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单位每周一开早会。轮到我来主持了。主要是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说什么呢?

能激励员工的“小故事大道理”

员工管理和激励是一件复杂的事情,有时会让管理者感到困惑甚至头疼。销售管理往往不是现场管理,远程管理无形中增加了管理的难度。放轻松,看看以下十个经典故事,也许你会从中得到启发。

一、分工[故事]

一位年轻的炮兵军官上任后,到下属部队检查演练情况,发现好几个部队在演练时都有同样的情况:演练过程中,始终有一名士兵站在炮管下,一动不动。问了一下,答案是:演练规程就是这么规定的。原来条例沿袭了马拉火炮时代的规则。当时站在炮管下的士兵的任务是牵住马缰,防止火炮发射后坐力造成的距离偏差,减少重新瞄准的时间。现在大炮已经不需要这个角色了。但是没有及时调整条例,出现了不拉马的士兵。这位军官的发现为他赢得了国防部的嘉奖。

[分析]

管理的首要任务是科学分工。只有每个员工都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才不会出现推委、扯皮等不良现象。如果公司像一台巨大的机器,那么每个员工都是其中的一部分。只有他们热爱自己的工作,敬业,公司的机器才能运转良好。公司在发展,管理者要根据实际动态情况对人数和分工做相应的调整。不然队伍里就有“不拉马的兵”了。如果团队中有凑数的人,不仅会给企业带来工资的损失,还会导致其他人的心理失衡,最终导致公司工作效率的整体下降。

二、标准【故事】

有一个年轻的和尚是敲钟人。半年后,他觉得很无聊。“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有一天,主人宣布他被调到后院砍柴挑水,因为他不能胜任敲钟的工作。小和尚不服气,问:“我打的钟不是不准时,声音大吗?”老主持人耐心地告诉他:“你打的钟虽然很准时,很响,但是听起来很含糊,很弱,不吸引人。钟声是为了唤醒沉迷的众生,所以钟声不仅要响,还要圆、厚、深、远。”

[分析]

这个故事中的主持人犯了一个常识性的管理错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是因为主持人没有提前公布工作标准造成的。如果小和尚在进寺那天就知道敲钟的标准和重要性,我想他也不会因为偷懒而被辞退。工作标准是员工的行为指南和考核依据。工作标准的缺失,往往导致员工的努力与公司整体发展方向不一致,造成大量人力物力的浪费。因为缺乏参照物,员工时间长了容易形成自满情绪,导致工作懈怠。工作标准尽量数字化,与考核挂钩,注重可操作性。

三、制度【故事】

有七个人住在一起,每天喝一桶粥。显然,每天喝粥是不够的。起初,他们抽签决定谁来分粥,每天一份。所以每个星期,他们只有一天是饱的,就是分粥的那一天。后来,他们开始选举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来分享粥。权力会导致腐败,大家开始想尽办法讨好他,贿赂他,搞得整个小集团都是硝烟弥漫。然后大家开始组成三人粥委和四人选委,互相攻击,扯皮,粥都凉在嘴里了。最后我想出了一个方法:轮流分粥,但是分粥的人要等其他人都把剩下的最后一碗拿起来。为了不让自己吃的最少,大家都尽量平均分配,即使不均,你也只能承认。大家都很开心很善良,日子也越来越好。

[分析]

管理的本质在于“理”而不在于“管”。管理者的主要职责是建立一个合理的类似“轮流分粥,分完再拿”的游戏规则,让每个员工都按照游戏规则管理自己。游戏规则要兼顾公司利益和个人利益,把个人利益和公司整体利益统一起来。责、权、利是管理平台的三大支柱,缺一不可。没有责任,公司就会产生腐败,进而衰落;没有权利,管理者的执行力就成了废纸;没有福利,员工的积极性会降低,会走得慢。管理者只有搭建起“责、权、利”的平台,员工才能“漂洋过海,大显身手”

四、例子【故事】

春秋时期,晋国有一个名叫李立的监狱官。他在审理一个案件的时候,听信下属的片面之词,导致一个人的冤死。真相大白后,李丽准备以死赎罪。晋文公说:官有高低,刑有轻重。况且这个案子主要是下面书记员的错,不是你的错。李莉说:“我一般不会跟下面的人说我们是一起来当这个官的,工资我也不跟下面的人分。”现在我犯了错,把责任推给下面的工作人员,怎么办?”他拒绝听从晋文公的劝说,死了。

[分析]

先端正自己,提前做人。管理者要想管好下属,必须以身作则。示范的力量是惊人的。不仅要像老祖宗李力那样勇于承担对下属的责任,更要凡事以己为先,严格要求自己,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旦通过以身作则在员工中树立了威信,就会从上到下团结起来,大大提高团队的整体战斗力。得人心者得天下,做一个下属敬佩的领导,会让管理事半功倍。

动词 (verb的缩写)竞争[故事]

数百只梅花鹿曾经在一个外国森林公园里繁殖。虽然环境幽静,水草丰沛,没有天敌,但几年后鹿群不但没有发展,反而生病死亡,甚至出现负增长。后来,他们买了一些狼放在公园里。在狼群的追逐下,小鹿不得不紧张地奔跑躲避。就这样,除了老弱病残之外,其他鹿的体质与日俱增,数量也在迅速增加。

[分析]

滚石不生苔。人天生就有惰性。没有竞争,他们就会固步自封,睡大觉。竞争对手是追逐梅花鹿的狼,这样梅花鹿就能时刻知道狼的位置和同伴的位置。跑在前面的梅花鹿可以得到更好的食物,跑在最后的梅花鹿成为狼的食物。按照市场规则,奖励“第一只鹿”,让“最后一只鹿”被市场淘汰。

