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的长夏有哪些习俗?
虽然全国各地的长夏传统饮食习俗各有特色,但长夏最经典的食物还是“长夏蛋”。长夏的前一天,很多人开始在家里煮“长夏蛋”,一般是用茶粉或者核桃壳,看着蛋壳慢慢变红,满屋都是香味。茶蛋要趁热吃。吃的时候要浇上好酒,撒上一些细盐。酒香馥郁。
“长夏吃鸡蛋”的习俗由来已久。俗话说:“长夏吃了鸡蛋,天热了就不是夏天了。”相传自长夏之日起,天气晴朗温暖,逐渐炎热。很多人,尤其是孩子,会感到疲倦乏力,食欲下降,逐渐消瘦,这就是所谓的“下蹲”。女娲娘娘告诉百姓,每年的长夏节,孩子们都把煮好的鸡鸭鹅蛋挂在胸前避暑。因此,长夏节吃鸡蛋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古人认为鸡蛋圆圆的,象征着生命的圆满。夏天吃鸡蛋可以祈求夏天的平安,经得起“夏天”的考验。夏季始于农历四月。“四月的鸡蛋和蔬菜一样便宜。”人们把鸡蛋放在吃剩的“齐家茶”里煮,就成了“茶叶蛋”。后来,人们改进了烹饪方法,在齐家茶中加入茴香、肉汁、肉桂和姜末。从此,茶蛋成为中国传统小吃之一,取代了漫长夏季的时令和气候食品。
长夏习俗:边煮丁边煮夏。
在漫长的夏季,福州流行用鼎烹夏煮。定边糊(也叫锅边糊)是用米糊煮锅而成,配以虾仁、虾油、葱、金针、黑木耳、蛤蜊,或少量蘑菇、蛤蜊干等海鲜清汤。它的味道极其鲜美。凡是生长在福州或者长期生活在福州的人都爱吃。它已成为福州著名的风味小吃和福州的特殊标志。背井离乡到国外生活的福州人,在异国他乡听到“定边糊”这个词,仿佛看到了家乡的“倩影”,成为一种热爱家乡的风味小吃。
《长夏煮丁》边缘的“制夏”盛行于明末清初。漫长的夏天已经进入农忙季节。这一天煮定边不仅是为了全家人吃好了再下地干活,也是为了让邻居们一起品尝。就像涮三脚架的边缘,“一粒(涮)熟了”来连接感情。体现福州人“金边银村”的传统美德。
根据定边糊的传说,“制夏”吃定边还有更深的含义。明朝嘉靖年间,福州沿海城乡常遭倭寇侵扰。戚继光率军进入福建镇压倭寇,受到各地民众的欢迎。老百姓经常送饭给齐家军治病。一天,齐家军到达福州南郊,一路上打了几个胜仗,决定在这里休息半天。南郊百姓早就在家中聚集美食,告慰三军。没想到,从长乐出发,又有一个敌人冲到了福州南郊。齐家军紧急集结,准备战斗。村民们在做饭,烧菜,设宴庆祝,却不能开酒席。我不知道是谁出的主意。大米磨成浆,肉丝,蛤蜊,百合,木耳,干蛤蜊,扇贝等。被混合煮成高级清汤,锅边漂洗米浆。不到一刻钟,一罐又一罐就糊好了。所有士兵吃完后奋勇作战,不到两个小时,所有敌人就在海边被消灭了。“做夏”有爱国主义的内涵,缅怀民族英雄。
长夏习俗:称人。
古诗云:“长夏称人,悬梁笑。”长夏之日“称人”的习俗主要流行于中国南方,起源于三国时期。据说刘备死后,诸葛亮把儿子阿逗送到赵子龙,送到江东,让已经回娘家的继母吴国孙夫人抚养。那天是长夏,孙太太当着赵子龙的面称阿逗。第二年,长夏又称了他一次,看他收获了多少,然后写信给诸葛亮汇报,就这样形成了传入民间的风俗。据说在这一天称完体重后,就不怕夏天热了,也不会减肥了,否则就会被疾病困扰。吃完长夏的饭,在横梁上挂一个大秤,大人双手拉秤钩,双脚悬空称重;孩子脚朝下坐在洗衣篮或凳子上,通过挂在秤钩上来称体重,也就是说长夏可以通过称体重来避夏。长胖了就叫“增肥”,瘦了就叫“消肉”。
