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振宇谈游戏。
阅读或解读一本书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步,沉浸在书中,抓住重点;
第二步,根据你的整体感受,提炼总结三个或三个以上的问题;
第三步,根据问题,不断问出书的初衷和其他一切可获得的、高价值的参考资料,进行分析、论证和回答。
01?令人失望的阅读方法
前段时间带着特别期待的心情看了罗振宇先生的新书《阅读方法》,但是看完全书之后,还是略有失望。
罗振宇老师,他以为自己就是这样修行读书的,在广泛阅读的过程中,依托APP强大的名师资源,创作了这样一本专注于读书的书。
应该是一些能够为用户提供高级阅读方式的独家技巧或者原理,但是仔细想想,让我觉得这本书更像是罗振宇先生简单的告诉读者他读过什么书,顺便为电子书做了一些导流操作。
书中每一章的结尾,书单+扫码页似乎都给人这种感觉。
但不得不说,在营销方面,不得不佩服罗振宇先生的功力。
再者,在全书24章中,最常见的是多本书的节选和引用。这就好比我们上小学的时候,经常把提炼出来的好词好句用在自己的文章里,为了让自己的文章看起来深刻美观,但是有时候很容易适得其反,让人觉得像嚼蜡一样。
随便翻开书中的一章,比如书中的第二章《转身:给大脑装上开关》,被广泛引用的片段涉及:
林语堂的《苏东坡传》、的《学校如何运作》、的《人生算法》、的《性格之路》、的《创新者的基因》、科林·布里亚的《亚马逊逆向工作法》、的《现代西方思想讲座》、的《王黎明进化论讲座》。
你可以说很多学者的著作经常引用经典来论证他们讨论的问题。所以罗振宇先生这样做是没有问题的。
但值得注意的是,学者们讨论的话题,无论是与所引用的材料还是专著有关,都与分主题和大主题有着内在的联系。但是你觉得罗振宇先生引用的书涵盖的范围有多广?
可以说,“心之变”这个词和相关著作直接穿透了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藩篱。
02?本书中的两个问题
此外,在书中,你还可以找到罗振宇先生曾经用过的表达方式。XXX老师跟他讲了一件事或者一个概念,对他启发很大,于是他就在对方的基础或者框架上进行解释和转述,有时甚至会跨领域使用,难免让人觉得容易出现以下问题:
首先,拿来主义的方法需要批判性的继承和发展。如果你只是在对方既定的框架或概念中徘徊,无疑会成为对方概念意义上的囚徒。
但或许,对于罗振宇先生这种追求实用,强调做事的人的态度,用好当然更重要。至于观点的局限性和多样性,似乎可以忽略不计,尽管这根本不是罗振宇先生的责任。
比如上面说的第二转那一章,基本都是对那些直接调用的书中片段的简要描述,很少有关于观点本身或者提供各种视角的局限性的问题。
当然,书的体量、风格、主题都不是为了这份工作,但罗振宇先生本人无论是每天讲60秒,还是书所呈现的东西,都给人这种感觉。
这是罗振宇先生做不到的吗?不是这样的。
在“假设:让我们假设”一章中,我们可以看到罗振宇先生简要论述了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的经典著作《新教资本与资本主义精神》的问题。
他提到韦伯理论的解释力在西方主流历史学家中有很大的疑点,他也进行了简短的反证,但最后还是回来了。
但实际上,在这里,会出现一个可以进一步展开的问题。从他的大主题:《设定:我们假设》,可以专门研究历史领域,韦伯的书,进一步探讨这个问题。
比如主流历史学家的观点是什么?他们是怎么解释的?其他解释力度和示范有什么关联?罗振宇先生可以有自己的见解吗?
只是很明显书上不是这样。
03?实用阅读方法
第二,跨学科的解释有时会让人担心学科的边界,担心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否已经失去了本来的意义。
并不是不能延伸或者扩展概念。例如,西方学者吉尔兹和中国学者黄宗智在农村研究领域提出了“内卷化”这一曾经炙手可热的概念。但我们能以此为依据,随意调用概念解决所有问题吗?
在《罗胖60秒:什么样的人是“奴隶”》这一期中,罗振宇先生在尼采的句子里提到了“奴隶”这个概念。
尼采说:“谁不把一天的三分之二留给自己,谁就是奴隶。”不管他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不管他是政治家、商人、官员还是学者,只要他是这样,他就是奴隶。"
至于尼采的话和他对奴隶的理解,罗振宇先生认为这不是一个绝对意义上的时间,而是一个具体工作场景中的感受。
在他看来,只要你能把被迫做的事变成自己愿意做的事,向指挥你的人要资源,顺便做自己想做的事,你就不是奴隶。
听起来很有道理,其实很值得警惕。首先,尼采哲学著作中的“奴隶”一词或哲学术语“奴隶道德”的真实面目是什么?
这个概念有点复杂,但简单来说,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所谓不同经济地位的阶级划分,而是一个比喻,根据个人生活意志的强弱,分为决定一方的主人和服从一方的奴隶。
对于拥有者来说,它是自我价值的自我立法者,在进取、战斗和支配的状态下决定什么是有价值的,而不是听从别人的指令等等。
奴隶则相反。
那么在这个逻辑下,所谓的高手恰恰是在公司里。当你加班超过八小时的时候,要坚持自己的权利,根据自己的诉求明确拒绝。
奴隶被迫服从。但很明显,罗振宇先生不愿意承认这一点,换个说法。
但是别忘了,鲁迅先生也提到过,如果你受苦,你不能抗拒做奴隶,但是你受苦了,你还要在其中找到乐趣,那就是奴隶。
所以,正如许志东在解读这一段时所说,奴隶制是一种状态,奴隶是一种心态。
其实问题是其次的。个人认为,罗振宇先生更重要的是更好地利用自己的经验和条件,为不同的受众提供一套切实可行的阅读方法论。
所谓实用性,是指针对特定的书籍或特定的学科,提供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
比如《国史大纲》的阅读难点是什么?什么不能读?有什么需要进一步了解的?其他学者对此有何评价?如何帮助理解?
还是针对某一特定学科:如何学习历史?小白的入门或进阶方法是什么?诸如此类。
当然罗振宇老师也提到了还会有进一步的迭代,所以期待罗振宇老师能够不断迭代出更好的作品。
04?我的阅读方法
对于个人来说,提到阅读方法并不陌生。我曾经对所谓的阅读方法很着迷,也收集了市面上相关的阅读方法进行研究和阅读。我还写了几篇关于书籍的特别评论文章,如如何阅读一本书和更多的读者。
我在不断练习和调整我的阅读方法。个人认为,目前在阅读或解读一本书时,大致可以分为三步:
第一步,沉浸在书中,抓住重点;第二步,根据你的整体感受,提炼总结三个或三个以上的问题;
第三步,根据问题,不断问出书的初衷和其他一切可获得的、高价值的参考资料,进行分析、论证和回答。
具体呈现请参考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为什么反对孙中山的梁启超可以被称为革命的启蒙者?文章”。
当然,对于很多普通读者来说,这其实是一个沉重的负担,更简单的办法是待在同一个好的环境里,不断提问交流,转身审视自己的阅读感受,促进自己的深度思考。
不过这都是从非常实用的技术层面来说的,并不系统具体。以后在有时间和相对条件的情况下,个人也会尝试写一些关于阅读方法的书籍和文章,进一步阐述自己的经验和感悟。
最后,个人认为,无论多么强大的阅读方法,都不如培养一种不知疲倦的好奇心,养成简单的理解力。
参考资料:
【1】罗振宇,读书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