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经验选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经验选

通过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教师要做好小学生的引导工作,结合自己的工作谈谈个人的体会。我给大家分享一下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欢迎大家参考。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体会

如今,随着科技的进步,生活节奏的加快,人际关系的复杂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不断更新,不正之风和现象日益猖獗,社会环境日益复杂。这一切给人们的思想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也影响了校园和学生。此外,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受到家庭和社会的青睐,导致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其中,有心理异常甚至精神疾病的学生已经占了很大比例。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拥有健康的心理,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苏霍姆林斯基说:?最完整的社会教育是学校?家庭教育。?在影响孩子成长的各种因素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最重要的两个。整合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教育合力,对孩子的健康发展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学生,尤其是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面。学校教育更加突出和重要。因此,教师学习和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尤为重要。我来谈谈我自己在新课改中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两点尝试和体会:

总的来说,家庭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而学校的教育是有意识有计划的。教学的重点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如果忽视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会影响学生的智力发展,还会损害他们的身心健康。就负担而言,学生造成的身体疲劳和心理疲劳不容忽视,尤其是后者。长期疲劳会造成学生视力不佳、食欲不振、面色苍白、高血压、失眠、忧郁、情绪焦虑、缺乏自信、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严重的还会造成学生精神错乱,甚至自杀。学校教育应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和日常管理中。这对教师的心理素质和教育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学生,老师用自己的一切去教育和影响学生。

首先,教师本身要能面对现实,积极乐观,对未来有信心;具备胜任教学的认知能力。有独创性,能够有效合理地解决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具有较强的心理适应能力和活动能力;有健全的人格,能与他人和谐相处,有更多积极的态度(如尊重、羡慕、信任、赞美等。)多于消极态度(如恐惧、怀疑、仇恨、嫉妒等。).教师的心理常态应该是不卑不亢,不感伤不伤感,宽容适度,激情理性。教师无论处于什么状态,都要表现出心理状态的稳定性。教师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远高于学生。他们应该怎么做?首相?心胸开阔,心胸宽广,坦荡,宽容错误,愿做阶梯,喜欢学生超越自我。举止大方,态度端庄,不忘为人师表,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教师对每一个学生都要保持平衡的态度,不能基于自己的好感和恶感而对学生有偏见、庇护、轻视或冷漠。遇事冷静,不随便发火,不欺负别人;做事公平合理,不带偏见,对学生一视同仁,不厚此薄彼,与每个学生保持一致等距离的心理距离。教师自身也要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注重自身心理的提升。如果学生看到一个能够认识、评价、监督、控制自己的老师,看到他自尊但不自大,自尊但不自吹自擂,自信但不固执,能够正确对待挫折,乐观向上,尊重事业,尊重他人,言行一致,我们可以想象他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尤其是小学生的模仿性很强,这样的老师一定会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所以,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我们教师首先要有同样健康的心理。教师有健康的心理,需要好的教育方法。

第一,创造和谐愉快的教育教学物质环境

给孩子一片空气,让他们自由呼吸;给孩子一块绿地,让他们种花种草;给孩子一面绘画墙,让孩子自由绘画;给孩子一个喂养园,让他们感受动物的可爱。遵从孩子的天性,让他们快乐成长。创造优美、安全、舒适的物质环境。如果校园的户外场地是多种多样的,它具有激发小学生各种体验,诱导小学生各种活动和行为的功能。在活动场地中,五颜六色的设备和材料被设计成使一切都是绿色的,充满活力。教室是小学生的主要活动空间,我们努力使房间宽敞、明亮、温暖、舒适。版面内容随着教育目标和季节的变化而变化。整洁优美的物质环境唤起了小学生对生活的热爱,陶冶了他们的情操,丰富了他们的生活,激发了他们对知识的好奇心,培养了他们对生活的探索精神和兴趣。

第二,营造民主和谐的教育教学精神环境

校园教育教学精神环境是指人与校园校风、校风的关系,包括小学生生活、学习、游戏的人文因素和活动空间。

心理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对认知与情感的关系做了这样一个生动而贴切的比喻。情感就像肥沃的土地,上面播着知识的种子。?另一方面,如果你离开了呢?情感?这片肥沃的土地?,还不能忍?发展好?水果。

1,平等对待学生,穿越老?代沟?。

在课改的大环境下,要求教师转变心态,改变以往居高临下的权威态度,用和善的面孔、平等和谐的语气与学生交流,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心距?。在这样一个人格被尊重、情感被理解、行为被鼓励、努力被肯定的氛围中,学生可以充分释放自己潜在的创造能量,毫无顾虑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自然地表露自己的疑惑。首先是创造一个和谐、轻松、快乐的学习环境。