当然,你不能相信所有的传说,但毫无疑问,长夏“称人”的习俗在一些古代地区非常盛行。根据零散的民间资料,长夏有两种“称人”的操作。一种是在室外进行,挂在树上,多为老人和小孩检查一年生育情况;另一种是在室内进行,挂在屋顶横梁上,女性互相称体重。素质有胖有瘦,嘻哈段子就像闺房里的游戏。蔡赟《吴蓓北》诗有证:“风开绣亭举衣,非荡戏。为了挂量,用官秤评颜瘦,环肥。”
长夏习俗:忌坐门槛。
还有一种说法是夏天禁止坐在门槛上。在安徽,道光十年《太湖县志》中记载:“相传夏季,以竹笋、苋菜为汤,忌昼坐门槛而眠,亦谓忧夏劳病。”据说这一天坐在门槛上会让你在夏天累得生病。30年代《宁国县志》记载:“长夏。用秤称人体以避免疾病,所谓不怕夏天。据说长夏坐在门槛上就会抑郁一年。”夏天,孩子们不应该坐在石阶上。如果坐,就要坐七上,这样所有的病都能消散。忌席地而坐(门槛),意思是这一天席地而坐会导致夏天脚酸骨疼。如果你坐在一层,你必须坐在六层合成七个数字,才能解决噩梦。
长夏习俗:打鸡蛋。
长夏节,大人用丝线织蛋盖,放煮鸡蛋、鸭蛋,挂在孩子脖子上。夏绳是长命线,用五色丝线系在孩子的手腕等处,祈求其消灾、消暑、治病,以防夏针。
长夏的中午,家家户户都把鸡蛋煮好(鸡蛋带壳煮,不能破损),然后用冷水泡几分钟,再用编织袋包好,挂在孩子脖子上。孩子们会三五成群地玩打蛋游戏。鸡蛋有两头,尖的是头,圆的是尾。有的还在鸡蛋上画图案,孩子们互相竞争,称为斗蛋。打蛋的时候,蛋头打蛋头,蛋尾打蛋尾。一个个打,输的人放弃,最后分出高低。蛋头胜者为第一,蛋称王;彩蛋最后胜出者为第二名,彩蛋称为小王或二王。俗话说“长夏胸前挂个鸡蛋,孩子没有夏令病。”夏令病是一种常见的厌食症,在夏季会出现腹胀、乏力、消瘦等症状,儿童特别容易出现夏令病。夏绳是长命线,用五色丝线系在孩子的手腕等处,祈求其消灾、消暑、治病,以防夏针。
长夏习俗:在闽东吃清淡的糕点。
闽东长夏主要吃“轻饼”(面粉加少许盐烤)。闽东的周宁、福安等地将光饼用水浸泡后做成菜肴,而交城、福鼎等地则将光饼切成两半,吃炒好的豆芽、韭菜、肉、废菜。周宁县春池镇有的村吃“长夏糊”,用大锅熬汤。汤的内容极其丰富,有肉、小竹笋、野菜、水中鸡鸭、豆腐等等。
长夏习俗:江浙一带吃“七粥”“尝三鲜”。
浙江农村长夏,必吃“齐家粥”,也叫“齐家茶”。七粥是邻居家的米,豆子,红糖做成的一大锅粥,大家分享。七个家庭带来了白的焙茶,混合后煮熟或泡成一大壶茶,然后大家聚在一起喝。
苏州有句话叫“长夏见三新”。“三新”是指新成熟的樱桃、李子和小麦。同时,苏州长夏还想吃海丝、面筋、白笋、荠菜、咸鸭蛋、青豆。这一天,各酒店的长夏向进店的老顾客免费赠送发酵白酒和烧酒,所以长夏也被称为“饲料节”。
无锡民间一直有“长夏尝三味”的习俗。三鲜分为地、树、水三鲜。三鲜植物是蚕豆、苋菜、黄瓜;三棵新鲜的树是樱桃、枇杷和杏;三大淡水是海丝、河豚和鲥鱼。
杭州有夏天吃“野夏米”的习俗。那一天,孩子们成群结队地向邻居乞讨米饭和肉。然后去野地里挖野菜和竹笋,用石头搭个锅灶,免费烧,就叫“野夏稻”或“长夏稻”。这个习俗是把自己和乞丐相提并论,以为可以避祸。长夏吃完饭,大人拿来一箩筐,一大秤。给孩子们称体重,看看他们比去年重了多少。
