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发币,不碰ICO,蚂蚁链靠什么引发最大的产业链潮?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区块链变成了一系列庞大数字的集合。数万亿美元的资产,数十亿的节点,数亿的用户,这个诞生了十几年的新技术,已经成为全球IT行业和媒体眼中的庞然大物。
一个从来没有参加过DeFi,学过道,在咖啡馆里聊过web3的人,似乎是互联网人职业生涯中的一种罪过。就像20世纪的英国士兵一样,他从未踏上大陆。或者说19世纪的西班牙水手没有抓住上帝赋予这个职业的慷慨,就像他们从未踏足美洲一样。
在即将到来的六月,区块链世界发生了三件有趣的事情。或许多年后回首,区块链科技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就隐含着:
美联储提高了利率,导致了一些加密货币的崩溃。尤其是在5月中旬被视为稳定货币的Luna几乎被清仓后,比特币的价格在6月加速下跌,整体跌幅超过75%。
6月23日,全球最强大的区块链Solana在社交媒体上宣布,将推出web3智能手机“Saga”、定制的web3移动操作系统和Dapp应用商店;
web3世界的这两件大事,被认为是“熊市”来临之际,软件与硬件、应用泡沫与底层设计的权力切换。受到重创的Web3应该“洗心革面”,从更务实的消费应用入手,获得更多真实的、有价值的客户。这种由虚入实,不断向实体索取价值的行为,或许会成为区块链在潜在的“熊市”中生存的出路之一。
在上述区块链世界的背景下,第三个事件相当深刻:
6月24日,国内最大的区块链科技平台蚂蚁链宣布,其“物理设备”的缠绕规模已突破500万台。
这是工业区块链的“实物资产”第一次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如此大规模的缠绕,也是“实物资产”规模的空前突破。在此之前,从来没有人能够如此大规模地运行链中的物理设备。
没错,500万。
你多久没有在web3世界的技术新闻中听到500万这个数字了?回顾web3的发展历史,上一次比特币用户突破500万是在2017年;如今,这个数字已经超过了2亿。在韩国这样的国家,加密货币用户占年轻人总人口的比例也超过20%。甚至一些大的DAO组织和Dapp应用已经接近甚至超过了这个数字。
然而,区块链技术在工业方面的发展不同于在消费者方面的发展。因为加密货币的加持,后者“欣欣向荣”,而前者需要了解行业痛点,需要一个场景一个场景的推广,更难进入大规模商业化。
这个工业区块链的第一个500万元可以说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数字。这意味着实物资产卷绕通过了规模验证——区块链的新大门已经打开。
孤独的工业区块链
首先,行业对细分场景的要求很高,这意味着服务商很难用同一套标准化的技术手段满足各行各业的所有需求。DeFI和DAO(注:去中心化自治组织)都可以使用一个通用的技术模型来应对足够大的需求场景。
然而,对于工业区块链来说,有时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定制一个特殊的行业场景。以蚂蚁金服和奇瑞的合作为例。由于设备内存和带宽的需求,蚂蚁链需要将代码的内存资源从300KB压缩到1.5KB,以满足“车链”的要求。
这种“把大象塞进冰箱”级别的“变态”代码优化需求,对于区块链币这样的开发者来说是不可想象的。这也可以从侧面说明,在工业区块链,跨链条、跨设备的交互会有多难。
其次,行业对链条的安全性、稳定性、经济性要求极高。这在以前几乎是“不可能的三位一体”。
以比特币为例。为了维持比特币世界的持续稳定可靠,全球各大矿山每年为这个拥有21万货币的加密系统消耗超过149 TWh的电力。如果比特币是一个国家,其耗电量相当于越南,世界排名第25位,相当于1.5个三峡大坝。如果按照中国一年80美分的社会电价均摊,一年需要6543.8+020亿人民币。
对于比特币来说,只要有人买单,游戏就能继续。但对于工业区块链来说,不可能找到任何市场主体来支付如此疯狂的运维成本,即使有,也不符合工业减碳的社会责任。刚性成本收益是工业区块链的一条红线。
此外,业界对加密的要求也非常谨慎。这是一种非常沉重的信任,因为区块链的背后意味着一种分散的计数方法。一旦系统被恶意黑客攻破,将会带来复杂的损失。公司建立的经济模型可能存在漏洞。
这意味着,与区块链货币分散在不同终端设备上的钱包不同,该平台只需专注于算法。工业区块链公司不仅需要在算法方面加强他们的加密能力,还需要收集信息和建模,终端计算设备,信息传输和其他成套设备来做加密服务。每一个环节都是一个大的定制项目。
涉及复杂的硬件场景本身就是一件麻烦事。以汽车为例。车内有复杂的电子元件,同时还要考虑到行驶过程中车辆零部件的温度控制情况。
总之,无论是落地的实际难度,还是前期技术投入的成本,区块链产业与区块链币都不是一个层次的;但对于平台的营收来说,只有后者的零头。众所周知,在产业的数字化升级中使用区块链技术是一件正确的事情,但也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区块链的“孤独勇士”
