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印度没有中国发达?
印度国内问题很多,往往不是松散的现政府体制能直接解决的,民众的内化机制也不足以解决这些问题。
然而,这些问题要么根本没有在中国出现,要么相对较轻。所以印度发展不如中国很正常。
印度的发展普遍存在以下明显的问题:
先说政治层面:
第一,在社会文化层面,印度延续了2000多年的种姓制度,造成社会不平等,印度的阶级分化极其严重,阻碍了社会发展。明显存在制约印度发展的种姓问题。在印度,看他的姓就能知道他的种姓,甚至知道他信仰什么宗教。相反,我们可以通过他的外貌、衣着和经济状况来推断他的种姓。
虽然印度宪法颁布于1950年,主要精神之一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能有歧视,不能有种姓的区分和歧视,但现实情况并不乐观,这种社会文化对印度的影响几乎是全方位的。即使在开明的象牙塔环境下,印度人在婚姻、交友、社交圈上也有明显的“种姓隔离”。总的来说,在现代市场经济的公平和效率中,首先要保证可接受的社会阶层流动性,种姓问题的束缚已经剥离了解决这类问题的基础。
这种现象是印度特有的,中国不存在。
第二,教育的规划政策存在明显问题。政府在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上投入了几乎相同的资金(大概延续了尼赫鲁当年定下的基调),教育政策也是二元的。现在看来,这种方法存在明显的问题。
比如,高等教育有其特殊性。在严格的印度教育选拔体系中,高等教育实际上人数少,要求准确度高,呈现精英主义的特点。但这种高等教育的教育政策和经费控制显然需要特殊对待,不适合与基础教育一刀切。
但这不是真正的问题。真正的问题在于基础教育。
基层教育人数更多,范围更广,也承担着消除高文盲率,提高国民教育水平的重任。印度的基础教育有两种,一种是公立学校,一种是私立学校,也就是常见的西式教育划分。公立学校承担更广泛的基础教育。虽然2001免费义务初等教育被写入法律,但教育质量差,不合格率高。
印度政府做了一些努力,比如2001的Sarva Shiksha Abhiyan,或者说整个教育激励计划,大大提高了入学率。
然而,虽然“入学率”提高了,但毕业率却变差了。
同时,在这种经费一刀切的情况下,教师职工人数不够,教师待遇不可能很高,也招不到高素质的教师。
私立学校虽然可以做到这一点,但是高昂的教育费用只能提供给高阶层的人,而且数量少,覆盖面不广,承担不起“提高国民素质”的社会责任。
以上原因综合起来看,印度的文盲率高达三分之一。
在这个问题上,我确信情况要好得多。印度教育的问题是还没有普及。我们教育的问题是教育方法的改进和教育资源的分配。全民普及早在上个世纪就完成了。
第三,宗教问题。印度是一个全民宗教的国家,信仰印度教,印度教的核心思想‘人有来世,人在这里赎罪,等待来世。这种“和平”的信仰和大量的信徒,理论上应该会带来更好的社会面貌。但事实并非如此。印度各宗教之间的相互仇恨非常激烈。因为习惯的不同,非政府组织或多或少会引起很多冲突,而这种冲突往往不会直接解决,会导致明显的内耗。仅2008年,印度的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间就发生了656起冲突,其中4起发展为骚乱,死亡123人,受伤2272人。
第四,民族问题。印度有200多个民族,居世界之首。这是好事,但是民族之间的矛盾很明显,甚至民族之间的语言交流也不怎么好。但是,印度政府并没有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无论是克什米尔冲突,特里普拉邦在1980遭遇大规模民族仇杀;阿萨姆冲突12。这样的民族问题在印度总是上演,以后也不会缺。
种族冲突首先带来“恶性循环”。民族意识相对和平的族群,会因为“激烈的话语权争夺”而开始进入这种冲突游戏。而小民族、小地区会因为这种激烈的冲突而变得“不安全”,开始对内强调民族意识以增强排外情绪,继续加剧民族矛盾。
其次,民族矛盾问题,在对联邦向心力不足的大环境下,会直接导致地区政治冲突,也会造成国内内耗。
第五,印度特色的联邦制向心力相对较弱,中央政府不仅决策权不足,而且与地方各邦利益冲突。尼赫鲁·甘地个人政治理念的特点使得印度不可能实行中央集权,但尼赫鲁·甘地家族在印度经过几十年的家族统治,实际上形成了所谓的尼赫鲁·甘地王朝。也就是说,印度现在类似于“一个中央王朝领导无数国家”的状态。这种印度式联邦制的直接结果是:
1,全国就像一片沙,但是不好管理。国大党虽然强大,但并没有足够的统筹力来承担统一的执政标准。
2.分裂势力很多,而且轰轰烈烈。这种政治生态,当各州独立性好的时候,与民族问题捆绑在一起,很可能直接造成地区利益和国家利益无法达成妥协,几乎所有的极端分裂势力都开始获得话语权。
这些都是政治问题。再说经济问题。
首先,失业和贫困
失业和贫困是印度经济发展的两大阵痛。尽管历届政府都把增加就业和消除贫困作为执政的重要目标。
虽然这两个问题都得到了改善,尤其是失业率,但是印度现政府还是取得了一些成绩。然而,极端的就业市场带来了一些副作用。
就贫困而言,印度的贫困状况改善非常缓慢。
附上一些数据和解释:
以上是对印度各邦失业率的调查,可以得出印度失业率很大程度上是地区发展不均衡的问题。
说明印度整体失业率有所改善,但就业市场的恶化和两者之间的差距并没有解决(见下面的贫困人口)。
