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登珠穆朗玛峰的登山者从先锋攀登变成了商业攀登。
接下来,我们将从攀登珠穆朗玛峰的简史和传奇登山家的观点来讨论攀登精神。
登山运动员体现的开拓精神
自从英国登山家乔治·马洛里(George Mallory)在1921、1922和1924三次尝试攀登珠穆朗玛峰,以及他的搭档安德鲁·欧文(Andrew Owen)消失在雪地中之后,珠穆朗玛峰就牢牢地抓住了全世界的想象。直到29年后的1953,埃德蒙·希拉里和夏尔巴向导丹津·诺盖才在供氧设备的帮助下首次成功登上世界最高峰。
然而,与第一位登山者埃德蒙爵士相比,他甚至在征服之前就去世了,马洛里在登山史上的地位绝对不亚于前者。有句话说的好,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几乎所有成功的8000米首次着陆都是建立在许多漫长的探索和悲惨的失败之上的。
没有先驱登山家带回的宝贵信息和经验,后来者如何集中精力走一条看似最有可能登顶的路线?
它们所代表的,可以从现代最伟大的登山家之一沃尔特·博纳蒂身上看出:作为一名登山家,其本质就是挑战不可能和未知。第一次爬山或者岩壁的时候,最大的障碍不仅仅是地形、天气、海拔的物理难度,还有从来没有人成功过的心理障碍。此外,他甚至直言,任何传统的极限攀岩,只要缺少这两个要素,都只是锻炼和健身而已。
所以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知道,登山者和登山家的界限在于勇敢面对未知和不可能的开拓精神。
珠穆朗玛峰的过去和现在:从先锋探险到商业登山
我们现在看到的是珠穆朗玛峰峰顶的拥堵,这是高度商业化和攀登窗口期短的结果。一些外国导游认为,原因是路线上身体条件不足的登山者太多。在一些顶级登山家眼中,比如意大利人reinhold messner,那些靠商业模式登顶的人,根本不配做登山家。
(*对了,2008年有一个11天的爬坡窗口,可以让各队制定好登顶顺序,不至于卡在最后一个山脊。)
的确,经历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珠峰探险、50年代的第一次攀登、60年代的新路线尝试、80年代的新路线攀登和无氧登顶,90年代以后就没有发展空间了。剩下的成绩大概就是夫妻攀登第一,全国攀登第一,全国女性攀登第一,双板速降,最快攀登等等,然后一个盲人2001成功登顶。
所以让我们抬起下巴,重新审视珠峰的现状吧!
去年,800人爬上了世界最高峰梦幻山。归根结底,它的未知感只是一种主观体验,而非客观能动性。以当地为例。虽然去过中央尖山的登山者不计其数,但对于没去过的人来说,它仍然笼罩着神秘的色彩。
其他8000米的山峰呢?
什么是登山运动员?
所以如果你问我,在北疆旅游,登上珠穆朗玛峰或其他8000米以上山峰的人能称为登山运动员吗?
按照国际登山文化的传统定义,由于缺乏客观性和开拓性的行动,也不尽然。
如果从一个极端点来看珠峰的商业攀登,登顶和客户之间的障碍是体能、金钱和时间;这样,我们不禁看到了他们非凡的体力/体格(氧气瓶可以弥补高空的这种不足),三万多美元的价格(但大多数顾客会出四五千美元,最豪华的套装甚至可以达到十三万美元),以及两个月的攀登周期。
这样会不会造成即使体能不在巅峰也能挑战8848米的错觉?绝对的,一些毫无准备的登山者在攀登或下降的过程中失去了行动能力,都是依靠夏尔巴人的配合和拖拽,危及帮助者的生命。这几年这种商业登山的争论可以说是盘旋在各大山峰之上。
如果要遵守老派登山的公平游戏原则,那么我们期望登山者只在大本营购买最便宜的套餐服务,或者在没有外界支持的情况下,尝试在阿尔卑斯山登顶,这才更符合传统对登山运动员的定义。
毕竟只要能登顶,能活着回来,好像唯一重要的就是登顶了吧?就登山运动员精英圈而言,登顶8000米不是什么创举,取决于过程路线、季节、模式、耗时、无氧等等。
我无意评论这些挑战自我的强者。只是希望大家能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待高海拔登山以及后续的商业登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