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喜欢竞争,不想分享怎么办?
幼儿园教育的基本活动之一是游戏,但玩具竞争的问题也随之产生。在幼儿园的日常活动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孩子不善于合作或者不会合作,从而导致对玩具的脸红。此外,孩子不能正确对待,赌气独自玩耍,不再和其他孩子玩耍交流,给孩子自身发展和人际交往带来了负面后果。如何引导孩子解决争夺玩具的问题,学会真正的分享行为?如何让他们形成良好的思维意识和行为意识,从而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这些都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需要我们的进步去研究和探讨。一、孩子争抢玩具的现象及原因(1)孩子争抢玩具的频率高。游戏占据了孩子活动的很大一部分,所以孩子有很多接触玩具的机会。所以,争夺玩具的时间可以发生在一天中的任何时候,比如饭前、出园前。通过观察,我发现这种竞争不仅发生在各个时间段,而且发生的非常频繁。这说明这种现象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当然,这种比赛持续时间不是很长,一般在3分钟以内。(2)竞争过程中的孩子大多有“叛逆者”的形象。有些孩子不愿意先向同龄人要自己得到的玩具,再据为己有。忽略其他想要分享玩具的孩子的想法和行为,采取无视的策略。但在老师干预后,这样的孩子会被动地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比如拿出更多的玩具,但对剩余玩具的占有欲会更强,保护意识也会增强。二、争抢玩具现象的主管和客观原因(1)客观因素客观因素主要有教师、环境、家庭和社会因素。在幼儿园的活动中,有些教师只是简单地教给孩子知识和技能,缺乏对孩子全面发展的培养,这尤其体现在对孩子交际能力和道德意识的培养上。其次,幼儿园本身条件有限,缺乏足够的玩具。第三,很多家长对孩子的学习不够重视,无法与他人分享。最后,社会有时不能为孩子们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来发展他们的道德意识。(2)主观因素在我的观察中,我们发现有些比赛项目是因为孩子缺乏分享意识造成的。比如,很多孩子拿到玩具后自己留着,不跟其他同伴分享。虽然他们在老师的干预下被迫交出玩具,但这只是屈从于老师权威的外部干预,而不是自己的意愿,更不是发自内心的。所以,在这类游戏的过程中,无论是否分享,这些孩子都不会体会到游戏带来的真正快乐,反而会产生不满,甚至仇恨。合作意识的强弱也是影响儿童争抢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除了竞争的现象,有些孩子学会了合作。比如在组装玩具的过程中,他们明白要想做得更好,就需要和别人合作完成任务。可见,主观原因导致的对玩具的争夺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三、孩子争夺玩具的解决策略通过观察,我发现大部分的解决方法都是增加玩具的数量。如果还有竞争,应该通过讲课来进一步教育孩子。比如第一节和第二节课后,老师安排孩子玩拼接游戏,全班围着桌子等老师分发玩具。每张桌子周围坐着4 ~ 6个孩子,每张桌子上分发着一大箱玩具零件。时间:. 11.20上午地点:通渭县幼儿园三班活动内容:我们有玩具玩!孩子A:“老师,XX抢了我的玩具!”老师:“XXX,你为什么抢他的玩具?”这是不对的。"孩子B:"他们把所有的玩具都拿走了。我们没有玩具可以玩!”“我看着玩具箱的时候,发现里面的玩具真的被抢了。然后我看到其他组的小朋友正兴致勃勃的忙着搭建自己喜欢的建筑模型。如果这时候强迫他们拿出一些玩具,会影响游戏活动的开展,让大部分孩子感到压抑,对继续游戏不感兴趣。于是,我让孩子B去一个比较小的群,安排他玩游戏。毕竟是幼儿园的孩子。只要他们有玩具玩,就不会太在意是什么玩具。这场争夺战就这样成功解决了。通过对一些老教师的采访,我了解到玩玩具是幼儿园最常见、最不寻常的游戏活动,也会导致比赛项目的频率增加。在幼儿园,老师不仅要对孩子进行思想教育,还要注意他们的安全。在教学工作量较大的情况下,教师难免会倾向于采用高效便捷的方法,比如增加玩具。但是经过长时间的跟进,我认为抢人事件并不会因为玩具的增加而减少。相反,由于新玩具的加入,孩子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和占有欲,使得争抢事件发生的频率比以前明显增加。所以,增强孩子的分享合作意识,进而减少竞争现象,这种方法从长远来看更有利于孩子的发展,但对于幼儿园老师来说,无形中会增加工作的难度和工作量。所以这种方法不能被大多数老师认可和偏爱。但是,这种方法真的像其他老师说的那样难以实施和操作吗?事实是负面的。孩子们争夺玩具是很常见的。但是,作为教师,我们不应该简单地处理它或忽视它,因为它是常见的。要有“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危机感。这个小现象会影响孩子和老师的心情,但会影响孩子以后良好道德意识的形成。因此,我们应该关注孩子在幼儿园的行为,从小事中发现大问题,寻求有效的方法,用“大智慧”培育祖国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