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孩子对不能扔掉的毛绒玩具和毛毯的行为背后的小心思吗?
如果不尽快纠正孩子的行为,长大后会不会带来不可挽回的后果?
其实只要仔细观察,有类似行为的孩子很多,甚至有的孩子长大了,这种“恋物癖”的习惯也改不了。例如,著名的游泳运动员傅在参加综艺节目时总是带着一根红绳。据说她睡觉出门都要带着这根红绳。傅的父亲解释说,这条红绳傅从小就带在身边,吃饭睡觉都不离身。一条红带可以给她足够的安全感,让她安静很多。戚薇的女儿不能把“彩蛋”放在任何地方,杰克森·伊睡觉时总是抱着一只熊。
那么,这种行为正常吗?家长如何看待孩子的这种行为?今天快乐爸爸就和大家聊聊孩子的恋物癖。
在《理解童贞》一书中,作者这样描述依恋:
一句话道出了孩子依恋行为的本质。
恋物癖
虽然儿童的恋物癖行为和恋物癖在很大程度上是相似的,但本质上是完全不同的。
恋物癖是一种心理疾病,一种变态心理。他们经常触摸、撕咬、玩弄甚至撕扯附着的物体,通过这些行为获得心理上的快感。文章可以不一样,处理的方式可以不一样,但是通过各种方式获得快感的目的是一样的。
而恋物癖更多的是对某个特定物品的特殊依恋,比如上面快乐爸爸提到的小毯子,小玩具等等。一旦与这些物品分开,孩子就会出现哭闹或不耐烦。
所以,两者其实是两种不同的行为。
对于恋物癖,需要强制心理治疗,或者辅以现实中的强制手段,才能逐渐引导其走上正途,变得正常;至于恋物癖,其实不需要过多的干预。毕竟孩子真正依恋的不是物体本身,而是母亲身上的味道。
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社会阅历的增加,只要没有外界的干扰,孩子的恋物癖行为会逐渐消失,不需要家长下大力气去纠正。
儿童恋物癖其实是一种“过渡对象”
过渡客体这个词是儿童精神分析学家温尼科特提出的。他想:
这段话给出了过渡对象的一些特征,比如儿童自己的发现或创造,比如在儿童游戏中的第一次出现,儿童成长的一个阶段的明显特征。
一般来说,过渡对象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来说是明显不同的。
比如,小孩子喜欢吃手。一方面,他们主要靠嘴巴来探索世界。另一方面,他们自己的手象征着母亲的乳房,可以给他们带来舒适和稳定。所以,当母亲不在身边时,孩子往往会选择用手指作为过渡对象,而不是母亲来安慰自己。
比如众所周知的安抚奶嘴。这是完全模仿妈妈乳房的感觉,作为孩子的过渡对象,帮助孩子度过断奶期和妈妈不在身边的时候。
之后,过渡对象聚集在毯子、毛绒玩具之类的东西上。这类文章有一种熟悉的母亲味道,能让孩子安心;它还有一种非常舒服的触感,尤其是毯子裹在身上的感觉,几乎是妈妈怀抱的感觉;另外,这类物品可以随时移动,不会因为有些东西没了而出现,所以受到很多孩子的青睐,成为他们自己的过渡对象。
所以,孩子的恋物癖其实是爱妈妈,爱妈妈的味道,爱和妈妈在一起的安全感。至于那些放不下的小毯子和毛绒玩具,只是一个阶段中的过渡对象。
那么,孩子的恋物癖背后隐藏着怎样的语言呢?父母能通过孩子的恋物癖行为知道孩子的心理变化吗?其实是有可能的。
一般来说,孩子恋物癖的背后,往往有这些属于他们的“小心思”。
比如分离焦虑。
很多孩子的恋物癖行为都集中在断奶阶段。
根据美国儿科学会的建议,每个妈妈都应该至少母乳喂养孩子到2岁左右,这样才能给孩子足够的时间来准备不能再母乳喂养的改变。但现实生活中,还是有很多妈妈无论是工作原因还是家庭原因,都不能一直母乳喂养孩子。而且他们选择的断奶方式也很粗暴,比如酱油和辣椒,他们用非常强势的方式强迫孩子离开妈妈。
这种方法的效果其实很好。大部分孩子很快适应了没有母乳的日子,但生理适应不等于心理适应。毕竟断奶是孩子第一次面对没有妈妈的世界,产生强烈的分离焦虑也在情理之中。而这种焦虑使得他们往往会选择一些安慰性的替代品,这就是恋物癖的来源。
比如,不安全感
恋物癖儿童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缺乏安全感。
顾名思义,安全感就是一个人有自信,能接受被爱,能主动去爱别人。足够的安全感,代表着有足够的意愿去接触外界,有足够的动力去探索未知。
3岁之前,是孩子形成安全感的关键时期。
但是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很多孩子的安全感不够,比如经常见不到父母,比如经常被父母批评,比如父母很少坐下来陪他们玩,等等。这些东西看似不起眼,但确实影响孩子安全感的形成。
一旦错过这个时期,没有足够安全感的孩子就会有一些反常的表现。什么恋物癖行为,什么喜欢咬手吃指甲,什么情绪变化就容易哭,什么粘着妈妈说什么,什么只要妈妈在就一点都不好等等。,其实都是不安全感的直接表现。
所以恋物癖并不可怕,相反,它更多的是孩子心理问题的一种表现,是孩子需要“爱”和“安全感”给我们的信号。
开心爸爸上面说了这么多。如果孩子真的表现出强烈的恋物癖,家长该怎么办?
在这里,快乐爸爸给你一些实用的建议:
尊重孩子的恋物癖行为
首先要尊重孩子的行为,真正理解孩子对过渡对象的依恋需求,明白这其实只是一种过渡行为,随着孩子的成长会逐渐消失。所以,不要粗暴地阻止他们,也不要因此批评他们。
事实上,即使恋物癖严重,这种行为也会在3岁左右逐渐消失。毕竟他们长大后,即使是依附,也会从之前的具体事物逐渐转化为实际的对象。
但是,在此之前,爸爸妈妈还是需要多加注意。毕竟小毯子和毛绒玩具都是细菌滋生大户。如果不能及时清洗消毒,孩子很容易生病。所以选择一些质量比较好的毛绒玩具是非常重要的。
恋物癖儿童需要安全感
作为父母,我们要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尤其是在孩子3岁之前。
再忙也可以在出发前告诉孩子你要去做什么,什么时候回来。回家后,哪怕只是抽出一点时间,和孩子聊聊工作中发生的事,家里发生的事。如果可能的话,每周带孩子出去散步,不仅可以拓宽他们在大自然中的心情,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安全感。
有足够安全感的孩子不会卡在过渡对象里。
恋物癖儿童需要陪伴。
在这里,快乐爸爸说的公司更多的是优质公司。
很多家长觉得一边玩手机一边看孩子就是陪伴,其实不然。这种行为充其量只能叫护理,陪伴根本不是。
真正高质量的陪伴,是爸爸妈妈能放下手机,全心全意的参与到孩子中来。他们可以和孩子一起玩游戏,和孩子聊天,甚至和孩子一起看一本绘本。所谓高质量,还需要家长参与,体验孩子的快乐,也要和孩子分享快乐。
这种陪伴并不需要太长时间,但对于孩子来说,效果远胜于长期的照顾。
其实,爸爸妈妈更应该关注那个不会放弃一条毛毯和毛绒玩具的孩子。他们是最敏感的人,最需要爱。只有给他们足够的安全感和陪伴,才能让他们变得更自信,更有力量去面对未来的各种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