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尔夫教学中培养节奏感的方法有哪些?
事实证明,幼儿时期的孩子对游戏最感兴趣,所以把孩子的节奏融入到游戏中,势必会激发孩子的兴趣,效果自然会更好。主要方法是普通的节奏谱可以加入有趣的情节和动作,更能引起孩子的兴趣。比如,如果只是用枯燥的视频谱玩法练习,效果肯定不会太好;如果我们加上母鸡下蛋的声音(咯咯咯,咯咯咯,咯咯咯,咯咯咯,咯咯咯,咯咯咯,咯咯咯,咯咯咯,咯咯咯,咯咯咯。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如果我们注意了,那么我们就会把节奏课变成有趣的游戏课,孩子的兴趣就会很大。
(2)注重音乐性。在训练节奏感的时候,要有音乐性,不能只是让孩子机械地打着节拍,而是要引导孩子去感受节奏感的美。最突出的例子就是节拍的强弱规律,可以让孩子充分感受到节拍的起伏,让他们获得审美体验。
(3)动作节奏训练。主要通过肢体动作来感受音乐的节奏。动作在儿童的认知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音乐主要是通过声音、速度、力度等手段来表现的。单靠听觉很难让孩子感受到这些表达手段所表达的内容。所以在培养孩子节奏感的时候,有必要通过参与动作来加深孩子对音乐的体验和感受,让孩子的运动神经感受和身体动作尽快协调起来。
在节奏中运用人类打击乐培养孩子的节奏感。
节奏是音乐的灵魂,是节奏的最好表现。孩子可以通过节奏感知节奏的快慢和长短。比如斗牛是人与公牛的较量,音乐《西班牙斗牛士》真实地描述了勇士们激情的斗牛。虽然这段音乐可以很好地用斗牛舞蹈来表现,但这种舞蹈很难不适合孩子,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斗牛游戏来表现音乐,让孩子分别扮演斗牛士和公牛的角色,并随着音乐的节奏做出不同的肢体动作:斗牛士拿着鲜艳的红布走出来,一会儿向左走,一会儿向右走,以示威风。突然,公牛冲了出来,勇士们挥舞着红布引诱它们。公牛看到红布特别兴奋,低着头向他们冲过去。勇士巧妙逃脱,最后举起剑戳向公牛,公牛立刻倒下;勇士挥舞红布向观众示意胜利,最后把牛拖下舞台。这种表演是以游戏的形式进行的,所以孩子们非常投入,对培养孩子的音乐节奏感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在歌曲中运用人体打击乐,培养孩子的节奏感。
在《peepee poopoo》中,讲述了一个云妖生气后乱吃东西,导致拉肚子的故事。所以歌曲中很自然的引入了“我肚子不舒服”“厕所在哪里”等歌词,然后情景表演的如此细致,以至于我不得不蹲进厕所冲水...虽然是一些简单的模拟,但都是孩子生活经历的回忆和再现,非常生动有趣。从老师第一次呈现儿歌歌词到活动结束,重复次数惊人,一般都在20次以上,这是普通活动不敢尝试的。儿歌的重复也可以多种形式进行;老师的示范,孩子的节奏——孩子的童谣——变化的动作——使用道具,整个过程也体现了深入层层的原则。此外,本次活动在内容选择上也有一定的突破。一般的课堂教学会避免“屎”,会觉得“不雅”,但就是这种材料,孩子爱看,觉得有意思。孩子很愿意一遍一遍的重复模型,也很开心。在快乐的过程中,他们对节奏的把握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在音乐游戏中运用形体表演的方法培养孩子的节奏感。
“游戏是孩子的伴侣”,所以我们可以在让孩子熟悉音乐的同时,通过游戏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把握节奏。孩子需要游戏,同时游戏又是他们最喜欢的学习形式,给孩子带来快乐和满足。在音乐教学中,要注意通过游戏培养孩子的节奏感。玩法在于:好玩,形式多样。节奏可以通过拍手、拍腿、拍屁股来实现,也可以通过交叉换手来实现。比如我们班在表演《精灵王的生日礼物》中的“变化”环节时,在音乐游戏中要求幼儿手持星星仙女棒作为魔杖,根据音乐在空中画出“短、长--”的节奏线,通过以上肢体动作可以训练幼儿感知节奏的长短。一开始,孩子们非常兴奋。每个孩子都在兴奋地挥舞着“魔杖”,他们根本没有注意根据音乐的变化画节奏线。他们中的一些人在音乐开始时忍不住大喊要玩魔杖,于是我有了一个想法,让每个孩子坐在垫子上,让孩子们在每一段的开头用魔杖在地上涂抹。并让孩子边玩边说“我们先画短泡泡糖和长泡泡糖,看谁画的泡泡糖最好”。当孩子感知到音乐是“短和长-”的时候,有的孩子就学会了在空中画“短和长-”的线条,并唱“变,变,变-”这时,有的孩子说“我是最美的泡泡糖”,于是大家纷纷发言,想在地上画什么泡泡糖。许多孩子随着音乐愉快地画了泡泡糖,一些孩子在空中画了“短和长——增强了他们的音乐节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