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儿童艺术教育的效果

为了提升儿童艺术教育的效果,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教具和教材的选择

1.使用有趣的教具。

如果孩子有100种语言,老师也应该有100种表达方式。教师应该大胆地将绘画融入音乐活动中。比如在学习长短音的时候,我融入生动的形象,比如小猫,长音用长线,走路慢。声音小的时候用短线,小猫走得快。孩子们玩得很开心,达到了活动的目的。

2.选择有趣的材料。

我在教小班的时候,我的活动“经营一家”正好抓住了好素材,被评为优秀课。活动中有有用的肢体展示烹饪的快乐,有瓶瓶罐罐的交响乐,等等。这些素材贴近孩子们的生活,整个活动有趣流畅,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3.巧妙利用各种资源。

教师要注意资源的开发,让孩子以开放的形式在区角活动中探索。在音乐角,我们和孩子们一起制作了很多乐器。孩子们一到当地,就自由选料,打拍子,听唱腔,逐渐积累了节奏感。

在美术角放一些随手可得的美术材料,比如各种笔和纸,让孩子在不同质地的纸上画圈画画,尝试绘画中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

第二,内容的选择

1.教学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孩子的生活。

流行歌曲对孩子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影响。哼一首熟悉的旋律,或者哼成自己的歌词,是很幸福的。

2.内容要与时俱进。

教学内容应具有时代特征,反映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最近小朋友对神舟七号很感兴趣,我就抓住这个机会,把活动和小朋友的兴趣以及最新的科学成果融合在一起。

3.内容选择要有空间,增强教学的选择性和开放性。

在开放式教学中,欣赏、表达、创造等生动活泼的艺术活动有利于开发儿童的创造潜能。

4.内容的设计要符合时代需求,突出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

拓展后的儿童美术教学内容包括欣赏、表现和创造三个方面。

第三,教学方法的艺术性

在美术教学中,教学方法要遵循艺术美规律,使美术教学本身具有艺术性和审美性。

1.语言的艺术美。

在课堂上,教师的语言应该是“少而精”。艺术活动更是如此,教师要尽可能使用富有启发性和艺术性的语言。前者的作用是帮助孩子开阔思维,启迪智慧;后者的作用是通过对物体的形、色、声的特征和运动变化的特点的描述,帮助儿童把外在形象加工成完整的、生动的、深刻的审美形象;调动孩子的审美感受,积极进行心理操作。

2.节奏的艺术美。

节奏在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无处不在。音乐要有节奏,诗歌也要有节奏。美学家朱光潜说:“节奏是一切艺术的灵魂。”

美术教学的教学过程应该像演奏音乐一样,根据主旋律,旋律抑扬顿挫,音节密集交替,节奏明快,连贯。在教学过程中,各要素有序、有节奏、有韵律地变化,会使教学节奏呈现出鲜明生动的节奏和流动之美。我们遵循儿童的生理特点和心理规律,以曲线节奏推进教学,在课堂教学中设置若干“波峰”和“波谷”,缓解儿童的学习疲劳感和单调感。美学大师朱光潜说:“当人用他的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去处理审美对象时,如果对象的节奏符合生理的自然节奏,人就会感到和谐和愉快。”

3.融合的艺术美。

美术教学本身就是一种美的艺术创作实践,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不是单一,而是多样。艺术在自身的发展中,不断经历着分化和综合的过程。每一个艺术门类及其各种风格都是开放的体系,而不是封闭的体系。只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就会从其他艺术中吸取营养,甚至与其他艺术相结合,创造出新的艺术品种,从而丰富和发展自己,使整个艺术体系得到发展。

德国著名音乐家舒曼说:“受过教育的音乐家可以从拉斐尔的《圣母像》中获得很多灵感。同样,艺术家也能从莫扎特的交响乐中受益匪浅。不仅如此,对于雕塑家来说,每个演员都是静止不动的雕像,但对于演员来说,雕塑家的雕塑不就是活动的人物吗?在一个艺术家的眼里,诗歌成了一幅画,而音乐家擅长用声音表达画面。”

根据幼儿好动、易疲劳的年龄特点,尝试将视觉艺术、听觉艺术、触觉艺术融入到一个综合性的艺术教学活动中,各种艺术门类相互交织,增强其活力。

如在综合活动“闪烁的小星星”中,先营造轻松自由的环境氛围,带领幼儿一起坐在地毯上,熟悉音乐旋律;组织绘画《寻找星星》,引导幼儿运用绘画(用制线笔在铅画纸上勾画星星的形状,并涂上颜色)、剪贴画(将蜡纸上印的星星剪下,粘贴在蓝铅画纸上)、棉签画(棉签蘸各种颜色的水粉颜料,在蓝铅画纸上画假想的星星)、玩泥巴(挤出大小不一的星星,粘贴在瓦工身上)等表现手法。组织新歌,用跳跃连贯的唱法引导;最后组织游戏表演《摘星》。

第三,借助多媒体

1.借助多媒体为孩子创造轻松的情境,激发学习动机。

多媒体技术通过形、声、光、色的手段,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让孩子在愉快、自由的氛围中接受知识、热爱学习、享受学习,进而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利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习得,主动思考,丰富想象力,激发学习兴趣。

比如在“我给小鸡起名”游戏中,当可爱的FLASH动画小鸡出现时,孩子们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情不自禁地和课件中的小鸡一起做着迷人的动作,给它们起了自己认为最好的名字,充分调动了它们的活动积极性。

再比如,在“粉色雨靴”活动中,课件中的动态信息因为充满了真实感,唤起了孩子们已有的经验,让孩子们不仅把它理解为某种知识,而且积极利用已有的经验去理解和把握,同时又好奇和质疑:“小鸟没有家,兔子怎么帮它?”“小鸡不能过河。兔子怎么帮它?”“小兔子最后是怎么回家的?”当一些孩子提问时,其他孩子立即积极回答。同时,我用鼠标控制画面,让孩子们通过交流和表达更充分地掌握故事内容,从而进一步激发孩子们的积极性。

2.借助多媒体,为儿童呈现丰富的情境,促进创新思维。

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熟练地编辑组合教材,设置思维点,引导幼儿思维,从而对幼儿的艺术感受和创新思维的融合起到巨大的作用。

例如,在散文诗《云与风》的教学活动中,首先,我们用电脑课件展示美丽的云的图片,让孩子想象“云是什么样子的”。静止图片有利于儿童将云想象成各种物体形状。然后,课件演示,风在吹,云在慢慢变化,变成船,羊和狮子,胖娃娃。通过观看不断变化的画面,孩子们深刻理解了风吹云涌的情景,加深了对散文诗的理解。最后,引导孩子抄写新的散文诗。孩子们创作后,我用电脑及时展示了孩子们创作的相关内容,给了他们积极的回应,肯定了他们的创作。在活动中,幼儿处于积极思维状态,始终专注于语言活动的内容,其创新思维能力得到了有效发展。

再比如,在艺术鉴赏活动《花瓶》中,我用电脑幻灯片向孩子们展示艺术花瓶作品,引导孩子们充分感知花瓶造型、材质、图案、色彩的特点。一个小小的课件包含了丰富的信息,克服了收集真实作品的问题。孩子们的创作热情被调动起来,大家跃跃欲试。此时,所有的花瓶作品都集中在同一个画面中,形成了强大的视觉冲击,有利于儿童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