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第一单元教案
二年级数学老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设身处地,了解学生的想法,以学生为中心。二年级数学教案可以提高二年级数学教师的教学质量,对二年级数学教师的工作大有裨益。你是在找并准备写《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第一单元教案》吗?下面我收集了相关资料,供大家参考!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第一单元教案1
教学目标:
1.学生体验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了解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测量相同的长度。
3、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重点和难点:
学生在具体活动中使用不同的物品作为测量单位来测量相同的长度,以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
圆形、方形、三角形、回形针、铅笔、橡皮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对话:老师想知道这本数学书的宽度。你能帮老师想想有什么办法吗?
学生们运用他们的想象力,表达他们的观点。
【设计意图】:介绍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组织活动,体验数学
(1)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测量相同的长度。
1,老师先定义活动的方法。
(1).作为标准,物品要一件一件摆放,平而直。
(2)以四人为一组,每个学生从四个项目(圆、正方形、回形针和三角形)中选择一个不同的项目进行测量。
(3)测量结束后,四人小组交流并汇报自己测量的结果,并思考:为什么都是测量数学书的宽度,但测量的结果却不一样?
2、学生活动,老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报告。得出的结论是,由于选择不同的项目作为标准测量,量的结果是不同的。
4.让学生选择同样的东西进行测量,并展示他们的测量结果。
得出的结论是,为了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择相同的项目作为测量的标准。
(2)组织学生用不同长度的物品作为标准量。
1.让学生选择不同的物体(如橡皮、铅笔、回形针或用手)来测量书桌、铅笔盒和其他物体的长度。
2.交流并展示学生的测量结果,启发学生提问。
比如,为什么一本数学书的宽度是五个回形针的长度,铅笔盒是五个橡皮的长度,但它们的长度不一样?
为什么课桌比铅笔盒长,但课桌只有四支铅笔长,铅笔盒有五块橡皮长?
引导小学生认识到,由于测量的标准不同,长度也不一样,所以测量结果不一定与事实相符。
让学生用同一个物体(正方形)作为测量单位来测量不同长度的物体,看看结果是什么。
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设计意图】:教学从两个方面组织和帮助学生理解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以不同的物品为标准测量数学书的宽度,然后以不同的物品为标准测量不同的长度。这就造成了认知冲突,体验到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第三,练习巩固和实际应用
1.做题1。看图,目测每颗蔬菜大概有几个方块那么长。
学生在交流前独立完成。
如果学生不能清楚地看到顶端蔬菜的右端对准哪个方块,他们可以用尺子比较方块的垂直线。
2.做第二题,让学生用铅笔测量桌子的长和高,凳子的高。
确定数量的方法与前一种不同。不要把标准物品一个一个的摆放,而是让学生一个一个的测量,看看被测物体有多长。
3.做第三题。学生凭直觉看图。先估算一下被测物体有多少立方米,然后用上一题的方法在脑袋里测。
如果学生测量图片有困难,也可以用立方体物体来测量。要提醒同学们,实物测量时要注意测量的方法:物体的左端要与被测物体的左端对齐,这样测量的结果更准确。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练习,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再次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第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数学课,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想说什么?
五、课内练习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第一单元教案2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学生可以巩固对克和千克的理解,并能根据实际情况对克和千克进行区分和应用,从而形成正确的质量观。
2.通过复习,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学会运用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目标分辨率:
本课复习的内容比较抽象。在复习克和公斤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周围物体的质量,并根据实际情况对物体的质量进行估算,从而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帮助学生积累估算经验。在简单推理的复习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推理能力和有序的数学表达能力,让学生学会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
教学重点:巩固对克和公斤的理解,形成正确的质量观,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教学难点:让学生学会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巩固旧知识,引入新知识
(1)回顾复习过程要求学生回忆本学期所复习的内容,以及对这些知识是否有疑问。
(2)引入新课今天,我们将继续复习克和千克以及推理。
设计意图: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和反思的平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
二,师生互动,探索新知
(1)复习克和千克
1.复合
(1)说,你在水果店买东西的时候看到了什么?
(2)测量物体的质量用什么单位?质量单位是什么?
2.直观感受。
(1)看到1g和1kg你会想到什么?