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是高质量教学的有力保证。心理学研究表明,和谐愉快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而紧张冷漠的氛围则会极大地抑制学生的学习热情。如何减轻和消除学生在学习中的心理压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在教学中,教师要扮演好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的角色,营造最佳的心理氛围,让学生体验自己的情绪,沟通自己的内心,接受自己的想法,调节自己的情绪,训练自己的行为,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让学生学得好,学得轻松。这不仅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信心和勇气,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共同探索精神。当学生的思维、兴趣、爱好有了张扬的空间,他们就会走进老师,与老师交谈,成为朋友,为学生心理的良性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师生真诚相对,理解成就成长。

在人际交往中,真诚是最重要的。你应该理解别人,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作为老师,一定要在学生面前展现一个真实的自己,用真诚的爱去对待每一个学生,让学生感受到真实可信。蒙台梭利说:老师不仅是老师,还是心理学家,因为他要指导孩子的生活和心灵。?理解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原则。大人渴望理解,孩子更渴望理解。很多成功的教育案例告诉我们,没有理解就没有教育。只有通过各种渠道深入了解我们的学生,才能达到成功教育的目的。

作为老师和心理咨询师,如果不了解孩子的心理感受,不真心实意地与他们相处,他很难顺利开展工作。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和发展,人们的心理也在不断变化。社会因素和家庭教育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只有积极探索,适应新情况,面对新问题,才能不断发现孩子的最新动向,走出一条与时俱进,不落伍的道路。

现代教育观认为,教师不应该是教育的主人,不应该有权威不可侵犯的观念。命令和强制教育实际上是一把软刀子,不仅否定了学生的权利和尊严,还会导致学生的心理障碍,扼杀学生的创造力。放下架子,努力营造轻松和谐的氛围,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交流,以真心换真心,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你是他的朋友,你才能深入到他们的内心世界,让他们从内心接受你善意的意见和建议。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是素质教育整体结构中的一项基础工程。可以说,没有健康的心理,任何形式的素质教育都无从谈起。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体会

21世纪是一个充满竞争的世纪。敢于冒险、敢于探索、善于竞争、善于合作、富有创造性是21世纪对人才规格的基本要求。所有这些素质都与良好的心理素质密切相关。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学生素质的发展是多方面的,心理素质不仅是重要的一环,而且对其他素质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制约作用。它既是素质教育的出发点,也是归宿。在《关于素质教育的再思考》一文中,柳斌同志谈到了素质教育的三个要素。他指出:“素质教育的第二个本质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另一个是心理素质和承受挫折的能力。用什么样的心态看待社会问题,这很重要。”一个学生的精神状态是否正常健康,对家庭关系、同学关系、学习问题的认识和处理是否正确,往往会影响到一个学生的学习态度,是关系到一个学生能否成为健康人的重要问题。因此,心理健康是养成良好心理素质的前提和基础。相反,有了良好的心理素质,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也会得到提高。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和核心。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与道德教育密切相关。

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者运用心理学知识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和世界,适应社会,发挥潜能。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施加影响,培养学生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的活动。两者都是育人,在统一的教育活动中,各自都能发挥独特的作用,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心理教育对道德教育有一定的影响。心理教育适当拓展和完善了德育的目标和内容;心理教育为提高道德的有效性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技术;最重要的是,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更新教育者的教育观和学生观,对整个教育产生积极的影响。

其次,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促进学生文化科学素质的提高。

一项对475名高中生的研究表明,学习成绩并不完全取决于智力因素,优等生(成绩高于智商预期)、一般生(成绩等于智商预期)和差生(成绩低于智商预期)之间的差异与人格特征有关。绩优者有良好的工作习惯,对学习感兴趣,按时完成作业,关心学习成绩,做事认真负责,有计划。低成就者在自律、自我调节、冲动、贪玩、贪图近利、与同龄人关系差、不合作、自私、不太尊重权威和传统、不太善于社交、在学校和家里不太快乐、经常为自己辩护、怨恨他人、对挫折和压力不知所措和悲观。普通团上下之间很正常。可见,培养积极的情感品质和良好的意志品质及人格特征,可以促进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

第三,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促进身体健康和身体素质的发展。

心理健康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在于健康的身体;身体健康和身体素质的发展也有赖于良好的心理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青少年特别关注自我概念或自我意识,包括对自己形象的观察、概念和看法,关注自己的外貌、体力、运动机能等,经常将自己的形象与理想标准或同龄人进行比较。比较结果,或满意或自卑,如果不正确对待,也会对身体发育产生负面影响。以上说明,健康的心态是身体健康的心理条件。通过心理教育维护心理健康,提高心理素质,是提供这种心理条件的重要措施。

