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犯罪情节介绍
2007年,我还在上大学,一部泰国电影《13恐怖游戏》吓了我一跳。作为一部亚洲产品,这部在剧情简介上一点都不恐怖的恐怖片,鹤立鸡群。它既不照搬岛国的变态恶心,也不拘泥于亚洲人热衷的鬼神宗教题材,而是聚焦普通人的阴暗面。主要目的是通过对拜金主义的极大放大,制造出一个荒诞的游戏情境,并深入浅出地进行解释,直指金钱社会对人性的腐蚀。因为我对泰文版印象深刻,美文版因为边际效应递减,对我的冲击没那么强,但还是没那么强。影片中最吸引眼球的一句台词是一位戏份不多的目击者说的:“谁都可以被诱惑成妖”,与泰国版一脉相承。美版非常强调的是,吸引人进入游戏,让他们失去初衷的秘诀,其实就是现实中的商品销售技巧。和泰文版一样,游戏的幕后操纵者并没有出现,“地狱男爵”扮演的警察只是一个傀儡。游戏的高级隐喻是金钱至上,人情淡薄的消费主义社会。现实中,社会在和我们玩着同样的游戏,那些不易察觉的微妙互动,一旦以规则清晰的游戏形式呈现出来,就会一目了然。比如,付出并不等同于收获。如果你拍一只苍蝇,你会得到1,000的奖励,这就像是第一次消费的大利润。照此计算,你吃苍蝇要给65438+万。要挑战司法,至少你得拿到盖茨比的身家。原本对参与者有利的游戏不知不觉变成了不公平交易,而且仅限于不可撤回的霸王条款——注意,霸王条款开头并未说明,而是“最终解释权归XX所有”。随着游戏的进展,操纵者不时给甜头,有的任务简单到举手之劳,同时不断施压,比如突然暴露另一个玩家,掌掴和甜豆并行,这是商家维护长期客户的典型伎俩。电话里的声音指责主角“太在意别人对你的看法”,意思是为了赚钱,只能不要脸。但主角是一个很值得尊敬的人,会被公司开除,直到业绩暴涨,所以只能从财务动机上反复刺激,不断强调失败的痛苦和胜利的美好,直到为了妻子的幸福而破坏婚礼现场,步入一个反向因果的搞笑怪圈。他弟弟是智障,更容易被洗脑。宣称他要送结婚礼物,还拿刀捅弟弟,很矛盾,很荒谬。想想那些盲目疯狂的消费者,他们并没有被这样的逻辑所支配。美版游戏的内容在泰文版的基础上进行了大幅修改,主要是为了适应美国的国情和一些更具美国特色的犯罪。泰文版口味更重,有吃屎等情节。美版当然是弃用了,但是掐死摩托党的场景太好了,感情讽刺的极好,给人很大的罪恶感快感(明知不对却乐在其中)。估计导演是真的不愿意改了。主角的性格变化也是一个罪恶感和快感逐渐积累的过程。一开始,一切都是为了钱。喝完咖啡,他开始有成就感。当他割伤手臂,痛打同学弟弟,在俱乐部大吵大闹的时候,他越来越开心。邪恶的因素被一步步释放。好在最后一刻,人性还是占了上风。大银幕提倡积极向上。主角虽然不可饶恕,但他的妻子还是被救赎了,亮尾巴留下了希望。即使魔鬼的销售技巧无与伦比,但这仍然取决于有关各方的选择。第一次听到狂欢节般的手机铃声,你是心惊肉跳还是兴奋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