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为换手率APP的自媒体
这主要是针对群成员:我为什么要加入你们的社区?这就需要社群创始人建立一个社群的共同愿景。
所谓共同愿景,就是群体成员希望通过社群达到的目标。任何社团的创建都必须有一个共同的目标,要么是获取知识,要么是成长。这是吸引社群成员的前提,是群成员加入社群的目的,也是社群主对群成员的解释。每个人都是功利的。如果一个社区没有共同的愿景,那么它既没有发展的动力,也没有对群体成员的良好激励。
比如说,从讲述失恋故事的媒体,它的目标可以是互相取暖,走出失恋的阴影;李教授的社群目标更加明确,掌握科学的营销方法,摒弃自鸣得意的文案;还有大家熟知的“汉克公社”社区,“一瓶酒引发的精彩人生”。在其介绍中,它清楚地写出了社区的愿景:道德制造,高幸福消费;用粉丝经济取代传统商业,通过消费控制商业力量。
2.确定社区的目标用户。
这主要是针对社群的创始人:你想让谁加入社群?这就需要社区创始人对自己的社区进行定位。
所谓社群定位,就是定义社群的目标用户。自媒体人既然要创建自己的社交媒体,首先要花时间考虑自己的社区是为了谁,能吸引什么样的群体成员。
如果一个主要讲述失恋故事的自媒体想组建一个社群,那么他的目标用户可能就是刚刚失恋的人群;如果是专注于科学营销的自媒体,那么他的目标用户是想更好地学习营销技巧的人群,比如李教授社区;“汉克公社”明确表示,其社区定位主要面向“有追求的中年创业者和极客”。总之,在形成一个具体有形的社区之前,社区的创始人要想好自己社区的目标用户是谁。
3.提炼社区的文化音调
这主要是针对社群的外部:你想组建的社群中的人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性格和气质?这就需要社群的创始人去提炼社群的核心价值观。
这里所说的社群价值观主要是指社群的文化调性以及围绕文化调性形成的社群及其成员的风格气质。成功的社区文化调性,可以对外形成巨大的吸引力,对内激发强大的凝聚力。有了文化,有了风格,有了品味,社区成员就能产生优越感,外人就会有加入的欲望。
如今家喻户晓的“魅力人格”,其实是以创始人为核心的社群价值观和社群调性的集中体现。比如,吴晓波社区强烈地烙上了吴晓波迷人的个性:崇尚自由主义和中产阶级生活,拒绝屌丝文化;汉克公社的价值调性浓缩为两句话:快乐是最难的需求,顺畅是最美的生活!
4.调整社区的内容生产。
这主要是针对粉丝(潜在社区成员):你应该输出什么样的内容才能最精准的满足你的潜在成员?这就需要社区的创始人逐渐调整自己的内容生产。
这里所说的内容输出是指具体的内容本身,与模态社区价值观不同。当一个媒体人脑子里有了社群的概念,有了明确的目标用户,有了共同的目标,有了自洽的价值调性,那么他就应该及时调整自己的内容生产:从一开始的跟着感觉走,到后来转向更面向用户,更适合社群的价值观。
比如电影类自媒体决定升级为电影类社交媒体,在内容输出上就不能这么任性了。今天它用一些私货写了一首诗,明天它就不高兴了,谩骂了,但它应该以群体成员的利益和需求为中心,生产出更精准、更优质的内容。
说到这里,我们不难发现,虽然我在前两篇文章中提到了自媒体有各种各样的缺点和缺陷,但它也有着天然的社群优势:
首先,自媒体有自己的粉丝光环,为下一步用户沉淀成社群提供了很好的基础。显然,自媒体在社交媒体出现之前就已经有了自己的粉丝群,这是相对于一些企业组织和兴趣组织的独特优势。
其次,自媒体有自己的内容输出,在吸粉的同时也沉淀了一些价值调性。毋庸置疑,很多自媒体从一开始就在生产具有一定价值诉求的内容,内容的生产为价值调性的沉淀提供了载体。比如咪蒙骂你是“婊子”,比如天下都是文艺青年。
所以有很大优势的自媒体人应该主动拥抱社群的潮流,在软文化层面做好准备后,掌握一套很有指导性的社群运营方法论,然后开始打造自己的有形社群。
第二,掌握社区方法论
在具体的社群运营中,掌握一些小技巧是非常有用的。但如果没有一套系统的、具有高度指导意义的方法论,那就只能是瞎猫碰上死耗子抓一个,根本没有一个全面的立体规划。
我们知道一个社区成功的关键是运营。总结下来,我觉得自媒体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社群运营。
5.社区阈值
社群门槛,顾名思义,就是自媒体人在建立自己的社交媒体时,要对加入社群的人设置一些门槛和规则,俗称“洗粉”。
一个社区的人数不是关键,重要的是能够留下一批忠实的种子用户和一批三观一致的人。这些高粘度、价值观相近的种子成员,会对口碑传播和内容生产起到很大的作用。
如果不设置一定的门槛,进来的成员目标不同,很难达成共同愿景,也很难保证价值调性上的一致性,给以后社区的运营管理带来很大的麻烦。