不仅如此,良好的心理素质对身体素质的发展和体能的充分发挥也具有重要意义。无论是造型美、活力美等身体美的要素,还是力量、速度、耐力、敏捷等身体素质。这些素质的发展都需要相应的心理条件。比如,外向的人适合强而快的活动,内向的人完成目标的动力强,适合精准的任务。同时可以通过运动技能的提高来发挥身体潜能。运动技能是后天获得的能力,表现为快速、准确、流畅、熟练的身体动作。运动技能包含任意成分,与智力技能相关。运动技能是心因性技能。它既不是无意识的、反射性的动作,也不是像摇头这样简单的肌肉反应。它受内部心理过程控制。因此,提高运动技能,充分发挥人的身体潜能,必须依靠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

最后,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心理素质是形成审美素质的基础和条件。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没有心理修养,审美修养是不可想象的。此外,许多优秀的心理素质不仅是内在美的表现,也是审美素质形成和发展的条件。比如,一个人能够正确认识现实,客观、全面、公正地对待问题,正确正视现实,热爱学习和工作,充分发挥聪明才智,有自知之明,正确评价自己,举止得体,这些都是理性美的表现。再比如富有同情心,真诚,正直,正义,不畏强暴,开朗,勤奋,细心,有创造力,不卑不亢,严于律己,自信,谦虚,自尊等等,这些都是人格美的表现。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出来的这些优秀的心理素质,不仅是精神美的组成部分,也是审美素质形成和发展的条件。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艰巨而伟大的工程,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新课题,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体会

我认为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应该注重两个方面,即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身体素质是物质基础,心理素质是精神基础。?人?一卷是身体健康,一卷是心理健康。只有前者没有后者,趴下;只有后者没有前者,躺着;身心健康才能互相支撑,站起来。而现代社会呢?健康?“健康”的概念已经超越了传统医学的观点,不仅是生理和生理的健康,而且是精神和心理的健康。所谓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活动在自身和所处环境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机能状态。

当今社会激烈的竞争造成了人们的心理压力。学生生活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面临升学压力,心理脆弱,心理压抑在一定程度上得不到宣泄。再者,中国独生子女的自我中心问题越来越严重;更有甚者,由于家庭的不完整,比如父母离异、父母丧父或丧母的单亲家庭,以及隔代抚养孩子的现象,孩子缺乏良好的生活和教育环境。根据有关部门的心理调查,许多中小学生心理不正常,学生厌学和人际交往问题相当突出。多达30%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如任性、偏激、冷漠、孤独、自私、嫉妒、自卑等。近年来,中小学生心理和行为错误甚至犯罪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发展,也危害了家庭和社会。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我们应该关心儿童的生命和健康,关心他们的兴趣和幸福,关心他们的精神生活。?就目前情况而言,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我在教育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以下体会。

首先,我们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一个没有自信的人,是无法克服困难,勇往直前的。所以,良好的自信对于一个人成就事业是非常必要的。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自信心呢?

1.名人要向自己学习,树立榜样,培养自信。

众所周知,爱因斯坦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但许多人不知道他在小学时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愚蠢的孩子?。一次,老师让每个学生做一个小板凳。当他拿出自己的板凳时,学生们大声笑了起来。他告诉大家,这个不体面的板凳是他做的第五个了,前几个甚至比这个还不如。很明显,小爱因斯坦有一种自信的心态。他相信他可以在板凳上做得很好,事实上他每次都做得更好。正是这种自信,让他在科学的道路上不断攀登,最终取得丰硕的成果。我给学生讲这个故事,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潜力,相信自己通过努力一定会成功。

2.在运动中挑战自我,培养自信。

学生锻炼的方式有很多。我一般采取以下方法:第一,让学生自己组织班级和团队活动。从班级活动的内容、节目主持人的确定、主持词的创作、活动的安排到总结,老师都不参与,学生可以自己做决定。这样每个学生的潜力都能发挥出来,让他对自己充满信心;二是实行班委轮换制,让每个学生都上当?经理?机会。传统的固定班委制度,让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做不了干部,做不好班干部,产生了自卑心理。实行轮值班委制度,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班干部,参与班级事务管理。实践证明,只要给每个学生提供一个舞台,他们就能成为优秀的班干部。第三,老师最好不要插手学生被分配做的事情。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打扫卫生时,有的老师经常帮学生甚至扫地、擦桌子、擦窗户;办黑板报的时候,有的老师经常帮学生设计、排版、画标题、写毛笔字等。他们担心小学生吗?小?做事情很差,动手做事情的做法,恰恰错过了很多学生锻炼的机会。我在工作中尽量避免这种做法。结果同学们齐心协力,有的去找黑板报上的相关资料,有的画画有的写字,同学们兴高采烈,黑板报很快就做好了。实践证明,只要让学生去做,他们就会做得越来越好,学生也会在锻炼中不断增强自信心。

