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龄前儿童健康情绪和情感的教育措施有哪些?

情绪和情感是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愿望和意见的体验。它具有调节人类行为、促进人类认知活动发展的功能。快乐积极的情绪可以增强人的活动能力,悲伤消极的情绪会削弱人的活动能力。对于孩子来说,也是如此。良好的情绪和健康的情绪可以促进儿童在各种环境中积极开展活动,这对他们未来健康的身心发展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重视和加强孩子良好情绪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孩子的好心情,好的情绪行为呢?情绪本身是情境性的,孩子情绪的培养受外部情境支配。因此,要努力创造一个能引发孩子产生快乐友好情绪的环境,从而培养孩子积极健康的情绪和情感。我们小组通过查找资料和讨论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营造良好的环境,软硬环境都适合1,营造整洁有序、合理协调的活动环境。

对于幼儿来说,环境会说话。当他们看到五颜六色的玩具、夸张的墙饰、漂亮的角落,孩子们就会知道,他们可以在这里快乐地玩耍;孩子看到一排排整齐的小书架和小椅子,就知道要安静地读书?在干净有序的环境中,孩子会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幼儿园内外环境的布置要关注幼儿的兴趣,为幼儿创造一个整洁和谐的环境。2.营造良好的精神环境。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教师的态度和管理

方法应该有助于形成一个安全和温暖的心理环境。因此,幼儿园环境的营造不仅要注重物质环境的安全,更要注重心理环境的营造。温馨、和谐、充满爱的生活环境,有助于孩子形成轻松愉快的心态和活泼开朗的性格。

首先,教师必须在情绪感染中对积极向上的孩子保持良好的心态。一方面,孩子有模仿性,大人的情绪对孩子有感染作用。如果老师抑郁不开心,孩子的情绪也不会开心。另一方面,幼儿教师每天都要为吃、喝、睡、玩、唱、跳、画、说的一切操心。此外,上级部门的检查评估、园内的互评、家长的高期望以及面临的继续教育、教育科研、等级晋升等问题,都给教师带来了很大的精神压力,容易表现出急躁、情绪多变、偏激、经常训斥等,这些都会给幼儿。如果孩子经常处于这样的情况,很难产生积极的情绪。所以,教师自身的情绪调节很重要。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良好的心情,以积极健康的心态、热情的话语、鼓励的期望面对复杂的一天教学活动,对孩子良好心情的养成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其次,老师要耐心细致地观察,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孩子有安全、关心、尊重和自我实现的心理需求。只有这些需求得到满足,孩子才能形成良好的心理感受,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所以要善于设身处地为孩子着想,用关心、理解、尊重、支持、平等交流、分享的态度对待孩子。

沟通使孩子产生一种被关心和接纳的心理感受,从而沐浴在温暖和谐的氛围中。比如上次实习的时候,我们班的李浩安把厕所的水龙头弄坏了,水洒了一地。当别的孩子来投诉,隔壁班老师来找他麻烦的时候,他立刻哭了,哭得很伤心。我们班班主任没有严厉批评他,只是给他拿了一条干毛巾。他用干毛巾擦去眼泪,吸干水分。渐渐地,他冷静下来,主动向老师和孩子道歉。李浩安的情绪能很快安定下来,是因为他对自己调皮行为的紧张和愧疚感得到了老师们的理解和包容。这说明,只有同情和理解孩子的感受,才能有效地帮助孩子,让孩子尽快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继续以快乐的情绪参与活动。

因此,教师要善于适应孩子的气质,多一些童心,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了解孩子的内心需求,理解他们的“快乐”,从而促进孩子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第二,教师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积极情绪。

1.教师要有意识地通过各种活动帮助孩子正确表达和描述自己的情绪。因为只有正确引导孩子用积极和谐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才能正确理解自己的情绪,才能逐渐学会与人相处。

2.我们认为,幼儿园老师要经常引导孩子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动,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教师不应该只让孩子在满足温饱的情况下感到快乐,而应该逐步引导孩子在学习、劳动或游戏中学会体验成功的喜悦,尤其是长年累月。

大一点的孩子更应该注意这一点。所以幼儿园老师要让孩子经常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简单活动,让孩子的生活丰富起来,同时在完成各种任务的过程中获得满足感和愉悦感。第三,培养孩子的情绪自我调节能力

对于孩子的负面情绪,我们不是要求孩子去压抑和控制,帮助孩子学会选择对自己和他人无害的方式去疏导和发泄。老师可以提供机会让孩子用各种方式说出自己的感受,引导孩子表达自己的情绪。因为孩子没有完善的理解和表达能力,转移注意力,开展体育运动和游戏来缓解孩子的负面情绪是积极的。我们宿舍的成员在实习期间大多分为大班和学前班,所以我们在上次的观察活动中主要观察了大班学前班的孩子。在这些观察中,有一个例子:二班的程比其他孩子更成熟,因为他应该参加学前班。他所学的基本都能掌握,说话也总是很积极。但是他有个坏习惯,就是爱发脾气,而且脾气很大。有一次他因为一件很小的事情发脾气,推椅子,跺脚。当时我们实习老师给了他点事做,和其他孩子不一样。他忘记了自己的不快,高高兴兴地去完成老师的“任务”了。

总之,幼儿期是个体心理特征发展的初始时期。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按照规律去塑造和引导孩子。树立民主开放的教育态度,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尊重孩子的人格,鼓励孩子积极进步,从而促进孩子的心理发展走上健康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