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总是看不清自己

说到“自己”,人们总是在说,只有自己最了解自己。我认同这个道理,但我想问,你认识哪个“自己”?

每个人都是有很多“自我”的个体。

为此,我从两个维度来分析这个概念。

我记得之前我们看的《猫和老鼠》里,汤姆的脑海里出现了和一只飞猫和一只妖猫对话的场景。飞猫和魔猫,加上汤姆自己的猫,有三个汤姆。

现实中,我们脑海中有很多想法,比如“天使”“恶魔”,但它们总是若隐若现,变幻莫测。然后在某一个瞬间,一个念头毫无征兆的跳了出来,取代了现在的自己,变成了新的自己。我们总是在改变自己的性格和个性,在不同的场景下不自觉地切换自己的主导思维。谁才是真正的“自己”?为什么你要为我做选择?那个自我会带我去哪里?

当我们遇到需要我们做决定的事情时,脑海中往往会蹦出很多想法和选择,而每个想法对应的选择就是一个“自己”。而当我们的一个想法成型,成为选择,影响我们的行为,那个“自我”就是现在的自己。

看过Qipa第三季的人都知道,姜思达是在这一季爆发的。和前两季相比,第三季的他完全不一样了。无论是肢体语言、说话方式、气场、金句频出、角度选择、主题契合度,最早只扮演娇滴滴、娘娘腔的姜思达给人的印象完全不同。高说他化茧为蝶,但我认为他通过自我提升重塑了一个新的自己。他已经不是原来的江思达了,现在的他和原来的他是两个独立的个体。

再看一遍,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体会。我过去喜欢食物,但现在不喜欢了。相反,我可能会吃我以前不喜欢的食物。以前喜欢打游戏,现在不喜欢了。甚至做以前不喜欢的事情,比如看晦涩难懂的书。恋爱的时候,TA曾经那么爱我,我还和他保持联系,现在TA已经不在乎我了。我们听到的最常见的解释是变化,但还有另一种解释:很正常,这根本不是同一个人。

也就是说,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节点有无数个不同的自己。我认为,这些无数的“自我”是独立的个体,而不是无数创造了现在的自我的个体。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有这样一个概念:如果时间是一个可见的长度,人类在时间里就像一只爬行的虫子。

如果把思维和时间两个维度重叠,是一种什么样的视角?

先不说语录中的这些烧脑问题,如果把一艘船想象成一个人,那就是在思维和时间两个维度上不断切换变化的典型案例。修理或废弃船体的废弃部分通过时间维度不断地被替换。除了时间,船上的人也在不断决定怎么修,抛弃什么。船上的每个人都是我们脑子里的每一个想法。船上的人会不断被更换,甚至连做最后决定的船长也会被更换。

可以推断,无数的“自己”因为思考和时间,在不断地改变着自己。

如果把船的使用权给了没有经验和能力的人,会越来越差;相反,填得越多越好。

人也一样,自我置换的结果有好有坏。我们也许不能改变自我更替的频率,但我们可以改变更替的方向。

最好的控制方法就是不要停止学习,多读一些非小说类的书,通过不断的思考来锻炼自己的思维,提升自己的大脑。因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方法,我们还是要靠自己去摸索。

看到这里,就能看出这套思维是有优势的。也就是说,它让我们正视曾经错误的自己,回避曾经有罪的自己。

我暂且称之为“多自我理论”。多自我理论可以让你在过去的某个时刻与自己无关,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把自己从整个事件中抽离出来,以第三方的视角观察自己。”如果你把以前的自己当成一个“他”,你就可以公正地评价“他”的历史,甚至用良心和道德去攻击和谴责以前的自己。并且提醒自己现在不能像“他”一样生活。这个时候你会发现,否认自己的劣迹,正视自己的错误,其实并没有那么难。

当我们和朋友吵架后无脸道歉的时候,就用多自我理论来思考一下:以前“我”的行为确实很可笑,现在“我”会替“他”道歉。一句道歉,双方关系已经缓和,我也不会尴尬。

脑洞就快到了。最后,发个信息。

此时此刻在思考的人,才是最好的你。

感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