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族的节日习俗

哈尼族大多生活在中国的云南西南部等地。他们是生活在云南红河地区的山民。他们以农业为主,擅长梯田种稻,坡地种茶林。他们种植了著名的“紫米”和“普洱茶”,创造了中国历史上七大农田制度之一的“梯田文化”。有十月节(元旦)、六月节(吃新)、波托马克节(祭山)、母亲节、叔认、阿巴多(情歌宴)等民俗节日。其丰富的饮食文化和节日文化相映成趣,形成了独特的哈尼族风格。哈尼族有两次日食,以大米为主,玉米为辅。他们喜欢吃干米饭、粑粑、米粉、肠粉和凉粉。他们还剁碎瘦肉,用大米、姜末、八角和草果煮粥。他们喜欢吃糯米粑粑,包在香蕉叶里,和咸肉一起吃。他们还用紫米做紫米、紫米糕、紫米粥、紫米面、紫米为宝米、紫米蒸鸡、紫米甜酒煮鸡蛋、紫米药糖粥等。,构成一个完整的药膳系列。这些药膳具有补血益气、温脾补虚、健脑益肾、缩宫强身的功效。哈尼族也很爱吃肉。猪、牛、羊、鸡、鸭大块吃。大碗喝酒是主人的待客之道。客人跟着想法,大家聚一聚,散一散。在村子里,一些人杀了猪和鸡或者做了美味的食物。所有上了年纪的男女都被邀请一起吃饭,肝脏等最鲜嫩可口的部分都被提供给了老人。哈尼族还善于精打细算,经常把吃剩的猪肉和牛肉做成独具特色的熏肉和干巴,常年留作待客之用。制作时,将肉切成条状,撒上胡椒面、盐、八角粉等调料。,盖了一天一夜,再挂在火塘上,在那里任烟火熏烤。半个月后或一个月后,腊肉和干棒呈紫色,有异常的香味,有轻微的香味。把它们取下来放进特制的大笼子里挂在屋顶横梁上,一年四季都可以吃。熏肉和干巴是哈尼族的珍贵美食!哈尼族还有一道怪菜叫“百旺”,是用猪血、羊血、狗血生剁而成的。哈尼族艾尼支系称之为“阿雅马嘴”。以刚宰杀的猪、羊、狗的血为主要原料,或把瘦肉、肝、腰切碎炒熟,撒上辣椒粉、八角面、花椒面等调料,快速搅拌,不失时机。这道菜看着吓人,吃着香,味道醇厚,麻辣鲜香。被列为猪、羊宰杀时不可或缺的名菜,也是哈尼族热情招待客人的一道菜。红河南岸的哈尼族擅长将豆豉与豆秸灰混合制成风味独特的豆豉。几乎每餐都用它做配菜,吃法多种多样,被称为“哈尼味精”。用它做的“麻雀肉松酱”非常好吃。哈尼族的传统历法将一年分为四个月:冷季、暖季和雨季。一年中有过两次节日,一次在十月,另一次在六月。十月是农历十月的第一个龙日,持续五六天,祭祀神灵和祖先。到时候,每家都要杀一只大红公鸡,当场烹煮食物,不准带到室内。家里每个成员吃一块,嫁出去的姑娘不许吃。第三天,每天下午都会举行盛大的“伍兹首府”活动,即全村人一起喝团结欢乐的酒。全村分成三组,每组轮流当一天主人,当天就要西了。在锣鼓声中,管事的人会把好吃的和高梁炖酒带到街中心,订单放在早已铺好的长榕树上。在一些大村,酒席长达百米,掌管每家每户的男人围桌而宴。各家各户竞相拿出自己的特色菜,按规矩边喝酒边跳舞。哈尼族喜欢喝酒,有很多酒节。如母亲节、老人节、黄米节、命名日、端午节、叔叔表彰日等等。每个节日都有酒。最有意思的是《阿巴多》酒和歌的爱情宴。”阿巴多”是哈尼族青年相互表达爱意、展示智慧、比拼厨艺的葡萄酒节。大多在淡季举行,邻村的女生由一个村的男生共同邀请,人数相等,一般在20人左右。一个大房子里举行晚宴,男女成对入座。菜品丰富,一定要有一只水煮公鸡(上面有两只鸡睾丸和一只活螃蟹)。互相敬酒唱歌,一直呆到天亮。离别男生要给恋人送糯米和肉,约定下一次聚会的日期。哈尼族也有喝“新谷酒”的习俗。每年秋收前,按照传统习俗,生活在云南元江的哈尼族都要举行“饮新粮酒”的丰富仪式,庆祝丰收和人畜平安。所谓“新谷酒”,就是各家从田里砍下一把成熟的谷秆,倒挂在堂屋右后方山墙上部的小筐边上,希望家里的神灵保佑庄稼,然后砍下一百粒,有的炒成谷花,有的没有,放进酒瓶里浸泡。喝“新谷酒”选在吉祥的日子,家家准备丰盛的饭菜,全家老少无一例外地喝几口“新谷酒”。这顿饭每个人都要吃饱喝足。哈尼族视火为家人的生命,精心保护火种,虔诚祭拜火坑。他们每个人都有几个不同的壁炉,不仅需要烟火长时间燃烧,而且不能混用。第一个壁炉煮小锅饭炒菜,第二个壁炉专门蒸米饭,还有一个壁炉只煮猪食。壁炉上方挂着一个用硬竹签做成的吊床状的“火班”,用来熏制食物。节日期间,每家每户都要准备一碗米饭,肉菜和辣酒来祭拜神圣的壁炉。