“工业区块链”困难的一个直接后果是,许多顶尖人才流向了web3。据统计,2021年,约有34000名开发者加入了DeFi,其中不乏谷歌、苹果、脸书等头部互联网公司的全职员工。
与web3的蓬勃发展相比,工业区块链的动态显然有点冷清。一方面,许多大型科技公司鄙视这些无利可图的“脏活”,另一方面,初创团队难以支撑巨额的沉没成本和昂贵的市场教育费用。在全球工业区块链领域,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像样的独角兽。
然而,尽管工业区块链困难重重,但工业方面的问题并不会因为开发商的逃离而消失。
在很多工业场景中,区块链仍然被视为行业内突破数据壁垒的最佳解决方案。
以商品物流体系为例,中国几乎拥有世界上最细分的制造业基地和最复杂的商品流通市场。这种“复杂”一方面当然是零售业态多样性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流通信息的不透明。一个产品从原材料、生产厂家、经销商、物流商、销售终端的数据都是断开的,在每个节点形成一个细分的信息孤岛。大消费品牌每年都要花费数千万的咨询费,来获取以沉重的人力成本获得的粗粒度的中国零售数据。
毕竟,任何一个集中式数据中心都没有办法解决如此复杂的数据流通问题,但工业区块链可以做到。
或者以中国大能源产业网为例,电网本身就是一个超大型分布式计算系统,特别是近年来中国重点发展分布式光伏发电产业以来,这种分布式趋势将进一步增强;另一方面,在用户端,新能源汽车、电站、充电桩、电池形成的新兴消费网络,自然是分布式的形式。
参与者和数据类型复杂,所以最好的方法是使用分布式计算网络来满足分布式计算的需求。
从商业常识来看,大问题和大机遇往往是划等号的。或者来自于中国IT人的一个简单想法。毕竟问题摆在那里,总得有人去做。尽管有这份坚持,但与web3的风起云涌相比,显得有些落寞,这或许是无法逃避的必然。大概就像某商业大亨广为流传的一句名言:
孤独有时候是无价的。
所以中国还是有很多工业区块链公司在坚持,洗去了估值神话的光环,他们在同一个明天。
被披露的“蚂蚁链”超过500万物理设备缠绕的里程碑,其实是聚焦新能源行业的“缠绕”,涵盖新能源汽车、太阳能光伏、新能源电池等多个行业。在顶级产业链中打造顶级产业区块链,可能是未来中国区块链产业的重要趋势。
显然,“蚁族链”是想接过时代赋予他们的棒子。哥伦布发现美洲时,去美洲最多的人试图殖民和淘金。但是哥伦布自己坚持不懈地探索中美洲,并在他的第三次航行中发现了南美洲。
哥伦布可能不是他那个时代最富有的人,但他是一个将被世人铭记的名字。
为什么是“蚂蚁链”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蚂蚁集团多年来一直是全球区块链行业最大的专利输出者。一方面,蚂蚁确实在区块链有坚定的投资;另一方面,这也和蚂蚁链有很大关系。
如果你仔细了解“蚂蚁链”,你可能会惊叹于这家公司全方位、无死角的投入,在“工业区块链”的低谷期,几乎在行业内独栽了一大片森林。这大概就像刘玉说的“把一个人活成一个团队”
蚂蚁链之所以能率先完成500万物理设备的上线,与这种全方位的技术布局能力密不可分。
例如,物理设备的上行链路将涉及许多IOT技术的通信协作。
早在2021年6月,蚂蚁链就推出了第一批无线通信模块AntChain MaaS,基于设备独有的特性,实现终端设备自动连接区块链,并通过可信根进行全程加密。7月,蚂蚁链发布BTN(区块链传输网),成为一条吞吐量高、带宽成本低的区块链“高速公路”。
这种可信数据上行技术和大带宽条件下的吞吐量基本上为大型物理设备的早期通信做好了准备。
然而,这只是蚂蚁链众多技术储备中的一个。
这些成果和创新技术都是在2021,那个“工业区块链”被大众忽略的年代取得的。这些对底层技术的投入,一方面帮助蚂蚁链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了第一个500万的“物理设备”;另一方面也说明500万只是个开始,就像2017的比特币一样。
所以,当人们还在讨论Solana等新公链相比比特币、以太坊的带宽、扩展性优势时,蚂蚁链已经实现了双十亿级的上行能力——支持6543.8+0亿的账户规模,支持6543.8+0亿的日交易量,实现每秒6543.8+0万的跨链信息处理能力(PPS)。
而当黑客正在攻击普通用户的比特币钱包,而web3至今没有硬件解决方案时,他们也无能为力。蚂蚁链从系统架构、终端到芯片,重新设计了一整套工业互联网的加密体系。
在这个过程中,世界上最大的区块链专利出口国从未支持过一个ICO或发行过一枚硬币。他们站着做工业区块链。
事实上,区块链本身就是一个基于信任的效率问题。正如蚂蚁金服掌门人蒋多次对媒体表示,“区块链是一种深层次的信任连接技术,它的使命是更好地链接和全新的价值在各行各业的流动。”
这是区块链的第一个500万,但这是一个与过去完全不同的500万。是中国一群孤独的It人打开未来行业的一扇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