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小班幼儿表演游戏
案例1:
小班表演游戏《拔萝卜》进入第四课时,大部分孩子都能掌握角色的顺序和对话,完整地表演故事。看,一群小朋友正在表演区有条不紊的表演。突然,欢欢大声喊道:“小姑娘,小姑娘在哪里?轮到你了!”游戏中断,小演员们四处寻找“小女孩”。戴着少女头饰的惠惠从艺术区匆匆赶来,手里拿着半捏的泥瓦匠,欢欢抓住她的手说:“你去哪儿了?”轮到你了,快点!”惠惠不好意思地笑了笑,看了一眼“拔萝卜”的队伍,一把抓住“奶奶”的衣服:“哎呀,拔不动了……”
案例研究:
显然,惠惠对“拔萝卜”这个游戏的兴趣并不高。她置身事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对惠惠来说,这个游戏缺乏挑战性和新鲜感。
2.惠惠因周围的其他因素而分心,这是由他们的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决定的。
3.孩子们表演游戏的经验不够丰富,无法自己创设游戏情境,这让游戏看起来更像是一种死板的“表演”,而不是一种自由独立的“游戏”。
指导策略:
我把孩子们叫到一起讨论:当老人和老妇人拔出胡萝卜时,小女孩、小花猫和小老鼠可能在做什么?这时,孩子们议论起来:“小姑娘在给娃娃喂奶呢!”“小姑娘在家都能画画!”“小猫在睡觉!”“小老鼠在吃东西吗?”.....“大家的想法都很有道理!”我及时肯定了,这个讨论让每个角色瞬间都有事情做了。同时,我们都一致认为,虽然“各忙各的”,但听到“喂,快来,快来帮我们拔萝卜”的叫声,就应该立即回应。
在后来的表演游戏中,我们看到了这样的场景:不需要交流的时候,孩子们在自己的剧情中玩耍,需要对话的时候,孩子们立刻响应,加入到小组游戏中。因为等待而无所事事、来回穿梭的现象已经消失。
反思总结:
对于表演游戏,老师不应该扮演“裁判”的角色来评价孩子的表现,也不应该扮演答案提供者的角色来告诉孩子该怎么做。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提高孩子的“问题”意识,引发思考和讨论,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要知道老师的“言传身教”固然重要,但孩子的体验往往是通过自己的讨论、相互观察和评价来实现的。所以,不要忽视“讨论”在表演游戏中的作用,让孩子在平等民主的氛围中“玩”!
案例二:
《兔子找太阳》也是一款小班表演游戏。孩子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增加角色。从故事中仅有的两个角色之间的一问一答的单一场景,扩展成了小猫大狮子等角色的趣味游戏。但由于对话简单,孩子们很快发现游戏时间太短了!时间都浪费在交换衣服和角色上了!
案例研究:
1.虽然人物的加入让“兔女郎”有机会和更多的人物对话,但故事太简单,是演出时间短的主要原因。
2.受限于现有的经验,孩子们虽然觉得“表演这么快就结束了”、“角色又要换了”、“没意思”,但还是不知道如何开始,改变游戏的现状。
指导策略:
在孩子们叹气的时候,我灵机一动,顺手拿起一个玩偶屋游戏用的红色小盆,放在了表演区。聪明的田甜突然明白了我的意思,说:“妈妈,这是太阳吗?”别的小朋友马上有了新的想法,恒恒说:“要不我们去看看还有什么是红色的!”"是的,我们也可以用红纸做太阳!"郝智说。于是,孩子们忙活起来,恒恒去施工区选红色的雪花来拼球,武志把纸盘涂成红色,田甜找来一个红色的大棉布包...看到孩子们从环境中找到了很多游戏道具,我也很欣慰:“一个太阳,两个红灯笼,三个红色气球,然后——”我故意拖着看孩子们的反应。果然,语言提示,“四个红纸盘子,五个大红球……”他们找到了数字的叠加,更加努力的制作道具。
看孩子们的表演,《兔子找太阳》显然已经超越了表演故事的游戏情节。他们正在数和表演故事,他们玩得很开心...
反思总结:
老师提供素材来支持孩子的活动,而不是仅仅把素材作为“道具”。所以,什么时候提供什么样的材料,要根据孩子活动的实际需要来进行。在孩子眼里,老师事先准备的精美道具并不比自己制作的道具更吸引人,而制作道具的过程本身就是一项能给孩子带来快乐和丰富学习机会的活动。教师不能为了追求“绩效结果”或节省时间而省略这一与教育价值的联系。
此外,教师在引导孩子进行游戏时要避免两种极端:一种是过度的“引导”,把所有的游戏都纳入教师的要求和计划,由教师代替;二是过度“放任”,老师以尊重孩子的选择和自愿为借口,放任游戏。我认为,在孩子的表演游戏中,老师应该根据孩子的需求给予适当的引导。就像刚才案例2所说的,哪怕是一个动作,一个眼神,都可能起到启发和诱导的作用,促进游戏的发生和发展!
总之,儿童表演游戏要尊重孩子的意愿,发挥孩子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孩子自己选择,自己参与设计,自己表演。但是,尊重孩子的意愿并不否定老师的作用。教师要学会观察,善于观察儿童的表演游戏,及时的指导和引导会更好的发挥表演游戏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