哈尼族的“新山谷酒”

每年秋收前,按照传统习俗,生活在云南元江的哈尼族都要举行“饮新粮酒”的丰富仪式,庆祝丰收和人畜平安。所谓“新谷酒”,就是各家从地里割下一把成熟的谷秆,倒挂在厅堂右后方山墙上部的一个小筐边上,希望家里的神灵保佑庄稼,然后拉下一百粒,有的炒成谷花,有的不炒,放进酒瓶里浸泡。喝“新谷酒”选在吉日,家家户户准备丰盛的饭菜,全家老少无一例外地喝几口“新谷酒”。这顿饭大家都要吃饱喝足。

哈尼族葬礼

在哈尼族的生活礼仪中,葬礼是最隆重的。哈尼族认为“人生在世终其一生,死于阴间得永生”。所以死亡只是通往另一个世界的门槛,人的灵魂永远不会死亡,所以需要一个隆重的葬礼。在哈尼族的葬礼中,一般会有吃最后一餐、呼吸、鸣枪、换床、停尸、穿救生衣、钉棺等一系列仪式。其中,哀歌是最重要的部分,贯穿于丧葬活动的始终。挽歌歌词的掌握,无形中成为了衡量哈尼族女性是否聪明能干的尺度之一。一个少女和一个少妇在出殡的时候,聚在一起丢家,就地模仿学习。因此,整个场面,真假哭声相互混杂,非常热闹。然而,一首哀歌足以让每一个听者落泪。出殡前两天,要请有名的魔皮(祭司)向死者背诵《引路经》和家谱,眼睛半睁半闭,手里拿着一根竹筒。读完一段,竹筒会在地上“咚、咚、咚”几下。在回家的路上,也要知道祖先的名字,所以墨皮要不断地背诵族谱,让逝者顺利地被祖先认出来。哈尼族的葬礼中还有最引人注目的隆重仪式“摩措”,一般为正常死亡的老年男女举行。在葬礼的前夜,年轻的男女们在葬礼后的一年里点燃篝火,敲锣打鼓。年轻人调情,唱歌跳舞,通宵达旦。通常哈尼山寨禁止在异性或亲戚面前开有关性内容的玩笑。但在“摩”的夜晚,却完全被生与死、悲与喜的场景所取代,这恰恰体现了哈尼族人的生命哲学:死即生,没有生就没有死,没有死就没有生。个体身体的死亡和消失不应该是族群衰落的隐喻,而应该是这个族群永生和繁荣的契机。

跳舞迎接新娘和“打新郎”

