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加班打游戏怎么办?他们怎样才能更加自律?
对于孩子玩游戏,很多家长也会适当的让孩子玩一段时间,只是为了娱乐和放松。但是,很明显我已经和孩子约好了。结果孩子一到时间总是加班,每次需要爸妈提醒和制止的时候,我都会放弃。
陈云是一个6岁孩子的宝妈。她的孩子喜欢玩,陈云心疼了好久。孩子不太爱学习,喜欢天天玩平板电脑。这样下去我能怎么办?
陈云问过其他上过学的家长,发现大部分孩子都是这样的。与其强烈阻止他们,不如给他们一些时间去玩,但他们必须每天完成父母计划单上的事情。
陈云回家和老公商量了一下,觉得这个方法可以试试。于是他们和孩子约好每天可以打多久游戏,条件是他必须完成父母布置的任务。
孩子一听说可以打游戏,就开心地答应了。
陈云本以为会没事的,没想到接下来会让她更生气,因为孩子总是打加时赛。一开始她很耐心的提醒孩子,结果孩子总是这么不守时。
生气的陈云对孩子说:“说好了只能玩半个小时。看看现在已经超过多久了。如果你食言了,以后就别玩了。”
孩子一听完打不了游戏,也着急。他说:“我不知道半小时有多长。显然,我不会玩太久。”
有人听到这话,可能会认为孩子在找借口。孩子真的没有时间观念吗?他们什么时候会有时间观念?
为什么孩子玩游戏总是超时?1.?加班的孩子可能没有时间观念。
如果你仔细观察,你会发现,我们年轻的时候,往往无法将时间具体化。当我们的父母向我们描述时间的概念时,他们也会通过其他的参照来描述。
时间是相对抽象的。它有着不同于空间的特定范围,孩子们可以直观地看到和感受到。
所以家长和孩子约好的时间,不能像我们一样粗略估计。他们之所以在约会的时候答应的很爽快,到最后总是加班,是因为他们脑子里是无意识的。
根据科学研究,时间知觉的准确性与年龄呈正相关,即人对时间的认知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一般来说,孩子5岁的时候,往往会用具体的东西来代替判断时间。当他们6岁时,他们可以模糊地判断时间和空间的差异。7岁时基本掌握了吃饭、一天等时间概念。当他们8岁的时候,时间判断的准确性基本可以稳定下来。
所以孩子时间感知力差是真的,并不是故意拖延加班。
有研究表明,大脑在成年后会生长,直到30岁才会停止生长。
在此期间,大脑中与时间密切相关的海马体逐渐完善,因此儿童在8岁之前对时间的认知与成人有很大不同。即使他们的时间观念在8岁以后逐渐提高,也需要一个阶段。
2.?沉迷游戏的孩子处于“心流”状态。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当你专注于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时,会觉得时间过得很快,甚至有些专注于研究或实验的科学家,常常会忘记时间过去了多久。
一个人全神贯注于一件事,忽略了周围的一切。这种状态在文学上常被描述为“废寝忘食”,在心理学上被描述为“心流”。
所谓心流,是指人们在专注于某一行为时的心理状态。心流会同时保持高度的兴奋和满足。
现在的游戏都有关卡和任务。孩子在玩游戏的时候,每完成一个任务或者提升一个等级,都会有一种愉悦感和成就感。再加上游戏画面和剧情的制作是为了俘获人心,所以孩子很容易进入“心流”的状态。
这时候父母的催促和阻止会破坏他们的兴奋感和成就感,导致他们内心烦躁和不愉快。
3.?孩子的时间感知和父母的时间不同步。
前面说过,人对时间的认知有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对时间的感知也会和父母不同步。
那么什么是时间知觉呢?
时间知觉是对客观现象的连续性、顺序性和速度性的反映。我们常见的时间估计都是人们通过某种媒介来衡量时间的反映。
当孩子进入幼儿园后,极大地促进了孩子时间知觉的发展。上学和放学之间的这个时间段,也可以给孩子一个大致的时间划分。
所以当孩子超过约定的时间,父母认为孩子调皮不听话,孩子认为父母欺骗自己,不尊重自己,自然就产生了矛盾。原因也是父母和孩子的“时间感知”不同步。
那么,家长应该如何培养孩子的时间感呢?1.?把时间和事物联系起来。
由于时间是抽象的,孩子对时间的认知是模糊的,家长可以将时间具体化,与要做的事情联系起来。
比如早上叫醒孩子,可以明确表示早上几点,需要起床;中午,显示现在几点了,该吃饭了;晚上,表示晚上几点了,该睡觉了。
当父母在固定的时间把固定的事物联系起来,孩子就会开始记住事物和时间的联系。
2.?为孩子设置闹钟
孩子玩游戏很容易忽略时间的流逝,所以家长可以一开始就给孩子设置闹钟,让孩子感受时间的变化。闹钟响了,就说明他们的行为结束了。
除了玩游戏,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应该这样做。比如要求孩子每天看书或做作业一个小时,就要设置一个小时的闹钟。慢慢的,孩子会对时间的概念有清晰的认识。
3.?时间词的关系化
表示时间的词语都是相对的,这对于思维能力还没有完全发展的孩子来说是非常困难的。所以,要培养孩子的时间感知,就要相对地使用时间词。
在生活中,父母可以将日常事务与时间表达结合起来。比如,家长可以这样引导孩子:“宝宝真快,今天只用了十几分钟就做好了”;宝宝今天花了半个小时吃饭。下次试快一点,试20分钟。
孩子知道做一件事需要的时间后,家长会依次引导孩子:“你觉得宝宝十分钟能做什么?”“我能在半小时内从学校走回家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