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独为什么受欢迎?
坐在从巴黎戴高乐机场飞往北京的法航航班上,我在空客经济舱的6寸液晶屏幕上播放着各种娱乐设施。我只看了三部电影的一半,尝试了六个电子游戏。在飞机穿越乌拉尔之前,我的身体不自觉地开始厌倦长途飞行。但是旁边一个女人一直拿着活页本,用橡皮头的铅笔在擦。演绎方格子之间逻辑关系的数独,似乎充满魅力。我还找到了同行的其他至少三名乘客,他们也在从事类似的纸笔冥想。是什么让他们放弃了飞机丰富的电子娱乐,只坐在座位上和宣传册较劲?
" 2007年,最受欢迎的民间娱乐无疑是数独."22岁的赵志即将大学毕业。坐在他宿舍的床板上,他说:“我大三没有高数课程后,总觉得少了点什么。我也在网游里泡了一年,麻将扑克都上瘾了,但是都占了太多时间。现在看来并不好玩,并不能真正填补我大脑运作不足的真空。直到2006年暑假,我玩了数独。”
数独在中国非常受欢迎,期待意想不到的事情。18 2004年第一款数独益智游戏在英国《泰晤士报》上发表后,数独话题在中国《信息时报》上连载。玩了近10年南方周末“萧蔷填字游戏”版本的人,突然发现数独比传统填字游戏简单。对此赵志也有自己的看法:“无论是英文填字游戏还是中文填字游戏,我觉得考的更多的是词汇,智力思维难度不够强,而数独是数字推理题,本质上和电脑里的扫雷一样,极度考验我的大脑。”
昨天的天才今天是傻瓜,这是社会心理学家卡米·斯库勒在研究心理学中的弗林效应时得出的结论的副产品,即让20年代智商值在前65,438+00%的人穿越时空去参加80年后的智力测试,20年代的智商值只能排在当代大多数人的50%之后。史蒂文·约翰逊的《坏事变成好事:流行文化让我们更聪明》一书,很多观点已经获得了学术界和民间的一致认可。尤其是对于那些相信电子游戏无用论的家长,史蒂文·约翰逊对媒体活动提高智商的理论进行了评估和计算,深刻颠覆了之前对电子游戏的诸多批评。在史蒂文·约翰逊看来,电视、游戏、互联网和电影构成了媒体和流行文化提高全人类智商的科学力量。46年来,美国人的智商增长了13.8%。尤其是互联网的出现,让知识获取变得容易而廉价,每个人都成了活的谷歌。相信科技改变文明生活不再是一句空话,但面对这种科技进步带来的智力提升,为什么很多人会突然爱上数独等传统教育项目?是因为那些数独爱好者认为史蒂文·约翰逊的媒体和流行文化提升智商的理论太慢,数独爱好者期望给自己一个小灶让自己变得更聪明吗?
如果我们仔细研究史蒂文·约翰逊的《坏事变成好事》一书,就会发现最有效的智力提升来自于推理的独立逻辑思维的运用。那些80年代出生的孩子可以不用看说明书就使用一个电器,但是他的父母必须先看说明书。悬疑电影刺激人的发散思维,而电子游戏直接提高视觉识别的推理能力,巧妙地掩盖了网络上的真实身份,刻画了一个虚拟的身份,用这个虚构的身份与人交流,本身就充满了假设思维。每当有更小的数字计算工具时,总有工程师在饭桌上把讨论引向候选人。为什么不让考生使用这些电子工具?根据科技推动人类文明的宏观理论,使用电子工具的外部脑辅助是可行的,尤其是在一些纯数字化的操作中。这个问题的答案来自美国佐治亚州的高中。学生在参加地理、历史等科目的考试时可以使用谷歌搜索信息,这无疑与考试记忆的传统思维相悖。设计考试的老师给出的答案很有参考意义:“不要指望学生靠这点书本知识去参加竞猜,去拿奖。他们离开学校后很长一段时间都不会记得这些地理历史信息。所有学生需要的是何时何地找到他们需要的信息。在当今信息泛滥的时代,准确便捷地找到答案,才是高效的成功。”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数独突然流行起来,80年代魔方和华容道带来的头脑风暴又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