(2)例如: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质量约为1g或1kg?
(3)实物展示:1块口香糖重约1克,两袋500克的盐重1公斤。
3.前进速度的关系。
(1)已经明确了克和千克是质量的单位,那么克和千克有什么关系呢?
(2)多少块口香糖加起来和两袋500克的盐一样重?
测量。
(1)用什么来衡量物体的亮度?测量时需要注意什么?
(2)说说你知道的秤。
5.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22第7题。
学生自主练习,在小组交流中以第三题为重点,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2)完成练习22,17题。
要求学生课前调查,填写调查结果,课堂上根据调查结果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唤起学生在特定情境下对物体质量的关注,通过操作和提问活动让学生感受和体验,有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认知结构。在练习中,让学生谈论他们的错误和原因,以引起其他学生的注意。
(2)复习推理
1.复习推理(1)。
(1)创设一个情境:李冰、王明、张强和于霞一起排队上车。张强在冰和王明之间,于霞是最后一个,冰不是第一个。你走后请写下他们的名字。
(2)思考:你先决定谁的立场?为什么?
(3)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同桌而坐,互相倾诉推理的过程,提供充分表达的机会。
(4)说出推理的方法和过程,其他同学会补充,引导学生注意表达的顺序。
2.复习推理(二)。
(1)显示标题:在上面的方框中,每行和每列都有四个数字1 ~ 4,每个数字在每行和每列都出现一次。b应该是什么?
(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交流,教师要注意及时指导。
设计意图:推理重在过程。在复习中,让学生体验思维推理、说话推理、演示推理、观察推理的过程,有意识地提炼和改进推理方法。让学生在进行清晰的推理时,找到一个关键的句子作为突破口。改进填表方法,交替进行“确认”和“排除”,提高了效果,容易被学生接受。
三,课堂总结,明确目标
复习这一课,你收获了什么?
(2)通过我们今天的回顾,你能解决哪些问题?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第一单元教案3
教学目标:
1.加深对表中除法和带余数除法的理解,进一步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巩固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提高混合运算的计算能力。
3.经历整理过程,构建表内除法和带余数除法之间的知识体系,培养思维能力。
4.感受除法和混合运算在解题中的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目标分辨率:
经历表中除法和题中带余数除法的排序过程,更有利于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巩固计算方法;在比较中区分混合运算的顺序,更有助于学生理解括号的作用,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
1.熟练掌握乘法公式求商的方法,巩固用余数试除法求商的过程,进一步理解余数为什么要小于除数。
2.巩固同层、不同层、带括号的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加深对运算及其关系的理解,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难点:通过问题的引导,学生自主整理除法相关知识,逐步学会整理的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活动介绍,揭示话题
(1)游戏活动:
老师选了12的小朋友上台。
1.分组。
让其他同学分组,要求每组人数相同,每组超过1人。
(每组2人,可分为6组;每组可以有3个人,分成4组;每组可以有4个人,分成3组,每组6个人可以分成2组。)
2.先回答。
分组后,先开始答题的游戏。
(课件会依次演示:)
78 () () 30 () 8148 () 54÷9=() 35÷( )=7 ()÷8=9 ()÷2=5
(2)揭示主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复习关于除法的知识。
(板书题目)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的形式,既引导学生复习所学内容,即除法的意义和乘法的公式,从而揭示题目,又调动学生复习的积极性,提高复习的效率。
第二,复习梳理,建立人脉
(1)复习表中的除法和带余数的除法。
1.课件演示:
(1)16铅笔,4盒包装,每盒多少支铅笔?
(2)16铅笔每8支装一盒。你需要多少盒子?
(3)16铅笔,7盒包装,平均每盒多少支铅笔?还剩几根树枝?
2.学生分析计算后公式。
3.学生报告
(1)三个问题怎么公式化?为什么要用除法?
(2)用什么乘法公式计算?
(3)第三个问题的剩余部分是什么?余数和除数有什么关系?
4.学生自主提问。关于组织你还能问什么?并回答。
比如一盒每3支需要装多少盒?
5.说说表中除法和带余数除法的异同?
