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如何营造户外自主游戏环境
一、科学规划场地是发展户外儿童自主游戏的前提。
场地的科学规划不仅影响户外游戏的效果,还直接影响孩子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专注力和持久性。有研究指出,空间的分隔会影响儿童户外游戏活动的效果,也会影响儿童的社会交往。所以,科学规划场地的确是孩子户外玩耍活动的前提。无论在什么年龄段,无论室外场地的空间有多大,无论场地划分成多少个区域,都需要遵循科学合理的原则进行具体规划。
户外场地的多样性是玩游戏的重要资源。幼儿园的山坡、沙池、小树林、草地等,在统一规划下,都可以得到充分利用。我们花园的室外空间很小,只有三个室外可用空间:一个大操场,一个小露台,一个屋顶大露台。怎样才能更好地利用有限的资源开展活动?我们专门组织老师分组讨论:可以设置哪些活动区?它设置在哪里?你需要多大的空间?区域之间如何更好的互动?等一下。对公园的游戏区进行统一布局,充分挖掘现有空间和材料,合理规划,巧妙利用,使环境充满童趣,在安全的前提下满足儿童的各种游戏活动。比如在大操场的草地上设置集平衡区、钻爬区、攀爬区为一体的综合游戏区,放置长木凳、长梯凳、楼梯,供孩子平衡或爬下;在三棵大树上分别绑上爬绳、梯子和竹竿,供儿童攀爬;小露台屋顶安装钢塑雨棚,设置为转角游览区,布置为“客家小剧场”和“客家小吃街”。四楼大阳台设置为施工区,放入纸箱、可乐罐、木头、竹子等施工材料,引导孩子进行主题施工。
户外游戏区的划分和建设,极大地开发了幼儿园的环境资源。根据每个区的特点,我们每天组织孩子们做不同时期、不同年份的游戏。因为场地的科学划分,孩子们可以打破班级界限,互相交流,互相配合。以班级为单位,活动场地的互换反过来为幼儿在游戏区开展自主游戏活动提供了前提条件。
二、投放学龄游戏素材是孩子积极参与自主游戏的心理基础。
不同年龄的孩子需要不同的游戏材料。教师要巧妙地把握各个年龄段儿童的特点,为他们提供适当的适龄游戏素材,才能吸引儿童积极参与游戏。
所谓学龄期教材,是指教材要适合孩子的年龄特点、思维特点、兴趣爱好和发展水平,能够引发孩子的高效活动和积极发展。要考虑适合年龄的、有趣的、有挑战性的、成功的材料,能激发孩子的积极性,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增强游戏的趣味性。比如,我们为小班小朋友投放可玩性、情境性、趣味性的素材,将户外活动场地和游戏设置为游乐场,投放“杀怪”、“喂小动物”、“荷叶下躲雨”等玩物,让小朋友玩得开心;大班的孩子有一定的合作能力,喜欢探索和挑战,所以我们给他们提供一些低结构的运动素材,比如玩板凳,一人放一个板凳,引导孩子积极探索一人玩的方式,比如钻、爬、举、拖。他们很快发现,几个人玩更好玩,可以合作,也可以竞争,比如重叠高度,挑担子,绕路。中班的孩子在合作协调方面不如大班的孩子,但是他们也喜欢挑战,所以我们放了《赛马》《过关》等游戏素材,让他们玩得开心,从玩中有所收获。
因此,我们必须根据不同儿童的年龄特点,科学地选择和投放游戏素材,充分发挥素材的教育功能,激发儿童对自主游戏的兴趣,加强儿童的探索意识和创新能力。
第三,教师的有效指导是提高幼儿自主游戏水平的关键因素。
如今,户外自主游戏活动已经成为幼儿园课程的一部分,这也要求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领幼儿的游戏水平。所以,虽然我们强调孩子在户外游戏活动中的自主性,但并不意味着户外游戏活动就等于自由活动。老师们只需要袖手旁观作为旁观者来维持秩序或给孩子们添加一些游戏材料。教师仍然有责任对孩子的户外游戏活动进行有效的引导,但引导过程要更加含蓄,要更加注重引导的有效性和艺术性。
