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黄河记忆”

图:ZK?文字:WL

连霍高速华阴出口是回厂的必经之路。在没有高速公路的年代,我们都是坐班车(通勤车)从工厂往返Xi安。当时票价在8元左右,随着油价上涨逐渐从25元涨到30元。后来根本没有所谓的班车,社会车辆和火车成了我们往返Xi安和工厂的交通方式。

绕过当前的莲花灯,穿过河坝,眼前出现了一幅熟悉的画面——“黄河厂”我回来了。

看那座山。到现在我还觉得左边的山顶像一个巨大的仙桃,右边的像一个沉睡的巨人。这张照片伴随着我们童年的每一天...

路边交通标志的腐蚀程度显示了这里的沧桑...

路面虽然铺了水泥,但年久失修,国道相接的地方依然坑坑洼洼。记忆中的路面是鹅卵石铺成的,虽然没有水泥,但还是平整的。路边的柳树已经很茂盛了。大坝里没有水的痕迹。不再是过去的乱石堆,而是郁郁葱葱的杂草。偶尔会看到自由放养的鸡和羊在大坝里觅食。

还记得这座断桥吗?以前是水利设施。这么多年过去了,还是那样。好像从来没有投入使用过,但是是我们孩子经常去玩的地方,当然也是我们晨读的选择之一。

医院的大门还是那个样子,挂着一个比我记忆中更多的广告横幅。据说医院已经归当地政府所有,所以广告宣传还是必不可少的。当时有一个大门经常锁着,大门后面的警卫室已经不见了...

继续往前走,不远处就是体育场的大门,除了记忆中的喧嚣,依然如梦如幻...

透过锈迹斑斑的围栏,我看到了大家心目中的标志性建筑——体育场。

澡堂已经面目全非了。还记得当时条件有限,只能去公共澡堂洗澡,不能天天洗。从135到246每周的细节我们都记不清了。靠近球场是男澡堂的门,靠近招待所是女澡堂的门。那时候我们三五成群去澡堂洗澡也是一大乐事。后来家里条件渐渐好了,装了花洒,澡堂也承包出去了,我就再也不去那里洗澡了。

球场的水磨石桌凳还在,只是棋盘的纹路不再像当时那么清晰。

现在的球场没有我记忆中的大,这可能是我们长大的原因。两个标准篮球场增加了两个全新的乒乓球台。随着分校操场的取缔,这里成了黄河社区居民唯一的健身场所。

这个滑梯,承载了至少两代人的记忆,我们小时候滑,现在我的孩子也滑了。和当年的我一样,这也是儿子来工厂最喜欢去的地方。滑梯还没建成的时候,就已经是各个年龄段的孩子每天必去的地方了。虽然还在打磨,但还是挡不住孩子们的热情,也不知道磨破了多少条裤子...现在滑梯表面都有凹痕了,这么破破烂烂的真的很让人难过。

体育场的北门院子,曾经是一个神秘的地方,经常关门。不知道是什么机构,只能趴在滑梯旁边的栏杆上往下看。

这是放映室,电影放映机在这个房间里。工厂放电影的日子,全家老少,还有方圆人都会来,自带板凳,20美分买一包瓜子。这里放映过很多经典电影,比如《红高粱》、《焦》等,尤其是抗战电影,《地道战》、《地雷战》、《平原游击队》等经典电影更是百看不厌。现在已经成为戏迷自助课的道具存放地。

讲台后面的图书馆,不知道什么时候变成了这个样子,光秃秃的砖墙告诉我们里面的荒凉。这里储存了多少我们的精神食粮?凡尔纳的科幻小说,金庸的武侠逸事,科学画报等等都是从这里借来的。一楼大堂曾经是员工书画展、产品交流会、员工交际舞等各种展览的场地。

曾经一尘不染的体育场,现在水泥已经开裂,落叶杂草遍地。

球场里面的厕所在我印象中很少使用。平时门一直是关着的,但是厂里有篮球联赛的时候就开了。确实比球场外的厕所干净,还有灯。现在更像是一个被遗忘的角落。

出了体育场的小门,就是家属区的第一栋楼。除了过去,裸露的排水沟被厚厚的水泥盖板封住,树也不再是树苗,郁郁葱葱。

出了球场,就是我们所说的“大店”。黄河厂的大商店给我们小时候提供了丰富的物质保障。米、面、粮、油(取消粮库后)、日用品、学习用品基本都是从这里买的。当时我们蹲在一米多高的水泥柜台上,向助理阿姨描述我们需要什么。后来慢慢的,水泥柜台变成了木框玻璃,后来变成了现在的超市。

印象中,大店对面有一家冷饮店。那时候,毛票省下的一块半可以在这里喝上一瓶甜甜的齐默曼,这已经是奢侈了。至于什么时候变成了超市,我真的记不清了。

旁边的邮局变成了邮政储蓄银行。曾经是与外界沟通的重要阵地。在没有电话和互联网的时代,信件、电报、报纸和杂志都来自这里。每到圣诞节和元旦,这里都是非常繁华的地方。朋友们在这里买明信片和邮票,寄到五湖四海。那时候,八分的长城邮票是最常见的。

