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17岁男孩跳桥,悲剧的背后是青春期遇上更年期吗?

去年有一则新闻铺天盖地都是上海17岁男孩跳桥的信息,结果让人既惋惜又很沉痛,母子之情本应让世人感觉是非常亲密的感情,母亲似水温柔,不像父亲一般沉默粗暴的相处方式,悲剧不应该发生在母亲和儿子之间,那么这件事给我们带来一个沉重而又老生常谈的问题,母亲如何与青春期的儿子相处才能渡过叛逆的危险期?

新闻上说男孩是因为在学校与同学发生矛盾,母亲边开车边教训车上的儿子,儿子一气之下跳桥自杀。那么里面有几点问题:男孩为什么与同学发生矛盾?起因是什么?我们很多母亲自身作为家长,无论孩子对错,先教训一顿再说,这样不分青红皂白的训斥,让孩子内心感觉既委屈又愤懑,尤其对于处在17岁青春期的男孩子来说,冲动之下极易做出不可挽回的错误。

我们可以先厘清问题,男孩为什么会和同学发生矛盾,如果一听就是对方挑起的原因,那么作为母亲,应该支持自己的儿子,和老师、对方同学乃至其家长进行交涉,对其不当言论或者行为进行管控,这不仅排遣了儿子内心的不平,也是培养孩子清晰的是非观。

可能我们很多母亲作为家长,先不管对错,在老师和对方家长面前,先把自己的孩子批评一顿再说,以退为进,看似有理,其实这样做不仅会加剧孩子内心对母亲的意见,也会让孩子的内心产生模糊是非观,究竟该怎么做自己才是正确的,自己才能让老师和母亲站在自己这一边。

如果确实是自己儿子挑起的原因,那么在学校当着公众的面,用词也不应太过激烈,也要点到为止,批评仍是要批评,这是一个对自己孩子做错事情起码有的姿态。在回去的路上,母亲作为女人,可以柔和地和儿子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尤其是给儿子指明这样做的后果会体现在何处,下次遇到类似的问题该如何避免,引导孩子往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上靠近。不能因为他犯错在先,就永无止境地对其进行批评,这样做不仅不会让孩子对自己的犯错进行认同和反思,反而会更加让青春期的儿子叛逆。

很多人肯定还会说儿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太差,太缺少挫折教育了,这的确也是实实在在存在的问题。我们对孩子物质上进行极大满足,对心理层面我们却忽视了,一个健全的人,不仅是要身体健康,灵魂也要是健康的,一颗健康的灵魂首先要具备抗打击和能够自我修复的能力。现在在学校,以后到社会,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肯定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挫折,所以的确有必要提升我们孩子的抗挫折感。

挫折感的来源是由于自己想要得到的东西未能满足,这可能对于我们孩子,想要什么,母亲都极力满足,至少物质上竭尽全力,长此以往,孩子的内心是自私的,认为自己想要得到的就必须要得到,也应该得到,这是纵容和溺爱下温室花朵容易凋谢的原因。

说到这里,想到曾经看过的一个故事,说的是外国的母亲,自己的儿子想要玩具或者其他什么,母亲都进行物质量化,比如儿子想要一个遥控赛车,母亲说可以,这没问题,但你得亲手去挣,在家洗碗、洗衣服、拖地板等等都是可以赚钱的工作,当你干够足够的活,母亲就把钱给儿子,让他自由支配。在我们传统家庭,可能很多人认为这太残忍了,他还是个孩子啊!别忘了,孩子也有长大的一天,小树苗小时候不定形,长大了就迟了。

通过上述的教育,让孩子内心逐渐养成一个思维:我想要的东西都得通过自己的脑子和双手去得到,虽然我现在很想要,虽然没办法我现在还得不到,我很难过,但通过我的努力我肯定能化解这个难题。

所以有抗打击心理的孩子想问题也容易想得开,也容易变成一个乐观的人,这样的人与他人发生正面冲突的概率会很低,即使发生了,他们也会自我释压,自我排遣,有抗压心里的孩子在面对老师和家长批评的时候他们内心也会很抗拒,生闷气,但他们绝不会做出冲动的事,死亡不会出现在他们的字典里,因为他们真的“怕死”,生活的美好让他们眷恋,化解问题带来的成就感让他们着迷,所以他们不会舍得用生命做闷气的筹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