不及物动词通信[故事]

美国著名主持人林克莱特有一天拜访一个小孩,问他:“你长大后想做什么?”孩子天真地回答:“我要当飞机的驾驶员!”林克莱特接着问,“如果有一天你的飞机飞到太平洋上空,所有的引擎都熄火了,你会怎么办?"孩子想了想说:"我会告诉坐在飞机上的人先系好安全带,然后我会挂上降落伞跳出去。”当现场的观众大笑时,林克莱特继续观察这个孩子,看他是不是一个自作聪明的家伙。没想到,两行泪水涌上了孩子的眼眶,这让林克莱特意识到,孩子的同情心远非言语所能表达。于是林克莱特问他:“你为什么要这么做?”孩子的回答透露出一个孩子真诚的想法:“我要去拿燃料,我要回来!" !"。

[分析]

你真的明白你的人说的话吗?你是否也习惯性地利用职权打断自己的语言?我们常常会犯这样的错误,在我们的男人还没有把自己的事情做完之前,就根据我们的经验进行评论和指导。反过来说,如果你不是领导,你还会做吗?打断别人的语言,一方面容易做出片面的决定,另一方面会让员工感到缺乏尊重。时间长了,男人就不再有兴趣把真实的信息反馈给上级。当反馈信息系统被切断时,领导者就变得“孤独”,决策就变得“盲目”。与你的员工保持顺畅的信息交流,会让你的管理如鱼得水,从而及时纠正管理中的错误,制定更切合实际的计划和制度。

七。指导[故事]

有一次,日本歌舞伎大师Kanmi扮演一个古代的徒步旅行者。他在上台前故意解开鞋带,试图表现出民众长途跋涉后的疲惫。那天正好有记者去后台采访,看到了这一幕。戏演完后,记者问坎米,“你当时为什么不教学生?他们没有松开鞋带。”坎米回答:“有很多机会教学生演技。在今天的情况下,最重要的是让他们保持热情。”

[分析]

提高员工的素质和能力是提高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学习有利于提高团队执行力,增强团队凝聚力。手把手的现场指导可以及时纠正员工的错误,是提高员工素质的重要形式之一。但是指导一定要讲究技巧,就像康米大师一样,保护员工的积极性。管理者必须避免以教训为基础的指导,并切实鼓励员工提高专业素质。除现场指导外,还可以综合运用培训、交流会、内部刊物、业务竞赛等多种形式,激励员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团队。

八、锻炼【故事】

一名男子在山顶的鹰巢抓到一只小鹰。他把小鹰带回家,放在鸡舍里。小鹰和小鸡一起啄食、嬉戏和休息。它认为它是一只鸡。鹰长大了,翅膀也丰满了。主人想把它训练成猎鹰,但因为它整天和鸡混在一起,已经变得和鸡一模一样,根本没有飞翔的欲望。主人试了各种方法,都没用。最后,他把它带到山顶,扔了出去。老鹰像石头一样掉了下来,慌乱中拼命拍打着翅膀。就这样,它终于飞了!

[分析]

每个人都想用自己的能力证明自己的价值,他的手下也不例外。给他们更多施展才华的空间,就是对他们最大的尊重和支持。不要害怕他们的失败,给予适当的支持和引导,放飞你的“雄鹰”,让他们在更广阔的天空翱翔。如果是猴子,给他们一座山去折腾。如果是一条龙,给他们一条大河让他们扑腾。他们的成长会对你的工作做出更大的贡献。他们的成长会推动你更进一步。

九、玩【故事】

一位著名的企业家正在做报告。当观众问及他最成功的做法时,他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圈,但并不完美,留有空隙。他问:“这是什么?”“零”“圈”“未竟事业”“成功”,台下的观众七嘴八舌地回答。他对这些回答不置可否:“其实这只是一个不完整的时期。你问我为什么取得辉煌的成绩。原因很简单:我不会把事情做的很完美,就像画句号一样。我必须留下一个缺口,让我的下属去填补。”

[分析]

事必躬亲,是扼杀员工的智慧,往往适得其反。长此以往,员工往往会变得懒惰,责任感大大降低,所有的责任都推给管理者。严重的时候,员工会感到厌烦,即使工作中有错误,也不愿意跟管理者提出来。况且人无完人,个人智慧毕竟是有限的、片面的。给员工画一张蓝图,给员工留有余地,让员工充分发挥智慧,他们会画得更好。让员工更多地参与公司的决策事务,是对他们的肯定,也是满足员工自我价值的精神需求。给员工更多的责任和权利,他们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十、骨刺【故事】

拿破仑打猎时,看见一个男孩掉进水里,拼命挣扎,大声呼救。这条河不宽。拿破仑不是为了救人才潜水的。相反,他用猎枪指着溺水的人,喊道:如果你不自己爬上来,我就把你打死在水里。见求救无用,男孩又多了一层危险,于是更加努力自救,终于游上岸。

[分析]

对待意识差的员工,一味地为他创造良好的软环境,帮助他,并不一定能让他感受到“萝卜”的重要性,有时还离不开“棒子”的威胁。偶尔用你的权威去威胁他们,会及时制止他们消极松懈的心态,激发他们发挥自己的潜力。自我意识强的员工也有满足、停滞、抑郁的时候,也有依赖。适当的批评和惩罚可以帮助他们认清自己,重新激发新的工作士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