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辑思维,第330期,人生三级跳。

终身陪你学习,这是罗辑的思路。

最近看了欧有效性先生的一篇文章,指出了一个很多人忽略的道理。

拿破仑有句名言,“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但问题是,我们当中有谁见过当元帅的士兵?

欧·李闯先生举了一个例子。在此之前,南京军区专业科目表中有一个科目叫“蛙人师”,专门训练“水下特种作战”的士兵。这些士兵应该能够长时间潜伏在水下,长距离游泳,执行复杂的战斗任务。

假设你是蛙人家族中一个热情进取的年轻人,一心想出人头地。别人训练8小时,你训练10小时以上。最终你成为了全队最精锐最优秀的军人。

你的未来会是怎样的?

答案是你会成为蛙人班长、中队长甚至队长,对应的岗位是排长、连长、营长。

但是,当了蛙人队长之后,你的职业生涯基本就结束了。因为南京军区以陆军、炮兵、机械化步兵为主。所以一般晋升师长和军长通常只在这两个兵种产生。蛙人队长如果想当老师,需要一个特殊的机会。

所以你看,最好的士兵不一定是元帅。

这个道理和我们传统的世界观不太一样。

传统的世界观和游戏很像,认为人生就是一条“打怪升级”的路线。

比如你开始的时候,你的经验值是50点。涨到10000分,可以找个科长做;当你出生到654.38+百万分,你就可以给导演打工了;涨到654.38+000万分的时候,我可以给你一份导演的工作。在社会分工没有那么细的时候,这种认识并不是什么大错误。

但在现代社会,分工不仅是横向的,还有纵向的。如果你没有用正确的方法练习,没有提前为你的班级预留上升的能力,你可能会遇到所谓的“玻璃天花板”——挡住你的上升通道,但你仍然看不到——你很难再向上迈一步。

换句话说,你在不同的阶段需要不同的才能。一个人的职业生涯,不是打一份工,很可能打四份工,甚至更多。在每个阶段,你都必须彻底改造,适应一个完全不同的生态环境。别人活了一辈子,你可能活了好几辈子。

管理学中有一个著名的“彼得原理”,说的是在一个组织中,每个人都倾向于被提拔到自己不胜任的职位上。这个原则的逻辑推理很简单:员工干得好,一段时间后就会升职;但如果他不能完全胜任,表现不再突出,他就会留在这个位置上。

这种现象背后其实还有一个原因。虽然管理的“道”是相通的,但每个管理层次所要采用的“术”却大相径庭。

当一个经理被提升到一个新的管理职位时,他应该采取不同的方法,比如如何分配时间等等。但是大家都很懒。这位经理能被提升是因为他在前一个岗位上工作出色,方法正确。但是他很难在升职后马上改变之前的习惯。

在他的订阅专栏《通往财富和自由之路》中,李笑来先生推荐了《领导力梯队》这本书。本书的作者是拉姆·查兰,他是通用电气集团首席执行官杰克·韦尔奇最尊敬的管理咨询大师。甚至有人说他是世界排名第一的管理咨询大师。

这本书的特点是“领导力”从一个抽象的概念变成了具体的概念。作者将领导力从员工到CEO的发展分为六个层次,每个层次都需要相应的工作理念、领导技能和时间管理能力。这个框架。被称为“领导梯队模式”。

听起来很复杂,但实际上可以简化为“三级跳”,一个人在层级中上升时的三种能力变化。

第一个层次,从自我管理到他人。

当你是最底层的员工,只要你有很强的执行力,就能尽力完成任务。说白了,只要你是领导的工具,就已经是很突出的表现了。但是一旦你开始领导一个团队,你就需要完全不同的能力。

这是从自己完成工作到别人完成工作的转变。据我观察,很多职场能人都被挡在这一步上,很难有所突破。为什么?

因为当了组长,他还是什么都炫耀,总是说“你不行,给我让开。”他不能发自内心的成就别人。

这个变化包括很多方面。比如你的时间分配要改变:你必须开始减少花在个人工作上的时间,把时间花在帮助和鼓励下属上;设计岗位,分配任务;学会让下属完成任务,定期考核;还要建立社会关系,包括纵向的上下级关系,横向的和其他部门的人的关系等等。

好吧,即使你成功地实现了这一转变,下一关的困难也在等着你——从一个“管理者”变成一个“组织者”。

管理者的任务仍然局限于工作本身,但组织者必须具有战略思维。换句话说,眼前的东西并没有那么重要。你应该开阔眼界,关注更广泛的事物。

睁眼就是打开两个维度。

首先是时间维度。现在的工作可能很顺利,也很艰难,但更重要的是未来的趋势。

远处有没有还没出现的潜在对手?顺利发展,会不会是积累危机?艰难前行,前方会有光明的未来吗?有了这些判断,组织者的任务就是依次做出当前的决策。

二是空间维度。组织内的资源是看得见的,但组织外的资源是汪洋大海。

你和谁一起工作,你要带谁进来?体外储存了什么样的资源,预留了什么样的可能性?你交什么敌人,交什么朋友?释放了什么样的信息?等等,等等,等等

在你有了这样的战略思维之后,第三步又来了,这也让很多人止步不前——那就是从“组织者”变成“决策者”

组织者的重点还是在行动上,而决策者的重点只有一个,就是判断。这个层次的思维模式和认知水平和之前完全不一样。你的关注点应该是去揣摩人心,揣摩情况,揣摩趋势。

做一件事理论上是对的,但时机对吗?我们应该马上做它还是等待?做一个动作效果是好的,但间接效果是什么?负面影响可以控制吗?这两件事都要做,哪个才是真正的重点?两种观点都有道理。怎么表达立场才能让各方都心服口服?

决策者和法官有一种天生的宿命,那就是极度孤独。其他人都在演戏,给建议。做你该做的。决策者应独自承担决策的后果和责任。这种压力无法分担,又无处化解。必须一个人扛下来。

这就是“领导梯队模式”的三个步骤。

让我们回到第一句。一个想当元帅的士兵,不能只是一个好士兵。别人在接一份工作,你要接四份工作,甚至更多;别人活一辈子,你也得活四辈子。否则,在你看来,这叫人才失败;在外面,你实际上遇到了自己的“玻璃天花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