邮局对面就是我们所说的“小店”,幼儿园的零食大部分都是在这里买的。什么泡泡糖,无花果,步步紧逼,甘草杏...想想都流口水!这曾经是父母对付不爱幼儿园的宝宝的重要阵地。每当他们不想上幼儿园的时候,父母总是以买好吃的为名,把我们骗到这里来。吃着喜欢的零食,完全忘记了拒绝上幼儿园的事情,然后爸妈在“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音乐声中步入了工厂大门。

说起幼儿园,那是一个充满美好回忆的地方。几乎所有被称为“黄河厂子弟”的地方都是第一次接受教育。那时候幼儿园的玩具很简单,只有两把钢制转椅和一个滑梯,但是每天为了抢“1”的板凳,我都早早的跑到幼儿园。每天在这里晒日光浴打游戏。下班广播快要响的时候,我在阳台的栏杆上急切地等着爸妈来接。只要我们的父母走到工厂门口,我们看到父母就会马上告诉老师,老师也会心照不宣的让我们离开幼儿园,加入父母的行列。在这里我们学会了走路,在这里我们学会了说话,在这里我们接受了学前教育,更重要的是,在这里我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所以,只要遇到一起上幼儿园的伙伴,总会有莫名的亲切!

子学校,另一个充满快乐回忆的地方。我们在这里读完了小学,初中,高中。从这里我们离开了这个我们曾经拼命想要离开的地方,但现在我们却梦想着再次见到它。话不多说,以上。

曾经记得的“陕西省华阴县黄河工程机械厂学校”的地址变成了“华阴市黄河学校”。

学校也有寄宿生!这在我们上学的时候是非常难得的,因为学校每个老师和学生的家离学校只有5分钟的步行路程。想想吧。上学的时候还是用自由市场的门。后来我们搬到了工厂,后来就到了这个位置。以前的两扇门都被废弃了。

看看我们的操场,没有黄土和飞沙。乒乓球银行从水泥、砖头变成了高档,可惜这个当年打的足球场变小了很多,旗杆旁的领奖台、跳远沙坑都不见了,但还是挺好看的。真羡慕现在的孩子。

从远处看,教学楼还是老样子。我真想上去看看。

锁着的门让人有些伤感,过去的时光就像这扇终究无法跨越的锁着的门。

公告栏的传统还在,呵呵。当时各班争相表演,只为留住那面象征荣耀的流动红旗。每周一校园工作总结,全校师生在操场中央列队。还有一些新奇的新闻,比如哪个班的学生犯了什么错误等等。

一楼铁门旁的老师会议室依旧,专业的会议桌椅已经取代了简陋的桌椅。

你看到了吗?走廊的栏杆被抬高了。上课前后,栏杆是我们的聚集地。话不多说,读者互相回忆...本该到此结束,但总觉得缺少了一种味道,原来这是一种很重要的早餐味道。哪个“黄河厂”的小子没提过这个味道?看图!

是的,就是擀面皮、豆腐脑和京饼。这三个是我脑海里挥之不去的味道,也是一个兄弟喝醉后还记得的味道。手工面团已经不是以前的那个样子了。我听说我搬到了Xi安的某个地方。自从我搬了家,那种味道就成了回忆。还记得我们拿着芝麻饼和擀面皮吃的那一幕吗?很多年后,我去国外出差,同样的吃法却被鄙视。豆腐脑还是原来的味道。不得不说华银的豆腐脑口感和味道都是上乘的,嫩滑爽口,是馒头的绝配。赞(京)饼,为什么要标读音?这是一种传承。我们从小就这样读,现在还是这样读。漆黑的铁锅里,枣和糯米的完美结合,甜丝丝的味道...我在细心的观众身上发现了这一点。图中少了一样东西,那就是米粉。本来六毛钱的米线里还能看到牛肉片,现在4块钱的米线里只有几块虾皮,更不用说了。

看完了,继续开始煽情。那时,我们快乐而活泼。虽然偶尔会有课业压力,但总是有办法解决的。踢足球,唱歌,在山里翻螃蟹,钓小鱼,在野外摘杂草,烤一个红薯...总之,现在房子越大,越发现30平米小屋的独特魅力总是无人能及。现在不停的脚步催着我们在路上奔跑,什么时候才能静下心来,回望曾经拥有的。亲爱的朋友,当你不开心的时候,想想我们的童年。当你负重前行时,想想我们的过去...不要让新的记忆抹去旧的记忆,不要让现在的困难掩盖了我们拥有的欢乐。经常回去看看,黄河厂的朋友们!文笔有限,煽情。欢迎拍砖,说明我们心中还有我们不可磨灭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