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伪名言

前不久,北京鲁迅博物馆上线了一个“鲁迅著作全编在线检索系统”。消息一发出,人们纷纷前往该网站,搜索记忆中的鲁迅名言,但由于搜索网友太多,导致网站一度出现崩溃状态,此系统也被网友戏称为“鲁迅说过的话检索系统”。鲁迅语句一键查询、在线核对,让假名言无处遁形。有人说:以后再要造鲁迅的谣,可没那么容易了。

近年来,不仅鲁迅遭遇“伪名言”,诸如马云、莫言、白岩松等名人均遭到网络“伪名言”的困扰。部分词句煞有其事,模仿得惟妙惟肖,欺骗性很强,有的火爆一时,不少大V、明星也不辨真假,成为假名言的“搬运工”,例如马思纯用错张爱玲语录。诸多真假难辨的“伪名言”广泛传播,误导了公众,衍生出很多麻烦、纠纷。

名人“被名言”,这样的尴尬现象随处可见。有人编造张爱玲的话“你说高处不胜寒,我便拱手河山讨你欢”,原是歌词改的。有人称莫言说“我敬佩两种人:年轻时,陪男人过苦日子的女人。富裕时,陪女人过好日子的男人”,弄得莫言自己都很不好意思:“理不糙,可我也想知道这是谁写的。”

关键问题是:这些有道理的话,为什么非要假借名人之嘴而出?这个问题的答案,大概有三种可能:一是自古以来,附庸风雅便是文字之弊。名诗如此,名言亦是如此。二是不自信,没有名人身份的加持,有些话总觉得说出来“名不正言不顺”。再一个,便是语言文字中的弄虚作假成风。仿写、抄袭、山寨、拼凑……最后,戴上名家的帽子,以达到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效果。文化的丰富性当建构在文化的真实性与准确性之上。狂欢式的虚假名言,或许能传递某种哲理的营养,但因其本身来自杜撰,终究如海市蜃楼,只能算是误会一场。

从名言警句的需求侧看,假格言之所以有市场,一方面说明人们对优质文化内容的强烈渴望,另一方面也说明部分读者缺乏判断力。正所谓我所看的都是我愿意看到的,假名言之所以被一些人视如珍宝,正是因为契合了他们当下的某种处境和心态。那些成功学鸡汤,迎合了不少人飞黄腾达的幻想;那些偏执的社会批评,骂出了一些人心中的愤懑情绪。心中深以为然,再有了名人“加持”,点击转发、日常使用也就自然而然。其实,无论是讲话时刻意使用各种名言装点门面、代替论证,还是写作时轻信各种二手材料,在生活工作中不假思索地人云亦云,归根结底是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是思维的“懒惰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