可以看出,印度贫困人口的恶化并没有得到改善,表格也给出了标准。贫困人口(1.25美元一天)达到40%,贫困人口(2美元一天)达到75%。作为一个新兴国家,印度实际上处于“发展中国家”的最底层。这其实是一个很不正常的数字,也就是说收入。虽然近年来国大党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就业困难,就业市场总量呈上升趋势,但印度服务业带来的收入红利几乎都开始上升,工业附加值开始增加,但其他行业并没有发展到这种程度。也就是说,印度现在呈现出这样一种奇怪的局面:
印度人更容易获得工作,但他们无法通过努力工作摆脱贫困。
这是一个值得吐槽的现象。
在贫困问题上,中国的情况显然要好得多。中国目前的问题在于地区发展的差异,欠发达地区也是人口大省和劳务输出大省,所以中国也有大量的贫困人口也就不足为奇了。在整个mpi综合评价中,中国大概处于中上区间,人口数字是被拖累的主要部分。但从近几年的趋势来看,自上世纪90年代西部大开发和新千年后城市化进程以来,中朝地区差距在逐渐缩小。所以在解决贫困问题上,中国虽然拖着庞大的人口基数,但在成效上绝对是走在发展中国家前列的,自然比印度好很多。
二是制造业发展落后,确切地说,产业结构不完整使得“服务业”成为孤岛。
印度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服务业的增长,服务业也主要依靠软件IT行业,制造业还不强。服务业增长也非常明显,农业也有所好转。制造业发展的主要障碍是,由于它们是传统部门,许多传统制度没有改革,包括政府和大家庭对工业和投资的“过度控制”。但是,印度政府的结构特点注定了它不可能真正依靠政府来主导经济,这与我国有很大的不同。劳动力市场的管制等各种限制不利于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服务业特别是软件业发展迅速,是因为作为一个新的部门,政府对它的控制较少,制造业的步伐相对较慢,市场开放程度较小,廉价劳动力的优势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
但在中国,行业相对一般,一般不存在印度这样的问题。从规模上看,工业总产值已经超过美国,农业总产值也已经超过美国。就精度而言,我国主要产业集中在中端制造业,已经从“单纯吃人口红利”转变为“开始吃有一定技术含量的人口红利”。至少,是一种良性的状态。就高端产业成果而言,已经取得了很多成果,比如去年的“长距离UHV传输工程”,出口德国的“五轴机床”,绝对比印度好很多。
三是基础设施严重落后。
作为一个新兴大国,印度的基础设施有点落后到不正常的程度。比如2012,7月底发生了全国范围的大面积停电。36个小时内,印度国家电网两次崩溃,直接影响了一半人的生产和生活用电。这被认为是迄今为止世界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停电。也就是说,印度的基础设施不是完善的问题,而是严重缺乏,影响到整个国家的正常生活和产业运行。
根据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发布的2009-2010国际竞争力报告,印度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排名世界第76位。
根据印度央行最近的测算,近年来印度每年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占GDP的6%,公共投资明显不足。
当然,印度政府也承认这一点,非常愿意把我国作为激励对象。在新的“印度十二五规划”中,声称将投资一万亿美元解决基础设施问题。具体结果怎么样?还是等到17结束验收结果吧。就目前情况来看,印度的基础设施建设很差。
我们国家一直实行“基础设施先行”的政策,无论是城镇化、新区建设还是旧城改造,基本都是把基础设施放在第一位。与印度相比,我们的基础设施整体上非常完善,但当然细节还有待改进。
第四,投资结构和宏观经济问题。
世界资本流动在美国和欧洲的各种经济衰退中开始转向新兴市场,但在印度,却出现了长期的资本外流和货币贬值。宏观经济整体偏软,通胀居高不下,政府财政赤字剧增,利率长期居高不下。
我们先来看一个数据:
2012年9月印度食品通胀年率飙升至18.4%,为2010年中以来最高。印度gdp增速一路下滑,直到现在也没有明显的反弹迹象。
但是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情况呢?
我来做个分析。
印度经济通过扩大投资实现了快速增长,但支撑其投资活动的资本基础十分脆弱。印度不是依靠稳定的国内资金,而是依靠非常容易受国际市场影响和左右的海外资金。外资流入主要是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和中长期商业贷款。然而,资本流动的变化使得过去利用海外资金利率较低的印度企业陷入了融资困难,企业的融资成本也在上升,税后利润明显下降。
将投资模式扩大到以制造业为主的产业是国大党非常聪明的政策,但受限于企业模式和国内需求不足,落后的基础设施甚至很难说能保证有效的大规模工业生产。这个改善政策总体上是有效的…
所以印度也存在结构性问题,目前印度政府也没有拿出很好的解决方案。
其实中国没有这个问题,情况好很多。事实上,以政府产业政策和国有资本为主导的国内投资模式,对海外资金的依赖程度并不高,投资额非常稳定。而且无论政府项目还是制造业,在中国的投资回报率还是不错的。
真正应该考虑的是“如何对目前的投资模式做出更好更专业的规划”,从而进一步提高投资的有效性。至于资金的模式,其实可以“适当”放宽境外资金,但当然不能放开“主导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