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族的节日习俗
哈尼族的“新山谷酒”
每年秋收前,按照传统习俗,生活在云南元江的哈尼族都要举行“饮新粮酒”的丰富仪式,庆祝丰收和人畜平安。所谓“新谷酒”,就是各家从地里割下一把成熟的谷秆,倒挂在厅堂右后方山墙上部的一个小筐边上,希望家里的神灵保佑庄稼,然后拉下一百粒,有的炒成谷花,有的不炒,放进酒瓶里浸泡。喝“新谷酒”选在吉日,家家户户准备丰盛的饭菜,全家老少无一例外地喝几口“新谷酒”。这顿饭大家都要吃饱喝足。
哈尼族葬礼
在哈尼族的生活礼仪中,葬礼是最隆重的。哈尼族认为“人生在世终其一生,死于阴间得永生”。所以死亡只是通往另一个世界的门槛,人的灵魂永远不会死亡,所以需要一个隆重的葬礼。在哈尼族的葬礼中,一般会有吃最后一餐、呼吸、鸣枪、换床、停尸、穿救生衣、钉棺等一系列仪式。其中,哀歌是最重要的部分,贯穿于丧葬活动的始终。挽歌歌词的掌握,无形中成为了衡量哈尼族女性是否聪明能干的尺度之一。一个少女和一个少妇在出殡的时候,聚在一起丢家,就地模仿学习。因此,整个场面,真假哭声相互混杂,非常热闹。然而,一首哀歌足以让每一个听者落泪。出殡前两天,要请有名的魔皮(祭司)向死者背诵《引路经》和家谱,眼睛半睁半闭,手里拿着一根竹筒。读完一段,竹筒会在地上“咚、咚、咚”几下。在回家的路上,也要知道祖先的名字,所以墨皮要不断地背诵族谱,让逝者顺利地被祖先认出来。哈尼族的葬礼中还有最引人注目的隆重仪式“摩措”,一般为正常死亡的老年男女举行。在葬礼的前夜,年轻的男女们在葬礼后的一年里点燃篝火,敲锣打鼓。年轻人调情,唱歌跳舞,通宵达旦。通常哈尼山寨禁止在异性或亲戚面前开有关性内容的玩笑。但在“摩”的夜晚,却完全被生与死、悲与喜的场景所取代,这恰恰体现了哈尼族人的生命哲学:死即生,没有生就没有死,没有死就没有生。个体身体的死亡和消失不应该是族群衰落的隐喻,而应该是这个族群永生和繁荣的契机。
跳舞迎接新娘和“打新郎”
自称阿木人的墨江哈尼族,在整个婚礼仪式中,自始至终都离不开舞蹈。婚礼前夕,男女双方都要在屋外搭一个松竹棚,作为迎新、待客的活动场所。婚礼当天,婚宴队伍的一部分人留在回程的路上迎接他们,其余的人跟着新郎去女方家。当他们来到女家村口时,村里锣鼓喧天,欢送会跳着传统的舞蹈来到村口,给亲戚们一一敬酒敬茶,然后大家跳舞进村,直到到了棚子。稍事休息后,一对夫妇站在一张八仙桌前,他们的亲戚用手指夹着一片竹叶围着八仙桌跳舞,以求避祸,祈求好运。新郎新娘在迎亲队伍和送别队伍的簇拥下,在去往男方家的半路上,与另一部分等候已久的家人相遇。大家当场围成一圈,随着锣鼓声的节奏尽情起舞,互相表示祝贺。当他们一起来到男家时,棚子里外早已摆满了丰盛的酒席。客人一入座,一个能歌善舞的女人从最后一个座位上走到桌前,后面跟着一个男人,男人拿着一个簸箕,上面放着三个碗和一个酒葫芦,从每张桌子上拿了一些食物和酒。宴会快结束时,一个厨师从厨房里出来,拿着八个大碗的竹筛,手舞足蹈地走向每一个宴席,客人们象征性地端上菜肴。最后,在他的一声“该跳舞了”的指挥下,所有的嘉宾都陆续离开,围着圈子载歌载舞。大家热烈祝愿这对夫妇结婚,并鼓励他们勤俭持家,尊老爱幼。