6.练习:
(1)展示练习:如果每支铅笔80美分,小英带6元钱,她最多能买几支铅笔?还剩多少?(列和垂直计算)
(2)汇报交流,谈谈垂直计算的注意事项。
(3)比较:60 ÷8=6(分支)...12(角度)60 ÷8=7(分支)...4(角度)
让学生通过对比理解第一个错误的原因,为什么不能留12个角(因为12个角里有1 8个角,可以买一支铅笔。)来进一步理解为什么余数一定小于除数。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将表中的除法和带余数的除法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解题中经历知识整理的过程,更好地理解除法和带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2)复习混业经营。
1.课件呈现:128-64+366+18÷3 48÷8×68×(36-29)64-40÷8。
(1)说:请先告诉学生这些混合运算的顺序。
(2)分一分:让学生把这些公式按照运算的顺序分类。
如:第一类:128-64+36 48÷8×6
第二类:64-40÷8 6+18÷3
第三类:8×(36-29岁)
(3)根据分类结果分别计算。让学生自己试着举类似的例子。
2.练习:
(1)课件呈现:18-6÷3(18-6)÷3 18÷6×3 18-6×3。
(2)学生计算。
(3)报AC计算方法:先看运算顺序,再计算。
设计意图:混合运算的重点是先看运算顺序,所以在复习之前,先展示三种不同的混合运算,让学生说运算顺序再分类,既突出了运算顺序的重要性,也为学生复习混合运算指明了方向。在此基础上,通过针对性的练习,进一步提高混合运算的计算能力。
第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1)基础练习。
1.完成练习22,问题1。
巩固对除法和带余数的除法含义的理解,并结合直接图沟通两者之间的关系。
2.完成练习22的问题2。
巩固除法竖式计算方法,强化试商技巧。
3.完成练习22的问题3。
通过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突出了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巩固,同时培养了仔细审题的能力。
(2)实际应用。
1.40图形排列如下:...第34个图是(),40个图中有()。
2.陈晓打算在一周(7天)内读完一本60页的书。第一天,她看了12页。剩下的平均每天读多少页?
设计意图:本环节复习题的选择突出不同层次,从简单巩固到实际应用,既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又充分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第四,说说收获,总结推广。
谈: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掌握了哪些知识?你学会了哪些方法?还有哪些问题?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第一单元教案4
内容分析:
“买花”是二年级第二册第二单元的内容。本课以创设一个“买花”的问题情境为基础。买1菊花和1百合要多少钱?该题列举了包括除法和加法在内的混合运算,并通过具体的情境,使学生认识到在既有除法又有加法的公式中,应先计算除法,再计算加法。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解决“1康乃馨比1玫瑰便宜多少钱?”这个问题可以让学生用两种不同的方式回答,让学生发现既有除法又有减法的时候,应该先算除法再算减法。
学习情况分析:
学生掌握了表中的乘除法,还能熟练加减。上节课,他们刚学了乘法、加法和加减乘除的混合运算。利用知识的迁移来学习不会太难。然而,学生的知识背景不同,理解能力也不同。因此,应针对个别学生采取多种形式的练习,提高他们对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的理解。
教学目标:
1.通过“花店买花”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提问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结合解题过程,探索“先除法,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体会数学与实践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
能正确计算关于加减法的两步问题。
教学难点:
在解题过程中,探索加减法的运算顺序。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各种花奖。
教学方法:
使用引导、交流和观察。利用课件和图片,创设了4个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用准确的语言描述加减运算顺序。有了启发性的语言和及时的评价,学生就能自始至终保持愉快的心情,参与整个课堂学习。课后练习分层次进行,让大部分同学都能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教学过程:
首先,创造一个揭示问题的情境
老师:同学们,三八妇女节来了。你打算给你妈妈什么礼物?(学生说)小红要给妈妈买一束花,现在我们和她一起去花店吧!
1,展示主题图
2.谁能告诉我你在花店看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此题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图片信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提出有价值问题的能力。]
看到这么漂亮的花,小红真想全部买回家送给亲爱的妈妈,但是口袋里的钱很有限,只够买两种花,而且每种只能买一朵。同学们,如果你是小红,你打算怎么买?
4.组内交流。买1菊花和1百合,1康乃馨和1百合,1菊花和1玫瑰...
