蜉蝣是一种什么昆虫?

蜉蝣是蜉蝣目的统称,起源于石炭纪,至少有2亿年的历史。蜉蝣是最原始的有翼昆虫,形状古老而特殊。主要分布于热带至温带,世界已知约30-50种,中国已知36种。蜉蝣和蜻蜓目可分为古翼状,翅膀不能折叠。蜉蝣细长柔软,通常长3-27毫米,触角短,体壁柔软,复眼发达,角和刚毛短。口器有嚼劲,中胸大,前翅发达,后翅退化,腹端有一对极长的尾须,部分种类还具有中央尾丝。幼虫是水生的,成虫不取食,寿命很短,最短的只有一天。

蜉蝣幼虫生活在淡水栖息地、淡水湖或溪流中,大部分存在于温度适中的流水中,少数可在盐水中存活,有一种甚至生活在陆地上,成虫一般在飞行中度过一生。除南极洲、北极高纬度地区和部分海洋岛屿外,世界各地均有分布。

春夏季节,从下午到傍晚,常有成群的雄虫进行“婚姻飞行”,雌虫独自飞进群里与雄虫配对。在水中产卵。卵很小,呈椭圆形,有各种颜色,表面有纹理,有粘性,可以附着在水下的杂物上。幼体阶段从几个月到1岁以上不等,蜕皮20 ~ 24次,最多可达40次。老熟幼虫可见到1 ~ 2对发黑的翅芽。两侧或背部成对的气管鳃是适合在水中生活的呼吸器官。以高等水生植物和藻类为食,一些物种在秋季和冬季以水下残骸为食。经常攀爬,在静水中爬行,或在沉积物中潜水,或栖息在急流中的砾石下。幼虫发育完全后,或浮至水面,或爬到水边的岩石或植物茎上,日落后羽化为亚成体。亚成体与成体相似,已发育翅膀,但体色暗淡,翅膀不透明,后缘有明显纤毛,雄性握柄弯曲不多。出水后停留在水边的植物上。一般需要24小时左右蜕皮成成虫。这种在个体发育中出现为成虫后蜕皮的现象是有翼昆虫中蜉蝣目特有的。

大部分蜉蝣幼虫以进食为主:有的是滤食性,用前腿和口器上的刚毛收集悬浮的食物;有些吃植物或其他生物残骸。成年人不吃饭,寿命短。一般只活几个小时到几天,所以被称为“短命”。蜉蝣成虫在短暂的一生中负责交配和繁殖。

古人说的“蜉蝣生而死”,其实是指在幼体阶段要蜕皮20次以上,才能慢慢长大,而这个过程中有一个显著的亚成体阶段。蜉蝣的幼虫长到半成熟时,会在胸背长出发育良好的翼芽,但此时脚和尾巴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所以称为亚成体。从水中出来后,亚成体停留在水域附近的植物或石头上,约24小时后完成蜕皮,最终成为成体。成年蜉蝣的寿命很短,从几个小时到1到2天不等,少数可超过10天。蜉蝣一旦成虫,口器就会退化,失去进食的功能。所以成年的蜉蝣会处于不吃不喝的状态,只能靠体内积累的能量维持生命。因此,蜉蝣的生存时间变得很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