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文言文的解释

亟 jí 〈形〉

(1) (会意。甲骨文字形,是“亟”(古极字)字的初文。中间是一个站着的人,上面一横表示“极于顶”,下面一横表示“极于踵。”金文繁化字形,与小篆的写法相似。本义:极点,尽头) 快速;迅速(含有急迫之意)

亟,急也。——《广雅》

亟其乘屋。——《诗·豳风·七月》

小饭而亟之。——《礼记·少仪》

欲霸之亟成。——《战国策·宋策》

亟言之。——《左传·昭公二十一年》

君亟定变法之虑。——《商君书·更法》

经始勿亟,庶民子来。——《孟子·梁惠王上》

趣赵兵亟入关。——《史记·陈涉世家》

亟请广州府余暨 南、 番二县代求解免。——《广东军务记》

(2) 又如:亟欲;亟盼;亟肄(加紧训练);亟务(紧要之事)

亟 qì〈副〉

屡次 [repeatedly;time and again]。如:亟叹(屡次感叹);亟请(多次请求)

俾 <名>:形声。从人,卑声。本义:门役

俾,门侍人。――《说文》

俾,职也。俾为门侍人。――《释言》

有能俾。――《书·尧典》

罔不率俾。――《书·君》

俾 <动>:使,把

俾尔单厚。――《诗·小雅·天保》

俾也可忘。――《诗·邶风·日月》

苟入狱,不问罪之有无…俾困苦不堪。――清·方苞《狱中杂记》

又嘱学使俾入邑庠。――《聊斋志异·促织》

俾二水相通——《明史 卷二百八十一 列传第一百六十九》

又如:俾夜作昼(把夜晚当作白天,形容夜以继日地工作);俾昼作夜(把白昼当成夜晚,形容不分昼夜地寻欢作乐)

俾倪 bǐní

(1) [parapet]∶城墙上齿状的矮墙

俾倪广三尺,高二尺五寸。——《墨子·备城门》

(2) [look askance at]∶斜视,有厌恶或轻蔑的意思

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史记·魏公子列传》

滥厕:谓混充其间。 宋 秦观 《<法帖通解>序》:“又当时奉诏集帖之人,苟于书成,不复更加研者,颇有伪迹滥厕其间。” 明 唐寅 《漫兴》诗之五:“龙头滥厕棘闱文,草榻今眠垫迹尘。” 清 刘大櫆 《<王天孚诗集>序》:“未尝有世俗一切之语言,横亘滥厕于其间。” 铸铁 《湘路纪事》:“记者亦会应留 日 湖北 人之召,滥厕演席。”

怵 chù 〈动〉

(1) (形声。从心,术声。本义:恐惧,害怕)

(2) 同本义 [fear]

怵,恐也。——《说文》

怵,惧也。——《广雅》

劳形怵心者也。——《庄子·应帝王》

怵悼栗而耸兢。——张衡《西京赋》

皆有怵惕恻隐之心。——《孟子·公孙丑上》

(3) 又如:怵栗(恐惧);怵悸(恐惧心跳);怵怵(戒惧、警惕的样子)

(4) 伤心

心怵而奉之以礼。——《礼记·祭统》

是以君子不怵乎好,不迫乎恶。——《管子·心术上》

人迫于恶,则失其所好;怵于好,则忘其所恶,非道也。

得于好恶,怵于淫物,而后变乱。——《韩非子·解老》

怵迫之徒,或趋西东。——《文选·贾谊·鹏鸟赋》。

明〈动〉

(1) 照亮

火尚足以明。——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2) 又如:明中(明照中天);明烛(照亮)

(3) 点燃,点亮

并非明火执仗,怎算是强盗?——《红楼梦》

(4) 又如:明火执杖(点着火把,拿着武器,公开活动);明灯(点灯)

(5) 懂得,了解

愚者亦明之。——清· 黄宗羲《原君》

吾未其明也。——唐· 韩愈《师说》

明于治乱。——《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6) 又如:明经义谙雅故(了解经书的意义,通晓过去的文章典故。谙:熟悉);明中(通晓星象历法);明悟(明白领悟);明理(明白道理)

(7) 阐明,表明

文者以明道。——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明死生之大。——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明道德之广崇。——《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8) 又如:明心(表明心迹);明志(表明心志);明明(表明)

(9) 明确

明法度,定律令。——《史记》

(10) 又如:明分(明确职分);明惑(明确与困惑)

(11) 分辨,区分。如:明正(辨明);明辨(分辨清楚)

(12) 通“盛”。受

以我齐明,与我牺羊。——《诗·小雅·甫田》。注:“明者,盛之假借。

(13) 通“盟”。结盟

此邦之人,不可与明。——《诗·小雅·黄鸟》

以其背明约而杀义帝也。——《汉书·黥布传》

明〈名〉

(1) 松明。如:明子(松明)

(2) 白昼,白天

靡明靡晦。——《诗·大雅·荡》

(3) 又如:明夜(昼夜)

(4) 人世,阳世

人神幽明绝,朋好云雨乖。——颜延年《和谢监灵运》

(5) 又如:明幽(人间和阴间);明晦(人世与阴间)

(6) 眼睛,视力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孟子·梁惠王上》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史记·太史公自序》

(7) 又如:不用明焉;明杖(盲人用以代眼的手杖)

(8) 神,神灵。如:明衣(神明之衣);明祀(对审明的祭祀);明宫(明祠。神祠)

(9) 明朝。(1368—1644年)朱元璋所建。先定都南京,永乐年间迁都北京

明有奇巧人。—— 明· 魏学洢《核舟记》

明朝一典史。—— 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10) 又如:明人(明代的人)

(11) 通“名”。声名、名誉

则天下之明誉兴。——《大戴礼·主言》

(12) 通“名”。名分,地位身分 [social status of a person]

收陵、 婴之明分,绝 信、 布之觊觎。——《汉书·叙传上》

明〈副〉(1) 公开

明诏大号。——清· 龚自珍《病梅馆记》

(2) 又如:明正(公开处置);明升暗降(表面上升官,暗中却被削去了权力);明伙(公然结伙)

就这几个吧 太多了 不好发 给你汉典的网址 上面有详细解释 自己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