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S教育的概念

STS教育是科学教育改革中出现的一种新的科学教育理念,其目的是培养具有科学素质的公民。它要求面向公众和所有人;强调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关系;重视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中的应用;重视科学的价值取向,要求人们在从事任何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创造时,都要考虑社会效果,对科技发展带来的不良后果承担社会责任。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引入了STS教育理论,并在大学、中学和小学进行了STS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1.在科学教育目标上,由过去片面追求个体认知发展和知识掌握,转向包括认知、情感、态度在内的公民“科学素养”的普遍提高。我国青年学者孙克平博士在对相关国家的STS教育目标进行系统考察后认为:“尽管STS教育的目标千差万别,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所有的STS教育项目都拓展了科学教育的目标,突出了个人发展、社会发展和文化的目标。”就个人发展目标而言,包括:发展个人科学素养;提高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动力;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对科技问题的决策能力;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在此基础上,STS教育还倡导科学教育的社会和人文理解目标,包括:扩大学生对社会的理解;了解社会生活中的合作关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同情心。可以看出,STS教育突出了对科学的文化阐释和对科学的社会价值和生命意义的理解。

2.在内容构成上,趋于全面。学生面对的“生活世界”是完整统一的,而学生进入的“科学世界”是以学科为特征的。“分科”课程虽然有其“正当性”,但最大的问题是它割裂了原本完整统一的“生活世界”。基于这一缺陷,以综合性为特征的STS教育自然成为改革的重点。近年来,大多数著名的STS项目,如英国的社会背景中的科学、荷兰的社会中的物理、美国的社会中的化学等,都着眼于学生所面临的社会问题或生活问题,试图通过学习这些内容,使学生掌握参与经济生活、政治决策、公共对话等活动所需的知识、技能和态度。比如英国著名的STS项目——SISCON(社会情境中的科学),强调联系学生的生活背景学习科学技术,理清二者的关系。为此,该项目设置了“健康与医学”、“粮食与农业”、“人口”、“能源”等一系列课题。在这些专题中,与经济、环境和健康有关的问题被纳入学生的视野,从中他们不仅接受了知识学习,还接受了价值观教育。总之,由于生活本身的整体性和多样性,课程必须是综合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全面、多维地认识世界,更真实地了解现实世界。

3.更注重教学方法的探索和体验。既然STS教育旨在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那么在教学方法上就必须重视学习过程中的探索和体验。如果说科学教育中的探究是以物质世界为基础,以把握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为目的,以“解释”为目的,那么经验则是以精神世界为基础,试图建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意义和价值,以“理解”为目的;如果说探究的目的是求真,那么体验就是求善,所以探究和体验是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这可以从STS课程采用的教学方法中看出,如课堂讲解、问题讨论、角色扮演、模拟游戏、学生论坛、公开访谈、社会咨询等。与传统的科学教育不同,STS重在唤醒主体的自我意识和情感体验,而不仅仅是把联系学生生活、贴近学生生活作为理论联系实际的一种方式和手段。应该说,STS教育体现了科学教育的本质特征,即科学方法和态度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在实践中探索和体验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