形成不同的圈子,导致发展极不平衡。家长以进工厂为耻,宁愿在大的科研院所跑跑腿,也不愿到一线大有作为。

只有打破这种观念,使人才向一线倾斜,你的身边才会出现更多的985、211大学生。这也是改革的大方向。要不然,如何发展?!

因为:能考上985/211重点大学的学生,拿着通知书去找都考上这两所院校的同学集会或相互报喜转告了。

所以:余下的未能如愿与考失误的考生都集在你的周围,与同你一样的同学。这就造成你觉得在你周围认识的人中,基本没有一个考生考上985/211大学感觉结果。这叫“物聚类分,人集群分”的效应。

其实,考生,只要尽了力,考上哪所大学院校都不太大在意。因为,所谓“行行出状元”,各大学院校里,只要学生以最专心致志的努力去追寻知识,便能出人类拔。

记得我的亲戚孩子,那年,本来高中三年学习成绩优秀,特别是到了高三下半年,也就是准备高考的时候,期考总成绩是全班43人中的第6名,全系的第50名内。

可是,到了高考,却只考上一个专科学校。当然,他并不认为考上专科学院校而感到底人一等,而是选择不复读,直接去读专科学院。这叫“自信的心态”…

后来,就读专科的第二年下半学期,被北京某大学 科技 大学专业科项教授选中,参加一项大学研讨的发明高科学项目组。最后,不用读完专转本,而获得直接升学于北京大学科究组。

正好相反,我认识的人,大多都是985、211,而且985居多,甚至研究生。人就是这样,你周围的人,和你的层次都差不多。

这就反应了一个交际圈的问题,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你是什么样的人,身边就是一些什么样的人,你自己985,211身边工作的朋友,同学,同事也都是这些学校毕业的,相反则不然。

你所在的圈层比较低。

大约10年前开始,我们这帮人的子女陆续开始高考,第一个出结果的是A家的孩子,10年前的春节左右,保送上海交大,不用再上课了,被高中“勒令限期离校”,怕耽误其他孩子冲刺。那年高考B家的孩子考上了北邮的计算机专业,这是当年的区中考状元。9年前我家小孩高考,失误较大,上了某直辖市的211,和我成了校友,我是她“师爹”,哈哈哈。C家小孩西部某985。D家小孩西南某 财经 大学,211。8年前E家小孩北京某211。F家小孩东北某985。G家小孩东北另一家985。

几年之后,A、B两家的孩子都上了美国卡耐基梅伦的硕士。我家小孩推免北京某985硕士。C家的央企就业,D家的考上了家乡的选调生。E家的本校读研,F家的央企就业,G家的美国留学。

我单位近十来年只要硕士,今年来了一个985硕士,俩211硕士。但没有清北的毕业生,清北的不屑于来我们单位。

我小孩在京就业落户,她们单位有一些清北的毕业生,圈层明显比我高。

3年前我一个师弟也是同事、同僚的女儿,创了近年的最好成绩——清华。

明年一个小老弟的儿子高考,不退步就有望冲击清北。

两方面吧?虽然考上985211并不意味着什么,但是题主既然问了,不妨随便分析一下,个人观点,不喜就喷[呲牙]

一、社交圈。

二、遗传基因

1、社交圈 。“人以群分物以类聚”这句话是存在一定合理性的,至少在一定程度上符合行为主义的观点,虽然它并不完全科学。人们往往都是和各方面都与自己相似的人在一起的,我们很难看到(很难,不是绝对没有)一个博士和一个文盲人成为朋友(亲属除外),也不太可能见到一个亿万富翁和下岗工人无话不谈(有特殊关系除外),更很少见到一个厅长与农民成为朋友(作秀或者政治需要除外)。

为什么呢?

因为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不同。人们不同的人生经历,不同的教育背景,不同的出身,不同的 社会 成就必然(根本不以我们的喜好意志为转移)导致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人生观、不同的世界观,不同的生活态度、不同的生活习惯,不同的眼界不同的格局。这些方面只有相似相近的人们才会成为朋友,才会生活在一个圈子里。

考上985211的人更喜欢和同样考上985211的人在一起, 最有趣的是,没考上985211的也不太喜欢和考上了的在一起,他们更愿意和考上同级别高校的人交流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大约体现了“人以群分”的现实性。

2. 遗传性 。 鉴于前面的原因,不同的 社会 阶层和不同的 社会 群体,对待学习的态度也完全不同。很容易导致“代际循环”——爱学习的人,子女往往也爱学习,不爱学习的人,子女也容易不爱学习(并非绝对,但往往如此)。学习好的人,由于遗传基因等原因,子女学习好的概论明显高(绝不能否定个别和少部分,我们说的概论,不是绝对值)。

这种现象很容易导致阶层固化,但是这种现象却与他人及 社会 无关。与家庭教育和遗传基因水平关系最大,也与教育公平性有一定关系但是关系不大。比如偏远地区教育水平相对较低,孩子再想努力再聪明也很难得到高水平教育,考上985211学校的几率明显低于大城市。这部分家庭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实现阶层上升。

当然,教育质量高的大城市,如果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没有良好的学习基因,孩子想考985211也非常困难。

朋友,关于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因为 社会 是分层的,而你应该是处于 社会 的底层,肯定见不到更高层的人群。

如果你没读过高中,那这个问题很好回答,因为你自己的层次太低,当你层次低,在流水线工厂拧螺丝或者送外卖,送快递等一些底层工作者群体,那么你自然就看不到985,211大学毕业的。

如果你读过高中,那么你就读的高中肯定很差,可能是个农村学校或者是县城不入流的学校,可能有人能上本科,但数量一定是少数。

985,211这么多年以来还是有不少人的。去公务员队伍还有企事业单位,外企还有高新技术产业类企业去看看,985,211不要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