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游戏中唤醒孩子的规则意识
儿童游戏的内容是现实生活和还原社会的反映。教师要善于将规则渗透到游戏中,让孩子在游戏活动中,尤其是区域活动中,学习和体验各种规则。比如通过“红绿灯”游戏,让孩子学习“红灯停,绿灯行”的交通规则,通过“斑马线”过马路;通过角色扮演,让孩子充分明白不遵守交通规则会有严重后果。再比如在棋类游戏中,要了解下棋、跳棋、围棋等棋类的不同方法和规则;在“银行”的游戏中,客户需要排队取钱;在“图书馆”保持安静,不大声喧哗和借书的规定;在建筑角与他人合作建造和排列玩具的规则,等等。孩子通过游戏交流彼此的经历,明确自己所学的一切规则都与自己息息相关,明白规则不仅约束别人的行为,也约束自己的行为。
(二)增强游戏规则的灵活性,变他律为自律。
教育者的终极期望是规则能成为孩子行为的内在参照,所以孩子对规则的理解不能只靠老师的灌输。引导孩子参与游戏规则的制定、修改和完善,可以加深孩子对规则的理解,增强孩子遵守规则的自觉性。例如,在“老狼,几点了”的游戏中,根据规则,老狼抓到谁,谁就是下一个老狼。但是因为孩子都想当“老狼”,所以出现了“老狼”抓了没人躲的现象,孩子失去了兴趣,也没能训练孩子跑起来。于是老师让孩子们想出很多办法,最后确定“谁先跑回动物的家,谁就是老狼。”这样就调动了孩子跑步的积极性,让游戏复活了。
游戏规则由孩子们自己决定。规则一旦确定,参与者就有义务遵守。区角活动因为游戏自主性高,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在活动中,每个游戏的参与人数和规则都是由孩子和老师共同制定的,并在游戏中不断修改和完善。比如游戏《玩偶之家》,刚开始的时候,孩子们漫无目的的玩,但是很快就觉得没意思了,于是几个人聚在一起讨论游戏的初始规则:“妈妈”做什么,“玩偶”做什么。一场生动的“玩偶之家”活动开始了,孩子们还加入了送宝宝上幼儿园、和宝宝一起玩亲子游戏等情节,丰富了游戏内容。在游戏中,孩子们自己制定规则,自己解决问题。在与同伴的* * *游戏中,他们相互互动,不断磨合,用自己的方式建构游戏的程序和规则,激发了孩子的参与性和创造性。因为规则是孩子自己制定的,更有约束力,孩子的规则意识也得到培养。
(三)注重沟通合作,完善规则执行。
孩子在群体中生活,要和同伴交流,遵守群体的规则,知道自己是群体的一员,知道自己在群体中的角色。为此,我们特别设计了一些小组游戏,让孩子们交流、碰撞,同时尽可能避免个人活动。比如手工坊编织缎带的活动中,为了增加孩子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我们让孩子两人一组,一个编织,一个帮忙,既加快了编织的速度,又培养了相互合作的能力。通过游戏,孩子们知道了集体的荣誉需要每个人的努力,知道了游戏的快乐是大家共同创造的。如果他们想玩得开心,就必须遵守规则。孩子通过游戏与他人互动,学习合作中必须遵循的规则。比如在建造“动物园”的游戏中,“动物园”的工程没有完成,突然有个小孩提出改坐公交车。这个建议立刻遭到了其他人的反对。经过商量,孩子们决定先去动物园,再坐公交车。在这个游戏中,孩子们学会了谦逊,用规则来减少冲突。通过游戏中的冲突与合作,孩子体验到了规则的公平与互惠。作为教师,要善于创造满足幼儿交往需求的活动空间,鼓励幼儿在游戏中主动与同伴、成人交流,提高规则的执行力。
(四)完善游戏评价,让儿童参与。
对游戏活动的评价往往注重结果,而忽略了游戏过程中的其他教育价值,比如对孩子行为习惯和能力的培养。孩子正处于从他律向自律转变的过程中。为了让孩子学会自律,必须掌握判断对错的标准。参与活动评价,用规则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可以有效提高孩子遵守规则的自觉性。在游戏的过程中,除了制定规则,要求孩子自觉遵守之外,更重要的是在评价过程中强调规则的执行,让孩子明白遵守规则是保证游戏正常运行的重要条件,学会根据规则评价游戏的效果。例如,在体育游戏“奥林匹克之星”中,孩子们被分成两组进行比赛。根据规则,孩子们必须先完成一个垫子并向前滚动,然后跳过障碍物并举起重物。最先到达的队获胜。老师引导孩子一起评价,强调遵守规则。结果发现,儿童评价内容丰富,能明确指出不符合规则的行为。可见,让孩子参与到游戏的评价中,可以帮助孩子学会克服自己的冲动,在评价他人的过程中教育自己,体验遵守游戏规则的重要性,有助于培养孩子诚实淳朴的品质。此外,加强家与家之间的联系,重视孩子的实践活动也很重要。孩子在游戏中获得的知识和规则需要在实践中得到验证和强化。家长是最有机会带孩子去社会实践进行真正锻炼的人,所以家长要善于给孩子创造实践机会,注重对孩子的随机教育,加强自身的规则和行为,给孩子树立好的榜样。总之,孩子规则意识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孩子需要通过游戏和各种活动反复练习,不断内化,形成自觉的行为习惯,才能真正形成和巩固,从而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打下良好的素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