3.在集体生活中感受到修养和自信。

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让每一个学生都知道我是集体中的一员,那么他们就会自觉珍惜集体,总想为班级争光。我们应该不失时机地进行集体主义教育。每当班级在学校组织的活动中获得一点荣誉,我都会让同学们知道这个荣誉来之不易,它凝聚着班级每一个同学的心血和汗水。我们还应该进行经常性的爱国主义教育。从小教育学生热爱祖国,让他们明白我们班是祖国的小分子。如果你爱你的国家,你就得爱我们班集体。平时要从小事做起,加强集体荣誉感。原来教室和清洁区的清洁都要老师督促,有的学生甚至逃避劳动任务。班里几个调皮的同学经常把零食带到学校,然后扔掉。自从我让他们做了学校和班级的卫生助理员后,他们变得越来越有上进心,坏习惯也消失了。受他们的影响,学生知道自己是班集体的一份子,要自觉维护集体,完成自己的劳动任务。现在老师不在的时候,学生可以认真打扫卫生,班里的卫生工作也经常被学校表扬。学生不仅不乱扔自己的东西,还要注意周围的环境,还要监督别人防止破坏周围的环境。

二,营造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

1.创造优美的校园环境。

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从学校接受教育。因此,一个优雅、整洁、文明、舒适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什么?润物细无声?心理影响好。有学校尝试过?打造书香校园?活动方面,全校师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读经、写读书笔记、制作精美书签、举办读书海报等一系列文化活动;有的学校校园里有书画画廊、名言警句、校训、各种宣传橱窗,会给学生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另外,现在大部分校园都是鲜花绿草。这些自然和人文景观无时无刻不在触动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道德的熏陶,在愉悦中受到教育,自觉形成积极向上的态度。

2.创设教育情境,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优化。

当前,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日益增多,人的心理与行为密不可分。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以良好的心理素质为主导的,同时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内化并积累成一定的心理素质。因此,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简单的口头说教,而应该创设各种情境,鼓励学生在行动中体验、认识、教育和控制自己,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一定的心理素质。比如现在有些学生自制力差,脾气不好,逆反心理强。教室里有一个垃圾箱,所以他把垃圾扔出了窗外。他看到瓶瓶罐罐,就坚持用脚踩、踢,随意采摘、践踏花草。为了改变这种坏习惯,学校可以开展吗?你留下的是垃圾,捡起的是品质?活动,并在校园的每个角落放置环保垃圾桶,垃圾桶每天都擦得光亮如新,木板竖立在花坛,写?请照顾我们!?等恳求的话,有利于学生不忍心去破坏和改变过去的坏习惯。拥有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展现出最佳的行为效果。因此,创设各种情境,通过心理认知进行暗示,可以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第三,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

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融入学科教学,通过两者的有机结合,让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的过程中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注意挖掘学科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内容。

无论是心理学意义上的还是教育学意义上的学科教学,都是对学生心理发展施加影响的过程。在教学中,我注重挖掘和组织对学生心理有重要影响的学习内容,使其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心智,使学科教学过程事半功倍。我做过五年级的语文老师和班主任。所有的学生都来自城乡结合部和农村。由于生活环境的影响,学生的组织纪律性不强。为了加强组织纪律性,我在给我的战友邱上课时,启发学生结合在学校和其他公共场所的实际情况,谈谈自己的经历,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纪律的重要性。从此,许多学生能够自觉遵守纪律,大胆制止违规行为。

2.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教育环境。

心理学家罗杰斯告诉我们: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是保证有效教学的前提,而良好氛围的营造是以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基础的。?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你面对的是儿童极其脆弱和易受伤害的心灵。在学校里学习不是没有热情地把一个头脑里的知识放到另一个头脑里,而是老师和学生之间时时刻刻都有精神上的接触。?可见,学科教学中心理教育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心理契合程度。因此,构建和谐良好的课堂心理教育环境至关重要。老师要放下架子,和谐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把他们当成自己的朋友,让学生在心理上真正接受你。只有这样,教师才有资格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者和诱导者。也应该允许学生有不同意见,批评老师。在情感兼容的基础上,营造自由平等的心理氛围。同时,我们应该特别关注有学习困难的学生。我们不仅要努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而且要注重分析学习困难的心理原因,并给予辅导。

3.注重学科教学活动的设计。

学生的心理在活动中发展。教师要精心设计每一门学科课程的教学,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尽可能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让学生的心理素质在参与教学过程中得到培养和提高。课堂教学活动要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点,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趣味活动中,活动设计要多样化。可以根据小学生不同的心理辅导内容和年龄特点设计不同的活动形式,如角色、游戏、小品表演、讲故事、猜谜、讨论、文体活动等。每个活动都应该设计成至少实现一个明确的心理咨询目标。通过这些有趣的心理咨询活动,学生逐渐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和自我心理保健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