第二,探索,发现,建立模型
(一)探究除法和加法混合运算的顺序
老师:小红听到同学们这么热心地帮助她,非常高兴。她还让我代她谢谢你。而且她还说她最喜欢的是同学认为的搭配方式,就是买1的菊花和1的百合。那你能不能动动脑筋帮小红算一下,买1的菊花和1的百合要多少钱?
引导学生思考:
(1)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知道什么?(1菊花和1百合的价格)
(2)1菊花多少钱?(不知道)1百合多少钱?(4元)
(3)你首先想要什么?(1菊花的价格)
你还想要什么?买1菊花和1百合多少钱?)
(5)好,现在让学生试着在草稿纸上连续解题。
(6)谁来告诉我你是怎么设置的?并说明原因。8÷4=2(元)2+4=6(元)
(7)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像这样两个相关的公式可以写成一个综合公式。谁会?(8÷4+4)所以,这个公式里,既有除法,也有加法。我们应该先计算什么?又是什么?
【设计意图:这是难点。通过小组的合作,学生可以自主探索得到答案,培养学生的整合意识。]
(引导学生说:1菊花的价格是未知的,所以要先算1菊花的价格,也就是先算除法,再算1菊花和1百合的总价,这样最后算加法。)
(8)像这样既有加法公式又有除法公式,所以我们称之为加减混合公式。那么在除法和加法的混合公式中,要先算除法,再算加法。
(9)介绍综合公式的计算格式和书写方法(边板书边讲解演示)。
8÷4+4
=2+4
=6(元)
(二)探究除法和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
老师:谁来帮老师想想:1康乃馨比1玫瑰便宜多少钱?
(1)题目中的“便宜”是什么意思?
(2)同学们,刚才我们解决了小红的问题,老师相信这个问题不会难到你们。好,现在让学生自己思考,试着计算草稿纸上的公式。
(3)嗯,大部分同学都拿定主意了。现在,请告诉你的同学你的想法。
(4)谁来告诉我你是怎么设置的?
24÷8=3(元)5-3=2(元)
(5)为什么要这样做?
我不知道1康乃馨的价格,所以我要先计算一下,然后再和1玫瑰的价格进行对比。)
(6)如何计算公式?
也可以列为综合公式:5-24÷8
你能告诉我你的想法吗?
你的演讲很精彩。那么,我们计算的时候,要不要先做减法?还是先分?为什么?
(引导学生说:因为1康乃馨的价格未知,需要先计算,所以先做除法。)
(9)总结:既有像这样的加减公式,我们称之为加减混合公式。那么在加减混合公式中,要先算除法,再算减法。
(10)5-24÷8
=5-3
=2(元)
(11)学生真是聪明的孩子!在大家的配合下,这个问题终于解决了。老师真为你高兴!
第三,了解应用,强化体验
1,对话:花店老板知道所有的学生都想送礼物给他妈妈。他很感动,于是特意捧出一大束花,说:“只要你能算出花的配方,就送给你。”同学们,你们想用自己的智慧给妈妈送上一份好礼物吗?
(1)出示花计算卡(P19)(同学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花来计算。只要你算对了,花店就会给你那朵花。你想要吗?加油!)
强调:计算时要想清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注意综合公式的书写格式。
【设计意图:延续新课中的情境,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巩固所学的新知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仔细看看我们刚刚算出的六个公式。发生了哪些操作?(有加减法和乘除法)
⑶总结:有加减乘除的公式,我要先算(乘除),再算(加减)。
老师:祝贺这些学生得到了这么多漂亮的礼物,这是他们用智慧得到的。妈妈会很开心的。
2.老师想知道你是否掌握了刚才总结的规律,还敢不敢再考你?(P20第4题)
3.森林医生。(P20问题3)
大树爷爷病了,病得很重。让我们帮大叔爷爷治病,让他们健康地笑,好吗?(先引导学生查找原因,再纠正一遍)
第四,总结和提高经验
1,同学们,时间过得真快。我将在快乐的40分钟后和你说再见。你有什么?赶紧告诉你的伙伴。(学生畅所欲言)
2.好了,明天继续见面,快乐40分钟。再见!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这节课形成整体印象。]
五、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