上海夏天吃鸡蛋。在长夏的那一天,孩子们总是在脖子上挂一个挂着红网的鸡蛋。在上海,还有一种说法叫“长夏记节,名曰‘食菜试珍’”。在长夏的这一天,吃芋头和花椰菜做成的煎饼是一种习俗。中午男女老少都要称体重。
长夏习俗:南方地区吃竹笋、槐豆和“五色米”。
四川和雁滩山区家家户户都要吃竹笋和槐豆。据说吃竹笋骨头硬,利于爬山。还要吃青梅烧绿茶,防止“吃夏”。还有吃豆腐的习俗,说吃豆腐不怕雨,不怕红蜂蜇。
南方有些地方,长夏有吃软菜(君达菜)的习俗,说是吃了以后夏天就不会起痱子,皮肤会像软菜一样光滑。
在一些地方,如广西,将红豆、黄豆、黑豆、绿豆、绿豆等五色豆与白米混合煮成“五色米”,称为长夏米。
长夏习俗:吃黑米。
黑米,黑而有光泽,香而可口,是将糯米浸泡在黑叶中数小时,然后蒸煮而成。长夏的这一天,江南人都爱吃。据说这个习俗起源于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孙膑。
孙膑和庞涓是同学也是朋友,都是鬼谷子的学生。两人都同样学识渊博,足智多谋,但孙膑为人正直善良,而庞涓则精于算计。他们跟着师父苦学了三年。庞涓见学业已毕,即将下山扬名,遂辞别师父,来到魏。孙膑以为自己还没有完成学业,继续跟着师傅学习。鬼谷子早就看中了这个忠厚老实的学生,于是教他兵法,希望他能救乱世,立下大功。
过了两年,有一天,孙膑接到庞涓的信,说他当上了将军,邀请他到魏国,由* * *辅佐王维。孙膑很高兴,就去请教老师。老师看完信沉默了,但还是同意孙膑下山。
孙膑一到魏国,庞涓就把他推荐给王维,得到了王维的赏识。从那以后,两人经常聚在一起讨论国家大事,谈论使强兵富有的方法,并讨论法律和战斗的策略。庞涓看到孙膑比自己高很多,才知道庞先生曾经教过孙膑兵法。他想借美术书看,孙膑只好告诉他实情,但王先生不肯带下山。庞涓不高兴了。
突然,有一天,孙膑被一群斧头砍人的人绑架,拷打,并被割掉了两个膝盖骨,然后扔进了监狱。孙膑疼得厉害。他不仅大声问士卒,士卒也不回答,只说是王维的命令。孙膑觉得很委屈,他没有任何过错,但他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被处罚。他多么希望庞涓能对自己公平一点!庞涓确实来了。他抱住孙膑的断腿,哭得死去活来:“王维怎么会做出这种事!”孙膑也抽泣着让庞涓帮忙。庞涓绝望地说:“别人都可以,我王维怎么办!”
庞涓每天都来探监,还送好茶好饭给孙膑吃。孙膑很感动,心想如果在逆境中相识,不如做个老同学。自从孙膑双腿残废后,他就失去了一切希望,以为自己读了孙子兵法,现在却成了废人,不能建功立业。活着有什么用?我几次想自杀,都被庞涓劝阻了,庞涓说愿意为他服务一辈子。孙膑听后,感动得热泪盈眶。
有一天,庞涓又去拜访孙膑,聊了聊。庞涓说:“兄弟,你要振作起来。虽然你残废了,但你不能带着你所有的部队去战斗,去建功立业。不过,你也可以把自己的战斗战术写下来,写成一本书,传到来世,也可以永世流传!”听着庞涓语重心长的话,孙膑觉得很有道理,点了点头。
从那天起,孙膑起早贪黑,废寝忘食,每天不停地写美术书。庞涓来得更勤了,嘘寒问暖,检查《孙子兵法》的写作进度,并劝他保重身体。孙膑感谢庞涓的深情厚谊和勤奋,想到要写下来送给庞涓,感谢他的照顾。
几个月过去了,孙子兵法马上就要写了。一天,看守孙膑的老狱卒热情地对孙膑说:“先生的战书写好了,我一定尽力送你回家。”孙膑笑着说:“老头子,没必要。艺术书写好了我就给大将军。我们是老朋友了,交给他我就放心了。”