平等自称喀多的哈尼族,有一种迎亲时新娘“打新郎”的喜剧。当婚礼队伍到达女方家时,主人和客人相互寒暄了几句,并开怀畅饮。双方父母也在那里吃吃喝喝,说着闲话,仿佛忘记了那天是新娘的大喜之日。过了很久,头戴红绫、胸戴银饰的新娘羞涩而缓慢地出现在婚礼队伍的前面。走到新郎面前时,她突然生气了,举起双手,对着新郎的脸打。这时,大家欢呼起来。我看到新娘哭着打,新郎躲闪着没有还手。当新娘打够了,突然泪流满面时,新郎说:“现在该走了。”。当他们形影不离时,母女俩又哭又唱。此时,新娘的哥哥姐姐们强行将他们分开,抱起新娘跑了出去,婚礼队伍紧随其后。据说“打新郎”的初衷是为了考验新郎对爱情的忠诚。
吃新谷长龙宴
红河沿岸的哈尼族,在农历七月的第一个龙日,有“吃新谷”的习俗。吃新谷的那一天,家家户户都要按照老规矩,在东方鱼肚白的时候,从自家的水田里拉一小捆连根带穗的米回来。拔米时要选择株数单一的米洞,遇到陌生人或熟人也不打招呼,否则会觉得不吉利。下午把早上捡回来的稻穗搓掉,放在有壳的锅里烤,直到稻子开花。每个人都应该在吃之前给狗一些米花。自古以来就有这样的说法,一场洪水过后哈尼族恢复的种子是狗带来的,要感谢它。吃完稻花香,也要把当年种的瓜、豆、菜都拿出来尝尝新的。同时一定要吃一碗嫩竹笋,象征来年的收成和新竹一样高。也想把阉割过的大肥鸡宰了,希望来年的生活充实幸福。哈尼族最大的节日是“十月年”,持续六天。根据他们的古代历法,农历十月的第一个龙日是新年的开始(相当于汉族的第一天)。大年初一,每个寨子都要杀猪。不管猪的大小,肉都是按户平均分配的,即使心、肝、肺、肠、胃的数量有限,也要分配给每个人。下午,每个家庭都给他们的祖先提供他们那份猪肉和水。节日期间会举行家庭聚会,附近其他民族的朋友也会被邀请参加。他们一整天都充满了欢呼,特别是唱古老的民歌,讲述节日的起源和民族的历史,歌唱丰收的喜悦。在新年的后半段,每个寨子都会在寨子的中央摆一个长长的酒席,全村人一起饮酒作乐,庆祝象征着他们团结、和谐、吉祥、幸福的传统节日。这种宴席像一条长龙,所以叫“长龙宴”。因为地处街中间,所以人们也叫它“街酒”。如果是小村子,街边的酒一个下午就能喝完。如果是大村,就按户分成三组,分三个下午举行,每组轮流当主持人。到了约定的日子,主人家一大早就把八仙桌抬到干净的街道中心,一张一张地摆放,几百张桌子连成100多米的长龙。下午,寒暄过后,主人家争先恐后地把各自的拿手菜和酒摆上餐桌。酒菜越好,越体面,所以很多人甚至献上平时都舍不得吃的美食。乍一看,鱼雀、河泥鳅、鲤鱼、竹笋、木耳、蘑菇、大肥鸡...每桌20碗,桌上香气四溢,展现了哈尼族人民辛勤劳动和传统烹饪技艺的成果,展现了哈尼族最悠久、最盛大的宴会的风采。在锣鼓喧天的嘈杂氛围中,人们根据不同的年龄、兴趣爱好自愿入座。这时,锣鼓停止了,锣鼓队抬着锣鼓接受人们的敬酒和菜肴。然后,一对姑娘代表大家逐一向老奶奶们敬酒。女人先吃,然后男人举杯动筷。街头几个小时的宴席,热烈和谐,喜气洋洋,欢声笑语不绝于耳。夜幕降临,一堆堆篝火被点燃,青年男女在锣鼓、三弦、竹笛的伴奏下翩翩起舞。夜深了,人们渐渐离去,那些情侣去棕榈林和金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