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一个小游戏——困难而无效的大脑指令

1

我以为和隔壁的小朋友玩游戏很轻松,没想到真的被难倒了一段时间。

游戏的要求是找到不同颜色的方块。

比如这个,颜色不一样的是绿色格子。

但是后来就没那么容易了。

比如这三张图,你能分辨出哪一张颜色不一样吗?

花了半天时间,我发现了两件事:不容易识别的颜色都是同一个颜色,区别基本在于明度或者深浅。

确认了这一点后,我马上验证,很容易过关,然后识别速度就快了。

2

为什么锁定不同深度后结果变化这么大?

颜色不同是一个粗放的目标,也可以说是一个模糊的目标。一开始很容易判断,比如给红给黄。当越来越多接近的颜色开始出现时,大脑开始混乱,“寻找不同颜色”的命令开始失效。看到这个和看到那个差不多,于是就产生了“难”的感觉。

这个时候,如果大脑不能持续获得新的指令,情绪通常会接管,比如贴标签——游戏好难,自我怀疑——我玩不了这个游戏,外部怀疑——这到底有什么意义?太无聊了。。。情绪接管的目的是结束大脑不知所措的“危机状态”。当更强烈的情绪出现,不再玩这个游戏的行为被抛到一边,大脑的危机就暂时解除了。

当我们开始专注于寻找较暗或较亮尺寸的颜色时,这个发现有什么意义?

意义在于,大脑接受了一个新的指令——一个可操作的、有效的指令。在这个新指令下,一个问题解决了,另一个问题也解决了。。。一切继续顺利进行。

当你完成一件事的时候,难度越低,通常你只需要模糊的目标设定就可以完成。当难度变高时,模糊的目标会阻碍事情,所以你需要更准确的目标。

这种模糊和精确,就是对事物理解的深度。

由难到易的转化过程,在于未被认知的信息所创造的空间。

比如颜色在这里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这个概念下的细化概念是色相、明度、纯度。一开始很简单,因为在色相维度上基本是有区分的,后面就难了。事实上,它在亮度维度上是有区别的。我们日常的颜色识别体验更多的是在色相上,所以遇到明度的区分,自然会有一些障碍。

当一件事情感觉很难的时候,在开始结束“大脑危机”的心情之前,尝试加深对它的理解,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