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时间玩手机怎么处理?
如果只是公司惩罚员工“钓鱼”的通知,不会引起太多关注。这个事件的“可怕”之处在于,该公司在通报中列出了精确到每个人、每个App的流量记录。这个细节难免会让那些上班也喜欢听音乐、刷视频、逛淘宝的上班族担心。
国美控股集团内部处罚通报声明
上班“钓鱼”该不该受罚?「钓鱼」到什么程度才算过分?这些问题的答案,从不同的角度看,可能是完全不同的。
汉语中“浑水摸鱼”一词来源于成语“浑水摸鱼”。听到这里,不难推断“钓鱼”一开始肯定不是个好词。“钓鱼”原意是指乱中为自己谋取利益的行为,后衍生出上班懒,工作不好的内涵。从这个角度来说,员工“钓鱼”当然是一件坏事。喜欢“钓鱼”的人,往往会被同事鄙视。
然而,近年来,“钓鱼”在网络上的讨论越来越频繁,“钓鱼”的方法和技巧甚至成为年轻人中的一个突出主题。随机采访“农民工”,估计没几个人敢说自己从不“钓鱼”。显然,这种现象不能用“这个小伙子不行”来轻率解释。随着成长环境更好、更注重自我实现的90后、00后,新生代员工对薪酬之外的工作条件的期望值明显提高。工作中能否有一些闲暇和自由,越来越被员工看重。所以,从员工的角度来说,“钓鱼”就成了和用人单位的博弈。
劳资双方对具体岗位的工作强度都有一定的心理预期。一个岗位是否允许员工“摸鱼”,能“摸”到什么程度,都会计算在双方的预期之内。所以现在的年轻人在谈“钓鱼”的时候,他们的初衷往往不是为了趁乱,而是期望有一个被规则默许的灵活空间,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体验。但是,人性中难免有一些不满足的成分。有的员工“钓鱼”太多,真的会产生不劳而获的想法;也有公司对员工没有理解,恨不得员工像机器一样“转来转去”。这时候就需要明确工作规范,明确行为边界。
良好的工作规范既要服务于企业利益,保证企业健康运行,又要尊重员工的合理诉求,实现劳资双赢。具体到“钓鱼”这件事,任何企业都不可能允许员工随便“钓鱼”,但企业在执行规范时最好考虑工作的实际强度和效率要求,给员工留出一定的“缓冲区”。
在管理模式上,企业和员工应努力营造相互尊重的氛围,从而化解信任困境,提高工作效率。单纯用技术作为“监督工作”的手段,也许能获得暂时的效果,但从长远来看,可能会埋下内耗和对立的“暗雷”。
跳出具体案例,无论是员工还是企业经营者,都应该认真思考:如何在工作中设立“缓冲区”比较合适?「钓鱼」的边界在哪里?对于工人来说,合理的“钓鱼”应该旨在形成一个轻松的工作节奏,这不应该影响正常完成工作任务,更不用说成为一个真正的“懒惰”;对于企业来说,惩罚故意不公平完成任务的员工是另一回事,谁也不能反对。对员工吹毛求疵就是另一回事了。
在职场中,“钓鱼”处于工作规范的模糊地带。因此,不难预见,相关争议将长期存在。在不断的讨论、争议和碰撞中,员工、企业和社会自然会逐渐形成一定程度的* * *认识,在合理的范围内设置“缓冲区”,从而保证企业的效率和劳动者的权益不会同时受到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