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加居家养老”是一项不容忽视的服务。

最近看到一则新闻,广州医科大学附属顺德医院发布“互联网加居家养老”服务。如果以稍纵即逝的方式看这个新闻,是不是“互联网+医疗”会觉得“平淡无奇”。如果你保持一个深度思考的习惯,你会看很多这件事背后的东西,感叹这个模式对现有模式有“颠覆性”的影响。

?首先,想想居家养老是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中国的社会环境将迎来“老龄化”,一些长期躺在病床上的老人需要一些专业的护理,比如“定期更换留置导尿管和胃管”。如果没有护理人员,送老人去医院护理是很麻烦的。基本上全家都要出门。如果把没有电梯的老房子抬到楼下,就要租车去。在医院排队等,护理完后雇车拉回来,真的很费时费力。

比如有些烫伤患者需要定期处理伤口,又比如母婴护理需要乳房疏通、哺乳指导等等。如果这些护士能有上门服务,对患者来说真是省心、省时、省力。某种程度上,开展“居家养老”服务是一种社会需求。

?为什么说“互联网+中的居家养老”是颠覆性的?其实对比一下“互联网+中的居家养老”和传统养老的区别就能找到答案。

第一个不同是护理人员上门了。这不是废话吗?你不必告诉我。原来你是在等病人来医院。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种“被动服务”。现在你主动来医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主动服务”。「被动」和「主动」有什么区别?我们举个例子来了解一下,如果你的冰箱坏了,你是要把冰箱送到售后店维修,到处折腾,还是要叫维修师傅上门维修?一般你当然选择“后者”。人们自然喜欢“你来找我,我不想来找你”的“主动”服务。

区别之二是护理人员的劳动价值得到合理体现。我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顺德医院发布的信息中查到,服务价格包含上门服务费、交通费、护理服务项目费、耗材费,其中上门服务费约为150-300。有人会问150-300是不是有点贵。通常这样想的人不会“算账”,只会看到一个维度,“钱”。你至少要从时间成本、人力成本、经济成本三个维度来看这个问题。

我还是以一个卧病在床的老人去医院为例。时间成本=路上时间+排队等候时间+护理时间+回来路上时间。你至少需要半天时间。人力成本=几个人,你一个人做不了,至少2、3个人;经济成本=交通费+护理服务费+耗材费。把时间成本,人力成本,经济成本加起来,发现上门服务是一件很划算的事情。当然也要考虑那些经济困难的人,比如财政补贴的形式。

?以上是从患者的角度,再从护士的角度。一次护理服务可以收费150-300,这是护士工作价值的合理体现,比传统护理贵几倍。这群有技术的人,不算是“低成本服务员”。

?第三点不同,护理人员的职业认同感加强。我们中国人常说“来客是客”,但当你去别人家时,你会有不同的感觉。而且“一对一”的服务环境会让工作集中很多,医患沟通也会和谐很多。与传统护理相比,同时服务十几个人通常会“顾此失彼”。在“一对一”的服务环境中,很容易听到他们的赞美。大家的耳朵都是“软根”。患者不经意间说“谢谢”“双手称赞”。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每一次积极及时的反馈都会增加护理人员的职业认同感。

?互联网一头连着“需求”,一头连着“供给”。互联网的本质是一个高效的连接器。所以重点不是“互联网”,而是如何基于“互联网+居家养老”发展业务。

首先,“居家养老”业务需要规范,类似于“美团外卖”模式,“顾客下单,商家提供服务”。只有保持足够简单,才容易推广使用。

有人说医保要考虑到方便患者。个人认为过早接入医保并不是一件好事。为什么,其实像“美团外卖”这样的产品,生命力很强,经过了“游戏化”的精心设计。这不是我的“瞎猜”。美团创始人王兴强烈推荐了一本书《游戏改变世界》。现在很多互联网产品都有“游戏化”的影子。

先说游戏化的一个特点,叫做“及时反馈”。什么是“及时反馈”?如果你是美团外卖的骑手,你可以看看你每次配送赚多少钱,一旦订单完成,马上到账。举个例子,我高中的时候,有个很流行的网游叫《传奇》(哈哈,不小心暴露了年龄)。有同学在玩,我经常在课间讨论干掉一个“boss”,得到一个“装置”,升了多少级。内容丰富多彩,我一句话都插不进去。真的有那么好玩吗?有一次,我干脆去网吧开了个账号。我试了15分钟,感觉一点都没意思。当时我也想不通这个东西有什么好玩的。后来才知道,游戏最重要的设计就是“及时反馈”。你在游戏中“用刀砍怪物”,人物上方出现+100经验值。玩的越多,得到的反馈越多,越容易上瘾。

有了上面的分析,你就知道我为什么说医保过早介入不是好事,会破坏“及时反馈”,因为医保结算后,至少下个月才能到账。“互联网加居家养老”要想运营好,最好有一个“游戏化”的设计,具有“及时反馈”的特点。“及时反馈”护士每项服务有多少钱是自己的,完成订单后是否能立即收到。

个人建议在医疗机构成熟的地区搭建“居家养老”平台,不需要每个医院自己搭建。第一个好处可以降低成本;第二个好处是优化护理人员资源的动态配置,比如离医院近的病人分配给谁。

第一个问题是,每项护理服务的收入严重缩水,本来可以是100元,扣除各种费用,最后拿到30元。你能想象护理人员会有多大的热情和动力吗?

第二个问题,有人说“上门护理”,护理人员的人身安全,护理过程中万一发生意外,要明确法律责任风险管理。

承认这些问题肯定存在,但这是低概率事件,大部分是安全可控的。比如,你看了关于“飞机失事”的新闻,你害怕坐飞机。我曾经有过恐惧飞行的经历。从起飞到降落,我紧张害怕,想着快点降落。不过有了第一次飞行经验,以后坐飞机就不会觉得那么可怕了。不要因为“低概率事件”就停止推广“居家养老”,这不是明智的做法。

总之,“互联网加家庭护理”是社会刚需,不可忽视的服务。如果操作好,病人和护士都能受益,否则就是“半调子”工程。

我还想补充一点,如果这个社会刚需的问题不能用正常的方式解决,市场上就会有“个人护理”、“猫护理”、“狗护理”来填补。就像滴滴之前的“顺风车”业务,真的很方便。后来出了安全事件又停了一段时间,市场出现了“真空”。需求一旦被激发,类似“你好免费搭车”的东西马上出现填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