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大班案例的分析与思考

#育儿教育#简介幼儿园教育以幼儿园教师为核心,致力于宣传党和国家关于幼儿教育的政策,反映幼儿教育研究和改革的成果,交流幼儿园、托儿所和家庭教育经验,介绍国内外幼儿教育信息,提供幼儿教育活动资料和教学参考资料。以下是我没什么好分享给大家的三个精选的大班分析与反思案例。欢迎大家向他们学习。

大一班案例分析

案例描述:

最近孩子迷上了五子棋,一有时间就一起下棋。这一天,康康和子川一起下棋,几个回合下来,子川总是赢。康康急了,于是第三回合,他移动了一个走得很好的棋子,坚持说已经连上了五个棋子,赢了。子川不干,两人吵了起来。子川道:“你不要脸。这棋明明是刚才放在这里的,你动不了!”康康辩解道,“我刚才说错了。我想把它放在这里。”子川道:“放好了就不能乱动了。你不能后悔!”康康说:“你刚才不是说不许动嘛!”子川生气地来找我诉苦。

事实上,我一直在观察他们。我看到子川过来帮忙,就问他:“你刚才不是说好的棋子不能动吗?”他摇摇头,赶紧说:“于哲上次说,下好棋不能再动。”我又问:“那是于哲在你下棋之前说的,对吗?”子川点了点头,我问康康:“子川下棋下得好,你同意他走动吗?”康康想了一下,摇了摇头。“我们该怎么办?”我问过他们。他们两个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子川道:“那我们说好了,谁也不能动。怎么样?”康康点头同意,“好吧。”他们很高兴再次下棋。他们边走边说:“那次不算。让我们重新开始……”

案例研究:

吵架是孩子交往中不可避免的现象,是孩子交往的一种方式。纲要中指出:“儿童通过交往逐渐认识自己和接受他人,初步了解社会生活所必需的基本行为规范。”孩子就是在争吵中学会保护自己,学会收敛,学会与人交往的必要经验。当孩子在争吵中无法说服对方时,往往会找老师做自己的“靠山”,希望通过老师“权威”的话语帮助自己转败为胜,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但如果教师经常充当孩子的靠山,就会剥夺孩子参与交流的权利,阻碍孩子交流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影响孩子学习和交流的进程。同时,孩子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会用“斗争-失败-找靠山”的方式解决,不利于孩子的社会性发展。

教育策略:

首先,帮助孩子建立规则意识

大班孩子的年龄特征是竞技游戏增多了。在游戏的前期,孩子往往会忽略游戏规则的建立,在游戏的过程中,话题之间出现矛盾,引发争吵。作为老师,在看到孩子争吵的时候,做一个旁观者,不要去关注争吵的“胜”与“败”的结果,而是要关注解决争吵的过程,帮助孩子分析争吵中的对与错、对与错,同时帮助孩子制定一些游戏规则,要求孩子按照游戏规则进行游戏。这样既能让游戏顺利进行,又能避免“战争”的发生,让孩子体验“和平”

第二,树立自信,友好交往

当孩子来抱怨时,老师要鼓励他,要有信心,相信自己,依靠自己的努力达到目的。当然,这种努力不是靠吵架解决问题,也不是靠武力占领和取胜。而是让孩子找到更好的沟通方式,让他们通过实践去发现,不吵架也能解决很多问题。教师可以教孩子“人际交往能力”,让孩子学会对同伴的谦让和宽容,教会孩子处理纠纷的方式方法,让孩子通过协商解决纠纷,让孩子在与同伴的交往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自己的交往能力。

经过多次的“战争”交流,孩子会逐渐学习和掌握一些方法,这是孩子沟通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纲要指出:“教育活动的中心任务是充分鼓励幼儿参与活动,与同伴交往,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所以作为老师,要多给孩子创造交流的条件,让孩子去实践,去锻炼。不要在意孩子的“输”与“赢”,而要注重培养孩子的沟通能力,让孩子成为一个“赢”与“输”的人。