自称阿木人的墨江哈尼族,在整个婚礼仪式中,自始至终都离不开舞蹈。婚礼前夕,男女双方都要在屋外搭一个松竹棚,作为迎新、待客的活动场所。婚礼当天,婚宴队伍的一部分人留在回程的路上迎接他们,其余的人跟着新郎去女方家。当他们来到女家村口时,村里锣鼓喧天,欢送会跳着传统的舞蹈来到村口,给亲戚们一一敬酒敬茶,然后大家跳舞进村,直到到了棚子。稍事休息后,一对夫妇站在一张八仙桌前,他们的亲戚用手指夹着一片竹叶围着八仙桌跳舞,以求避祸,祈求好运。新郎新娘在迎亲队伍和送别队伍的簇拥下,在去往男方家的半路上,与另一部分等候已久的家人相遇。大家当场围成一圈,随着锣鼓声的节奏尽情起舞,互相表示祝贺。当他们一起来到男家时,棚子里外早已摆满了丰盛的酒席。客人一入座,一个能歌善舞的女人从最后一个座位上走到桌前,后面跟着一个男人,男人拿着一个簸箕,上面放着三个碗和一个酒葫芦,从每张桌子上拿了一些食物和酒。宴会快结束时,一个厨师从厨房里出来,拿着八个大碗的竹筛,手舞足蹈地走向每一个宴席,客人们象征性地端上菜肴。最后,在他的一声“该跳舞了”的指挥下,所有的嘉宾都陆续离开,围着圈子载歌载舞。大家热烈祝愿这对夫妇结婚,并鼓励他们勤俭持家,尊老爱幼。平等自称喀多的哈尼族,有一种迎亲时新娘“打新郎”的喜剧。当婚礼队伍到达女方家时,主人和客人相互寒暄了几句,并开怀畅饮。双方父母也在那里吃吃喝喝,说着闲话,仿佛忘记了那天是新娘的大喜之日。过了很久,头戴红绫、胸戴银饰的新娘羞涩而缓慢地出现在婚礼队伍的前面。走到新郎面前时,她突然生气了,举起双手,对着新郎的脸打。这时,大家欢呼起来。我看到新娘哭着打,新郎躲闪着没有还手。当新娘打够了,突然泪流满面时,新郎说:“现在该走了。”。当他们形影不离时,母女俩又哭又唱。此时,新娘的哥哥姐姐们强行将他们分开,抱起新娘跑了出去,婚礼队伍紧随其后。据说“打新郎”的初衷是为了考验新郎对爱情的忠诚。

吃新谷长龙宴

红河沿岸的哈尼族,在农历七月的第一个龙日,有“吃新谷”的习俗。吃新谷的那一天,家家户户都要按照老规矩,在东方鱼肚白的时候,从自家的水田里拉一小捆连根带穗的米回来。拔米时要选择株数单一的米洞,遇到陌生人或熟人也不打招呼,否则会觉得不吉利。下午把早上捡回来的稻穗搓掉,放在有壳的锅里烤,直到稻子开花。每个人都应该在吃之前给狗一些米花。自古以来就有这样的说法,一场洪水过后哈尼族恢复的种子是狗带来的,要感谢它。吃完稻花香,也要把当年种的瓜、豆、菜都拿出来尝尝新的。同时一定要吃一碗嫩竹笋,象征来年的收成和新竹一样高。也想把阉割过的大肥鸡宰了,希望来年的生活充实幸福。哈尼族最大的节日是“十月年”,持续六天。根据他们的古代历法,农历十月的第一个龙日是新年的开始(相当于汉族的第一天)。大年初一,每个寨子都要杀猪。不管猪的大小,肉都是按户平均分配的,即使心、肝、肺、肠、胃的数量有限,也要分配给每个人。下午,每个家庭都给他们的祖先提供他们那份猪肉和水。节日期间会举行家庭聚会,附近其他民族的朋友也会被邀请参加。他们一整天都充满了欢呼,特别是唱古老的民歌,讲述节日的起源和民族的历史,歌唱丰收的喜悦。在新年的后半段,每个寨子都会在寨子的中央摆一个长长的酒席,全村人一起饮酒作乐,庆祝象征着他们团结、和谐、吉祥、幸福的传统节日。这种宴席像一条长龙,所以叫“长龙宴”。因为地处街中间,所以人们也叫它“街酒”。如果是小村子,街边的酒一个下午就能喝完。如果是大村,就按户分成三组,分三个下午举行,每组轮流当主持人。到了约定的日子,主人家一大早就把八仙桌抬到干净的街道中心,一张一张地摆放,几百张桌子连成100多米的长龙。下午,寒暄过后,主人家争先恐后地把各自的拿手菜和酒摆上餐桌。酒菜越好,越体面,所以很多人甚至献上平时都舍不得吃的美食。乍一看,鱼雀、河泥鳅、鲤鱼、竹笋、木耳、蘑菇、大肥鸡...每桌20碗,桌上香气四溢,展现了哈尼族人民辛勤劳动和传统烹饪技艺的成果,展现了哈尼族最悠久、最盛大的宴会的风采。在锣鼓喧天的嘈杂氛围中,人们根据不同的年龄、兴趣爱好自愿入座。这时,锣鼓停止了,锣鼓队抬着锣鼓接受人们的敬酒和菜肴。然后,一对姑娘代表大家逐一向老奶奶们敬酒。女人先吃,然后男人举杯动筷。街头几个小时的宴席,热烈和谐,喜气洋洋,欢声笑语不绝于耳。夜幕降临,一堆堆篝火被点燃,青年男女在锣鼓、三弦、竹笛的伴奏下翩翩起舞。夜深了,人们渐渐离去,那些情侣去棕榈林和金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