户外游戏活动指导的核心是帮助孩子提高游戏的计划性、目的性和有效性,引导孩子学会选择,学会分享和创造性地使用材料,而不仅仅是管理纪律,控制纠纷和噪音。教师是环境的提供者,也是户外游戏的观察者、参与者、合作者和指导者。如何让老师的有效引导提高孩子的自主游戏水平?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1.探索挖掘教材,引发儿童游戏发展。
教师积极发掘和利用各类适合儿童的游戏内容和资源,并融合其他教育元素,引发儿童游戏向多方向发展。
(1)“举一反三”的创作空间。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引导幼儿举一反三地利用游戏材料,使活动持续有效,富有创造性。比如,在了解了竹子之后,让孩子自由探索它的玩法,比如跳跃、投掷、平衡等。孩子是天生的发明家,在探索各种玩法的过程中提高了运动能力;认识了纸之后,又了解了民间造纸,一个民间的“造纸”作坊就开在了角游,这也带动了另一个“纸浆造型工艺厂”的诞生。这样既激发了孩子的发散思维,又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让活动生动而持久。
(2)“有机整合”的组合应用。单一的游戏会让人疲惫,而多变的组合会创造出奇妙的东西。幼儿园有一个宽阔的室外场地和各种各样的游戏区。如果把它们有机融合,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比如游戏《炸碉堡》,先创设情境,再提出要求,通过过河(平衡区)-爬山(攀登区)-炸碉堡(投掷区),最终完成炸碉堡的任务。游戏与各种游乐场巧妙结合,使活动具有综合性、创造性和挑战性。
2.善于有效观察,提高孩子的游戏水平。
在宽敞自由的室外空间,要求教师具备善于观察和及时引导的能力。因为只有认真完整地观察孩子,关注孩子的一言一行,才能对孩子在游戏中的能力发展和表现有更客观的了解,在引导时做出适当的调整策略。比如游戏“杨成武纪念碑”的搭建,用积木快速搭建和倒塌纪念碑,让小朋友们捏一把汗。向老师求助,老师会引导孩子观察图中的纪念碑。下垒和上碑有什么区别?怎么拼起来才不会崩?仔细观察后,小朋友说出答案,却找不到搭建底座的大木块。他们看到周围的鞋盒,就想到一个办法:在鞋盒里放几个小木块,盖上鞋套就可以当底座用了。几个鞋盒堆成一个纪念碑底座,上部用更小的积木搭建,牢固。由此,教师要善于观察,敢于放手,引导孩子发掘更多的素材价值,在理解孩子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对孩子的行为做出反应,巧妙干预,有效引导,提高孩子的游戏水平。
3.解读孩子的行为,满足他们不同的需求。
先贤们都说过“没有固定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个体之间必然存在差异。不能简单地从字面上保留尊重孩子差异的理解,而要在活动中真正做到“尊重个性,区分等价差异”。如何解决个别教育不平衡的问题,必须因材施教。首先,提供的材料是分层次的,可以满足不同个体和能力的孩子的选择。例如,在跳跃区,为儿童提供了由自然物体制成的跨栏架,如许多不同大小的纸箱、砖块和沙袋。孩子可以直接使用跨栏架,也可以根据自己的跨栏水平进行堆叠组合,进行跨栏、跨骑和跳跃。其次,户外游戏的创设是循序渐进的,以满足孩子的不同需求。比如过小桥,从宽桥到窄桥,再到挑着担子,一个图案一个图案的过小桥,难度是逐渐增加的。能力弱的可以简单练习过小桥,能力强的可以通过挑东西、对面过小桥等方式过小桥,既实现了锻炼目标,又充分满足了孩子的需求,获得了成功的快乐。
教师要拓展自由的活动空间,让孩子走出狭小的空间,充分发挥户外游戏相对自由、自主、放松、愉悦的优势,根据环境特点、孩子的年龄和水平,为孩子提供丰富的辅助材料,为孩子跟随自己的脚步提供适当的支持,让孩子大胆地去感受、去体会、去探索、去挖掘,让孩子在自己能够掌控的世界里健康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