大班II案例分析

观察记录:

今天集体活动的内容是“月亮船”。我一拿出蒲公英的照片,温温和坐在他旁边的陈辰就告诉我该怎么做。当我问他们时,温温自信地站起来说:“我知道蒲公英,它是白色的,上面有毛毛。”于是我提醒他要先举手才能说话,他点了点头。当我提到中国一座非常高的山的名字时,温温站起来说:“老师,我们家乡也有山,非常高。”就这样,其他小朋友也七嘴八舌地聊起了自己的家乡...最后,他们又回到了活动的主题:当我们家叫中国的时候,又站起来说:“黄老师,徐老师教我们中国功夫,我给你看看。”一边做着动作一边说,于是大家又跟着跳了起来...

分析:

其实孩子好动健谈并不是一件坏事,恰恰说明这个孩子有很强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喜欢新鲜事物。这样的孩子往往很有创新精神。只要老师的引导方法正确,孩子的能力是可以被深度挖掘的。但是,在我们的集体活动中,也需要有一定的套路。所以,我们需要思考,如何让孩子既能保持好动、有爱的天性,又能遵守活动的常规。

建议:

首先,根据他的性格和喜好,我们制定了个性化的教育计划。在学习活动中,他经常被要求故意回答一些问题,以满足他说话的欲望。当看到他注意力不集中的时候,用表扬和鼓励来激励他,这样他的注意力才能集中,行为才能得到控制。

然后,有意识地引导他为孩子服务——给孩子送书和笔,用完了再帮他们拿回去。他认真快乐地为孩子们服务,我们及时表扬和鼓励他的表现。并经常提醒他在活动中遵守纪律,不要随便打断。如果你能做到,老师和孩子会更喜欢你。

大III类案例分析

案例描述:

区域赛期间,茜茜时不时来抱怨:“老师,他们施工区的东西乱七八糟的,我不听他们的。”“老师,他们把书拿到座位上去读了。”“老师,老师,他抢了我的玩具。”20分钟内多次看到她跑进跑出,时不时听到她洪亮的声音。结果我什么都没玩。晚饭前,我跟孩子念儿歌,她又喊:“老师,老师,程程不唱了。”这一次,我没有附和她的话来提醒不要背儿歌的过程,而是平静地对洪辰说:“洪辰,你提醒别人很好,但是你会影响大家背儿歌的。”

吃完饭,我把茜茜叫到我面前:“茜茜,你是个爱帮老师的好孩子,老师也知道你想让孩子改掉缺点,但是你跟老师说这些事情的时候要注意时间,不然会影响孩子上课的。”你可以下课后悄悄告诉我,可以吗?”瑶瑶还是点了点头。

分析和思考:

其实,对于大班年龄的孩子来说,抱怨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对我们成年人来说,这似乎有点像干涉,但对孩子来说却不是这样。他们希望得到老师和同龄人的认可。为了引起人们的注意和被认可,他们往往通过抱怨来寻求老师的喜爱和认可,想提高自己在老师心目中的地位。所以老师要公平对待每个孩子,引导孩子正确表达。

另一个原因是,这个阶段是孩子道德认识进一步发展的阶段,对是非、善恶的行为准则和社会道德规范有了认识。特别是大班的孩子能够掌握一定的行为规范,并且善于观察和关心周围的孩子,容易向老师投诉,希望老师能够纠正同龄人的错误行为。茜茜向老师抱怨还有一个隐藏的目的,就是向老师表明她记住了老师的话。所以,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接受孩子的这种行为。在“抱怨”完全有理的时候,我们要主持正义,对一直“抱怨”的孩子的教育进行批判,以树立明确的是非观,但也要引导孩子讨论解决办法。大多数情况下,孩子的抱怨都是小矛盾。在这种情况下,一味的自己出面解决,不利于孩子独立处理问题能力的培养。所以要教给孩子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给孩子解决问题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