狱卒听了,惊讶地张大了嘴巴,半天说不出话来。孙膑惊讶地问:“你怎么了?”老狱卒叹了口气,悲伤地说:“先生,你太善良了。害你的是庞将军!他就是因为讨厌你的才华才陷害你的!”的确,庞涓虽然足智多谋,但心胸狭窄,嫉贤妒能。他见孙膑通晓兵法,怕影响前程,就设计陷害,对他处以罚金,让他不能带着全部人马上阵,企图骗取兵法。
孙膑听了老狱卒的话,犹如晴天霹雳,傻眼了。他思前想后,终于恍然大悟,看穿了庞涓的险恶用心。他很生气,没想到他尊敬的同学朋友是个奸诈的小人。他把写好的军事书籍全部烧掉,思考对策。
第二天,庞涓来到监狱,看到孙膑蓬头垢面,哭笑不得,疯疯癫癫,写好的兵法已经被烧了。他气得马上下令把孙膑关进猪圈,监视看他是真疯还是假疯。谁知,不一会儿,孙膑枕着他的猪槽就呼呼大睡了。
从此孙膑不吃不喝,疯疯癫癫,整天和猪混在一起。老狱卒很同情孙膑的遭遇,看到他一天天消瘦,整天闷闷不乐。得知此事,老狱卒的妻子献上一计:“用黑叶浸泡糯米,煮熟后揉成小团,颜色形状都和猪粪差不多,既能骗过庞涓,又能救孙膑一命。”老狱卒喜出望外,让妻子赶紧办。那是一个漫长的夏天,当老狱卒值班时,他把海饺子给了孙膑。
聪明的孙膑不言而喻。庞涓来看他,笑着抓起身边的猪粪朝庞涓扔去。庞涓从左向右躲闪,但还是撒了一身猪粪。孙膑拍手笑道:“这猪粪好好吃,你不吃我也吃。”他一边说着,一边一个个摸起“猪粪”吃了起来。庞涓看到孙膑吃猪粪,相信他真的疯了,就放松了监管。
齐国早就听说了孙膑的才华。田忌派人和老狱卒一起设计营救孙膑。孙膑来到齐国,被拜为军师,坐在轮椅上指挥战争。后来齐国和魏国开战了。在马陵岛,孙膑打败魏军,射杀庞涓,终于报了仇。
孙膑非常感激老狱卒。每次去长夏,他都会吃一个黑叶子的汤圆。人们钦佩孙膑正直的才能,在长夏时煮黑米。形成了长夏吃黑米的习俗。据说吃黑米还能祛风解毒,连蚊子都不会咬。
长夏习俗:北方大部分地区都吃面食。
中国北方种植小麦,长夏是小麦登场的季节。因此,在北方大部分地区,人们习惯在漫长的夏季制作和食用面食,以庆祝小麦丰收。长夏的面食有三种:夏饼、面饼、春卷。夏饼又称麻饼,形状各异,如状元骑马、观音送子、猴子抱桃等。面饼有甜的和咸的两种。咸面饼是肉丝韭菜蘸蒜泥做的,甜面饼加的糖比较多。春卷,用精制的薄饼,裹上炒好的豆芽、韭菜、肉丝等馅料,用拌有蛋清的面粉封口,再放入热油锅中炸至黄氏食用。
长夏习俗:讨厌蛇。
夏季,云南民俗讲究恶蛇。清乾隆元年《云南通志》记载,四月长夏之日,“皂荚枝红花插户嫌;围灰墙避蛇。”四月忌蛇方面,和生肖已经是蛇有关。地支月,三月陈,四月自。长夏讨厌与众不同,在门上贴上金合欢枝和红花,表示黑(水)红(火)都有利。根据古代五行学说,黑色是水,红色是火。这是通过两者的相互制约来达到平衡。同时,古人不仅日常用皂荚去污,还将皂荚入药,认为其有杀虫作用。把它当成恶心的东西,也把重点放在除秽驱邪上。旧时五月,有在门上挂皂荚的习俗。皂荚呈刀状,称为“挂刀”。据传说,它可以吓跑鬼魂。清光绪年间《云南腾越州志》也说:“夏季在户内放洋槐枝红花避胜,以灰围墙避蛇。”清代《琅琊郡简史》记载了云南大理的风俗:“长夏,将白杨放于门内,屋旁撒灰,以避毒。”与其他地区不同的是,门前种的是杨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