另外,设定入群难度也增加了退群成本,为社群目标的实现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所以一定要从源头控制群成员的属性,通过设置规定和门槛来筛选优质的、有粘性的成员入群。
对于付费社区来说,费用就是门槛。上次提到了李笑来共同成长共同体。据说会费7000元是去年的,现在涨到28800元了。
除了收费,我们还可以通过增加一些条件来设置门槛。比如秋叶的社区,你必须先拍照才能入群。我也知道一个运营良好的诗人社区叫做“我们的诗歌”。入群必须先即兴创作一首诗,群成员认可后才能入群。
广大自媒体人可以根据自己社区的目标和调性,设定一些差异化的、可行的入群门槛,为下一个社区的运营做好第一道关口。
6.社区规则
社区群规指的是群成员在群内活动的一些规则,主要是对群成员的一些限制性规则,比如不许闲聊等等。
很简单,没有规则不能成就方圆,尤其是对于社区这个连接弱者的组织来说。一旦群体成员做出一些破坏性的行为,就会对群体的成长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比如前段时间微信官方发文禁止“炸群”,可见如果没有群规会有多可怕。
当然,群体规则的制定是建立在群体成员身份的基础上的,这就需要我们根据社群共同的愿景和价值调性来制定准则。否则,小组规则太严格,任何人都无法遵守。团规太松,起不到应有的效果。所以群规的设定往往因群而异。
然而,一些基本的群体规则,如禁止口头辱骂和人身攻击,必须由所有社区遵守。再严格,如果禁止争论,也只能和平分享。再比如,微博中著名的“解读部负责人”建立的社区规定,禁止闲聊,每次发言必须在1000字以上,以保证内容的高质量。
一般来说,只要团体规则不太苛刻,社区成员都愿意遵守。毕竟大家都是带着共同的目标来的,有着相似的价值观,在入群之初就经过了门槛筛选,所以群成员都很珍惜加入社群的机会。实在是违规了,只能处罚。但很多小区业主抱怨,目前基于微信群的小区只能踢人,没有其他惩罚性管理措施。
7.社区互动
相互作用原理
社群互动就是试图设计一些规则来调动群体成员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社群成败的关键在于运营,运营成败的关键在于互动。我们不仅要制定一些限制性的规定,还要制定一些鼓励性的规则。这个令人鼓舞的规则就是社区互动。
在设计互动规则时,既要最大程度地激发群体成员参与社群活动的积极性,又要保证群体成员不偏离社群主题到最小程度。群体成员的互动是社群的生命,贯穿于社群内容生产、内容传播、商业变现的各个环节。所以自媒体人在运营社群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互动性和活跃度。
互动是社区内容生产最基本的方式之一。很多社区规定群成员必须轮流分享内容,既保证了内容生产,又增加了互动。比如干货帮社区,每次邀请不同的嘉宾分享内容;还有王旭川老师的“CCO社区运营官”社区。上午王旭川老师讲课,晚上同学们分享自己的社区实践案例和经验。学生们的积极性很高。
有的社区通过设计仪式来增强互动,比如很多社区的早间打卡仪式;再比如李教寿的动物研究社,每周日晚上9点到10点定期讲课,让学生每周都保持一种期待感;
还有一个我知道的社区型时尚自媒体,要求群友在经过三个月的强化学习后,随意选择另一个群友,花费1000元,将对方打扮成时尚。这种刻意营造的仪式感将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群体成员往往乐此不疲。
互动误解
我们在设计互动规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一点,就是不能为了活跃而活跃,这就要求我们要杜绝一些不健康的活跃的互动。
社区中的所有互动都是为了实现社区目标而进行的,无论是讨论、分享、聊天等。,应该围绕社区的使命和愿景来进行。否则没有意义,会给社区带来伤害。
所以我不主张把一些第三方游戏嫁接到社区活动中。我也认为适可而止。还有,在社区内部,最好禁止灌水和聊天,这对社区成员来说是时间和精力的巨大消耗,也不利于内容的沉淀。确实需要闲聊。社区运营者可以创建多个群,子群进行闲聊,主群要沉默纯粹,保证优质内容的输出。
脱离了社群目标的聊天和广告带来的不好的体验,大家一定深有体会。众所周知,很多罗辑思维粉丝自发建立的社群,由于缺乏共同的使命和目标,不幸沦为广告群、卖字画群,早已寿终正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