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和吉他哪个历史悠久?
吉他的祖先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以前的古埃及各种古弹拨乐器,如奈法尔、古巴比伦、古波斯等。考古学家发现的最古老的类似现代吉他的乐器是赫梯吉他,公元前1400年前生活在小亚细亚和叙利亚北部的古赫梯城门遗址。8字形屈折的琴身决定了吉他独特的声音共鸣和乐器特性,成为吉他和其他弹拨乐器最显著的特点。
13世纪的西班牙,由波斯语逐渐演变而来的西班牙吉他一词形成,“摩尔吉他”和“拉丁吉他”出现在当时的各种乐器中。其中,摩尔吉他琴身呈椭圆形,背鼓,使用金属弦,演奏风格较为粗犷;拉丁吉他琴身是类似现代吉他的8字形平底结构,采用窄弦,风格优雅。
文艺复兴是吉他的全盛时期。16世纪,四对多弦吉他及其近亲指弹比维拉在演奏和作曲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吉他和中提琴不仅深受人民喜爱,而且经常成为宫廷乐器。当时有米兰、纳勒·维斯、穆达拉,还有桑斯、科比塔、维赛等五组17世纪的巴洛克吉他大师。他们的许多作品仍然是现代古典吉他曲目中不朽的财富。当时吉他、小提琴等乐器使用的记谱法不是现在的五线谱,而是用横线代表每一根弦,用数字或字母代表音位和指法的图形记谱法,类似于现在民间吉他使用的五线谱。
当时著名的鲁琴大道兰和维斯的作品被后人改编,在当今古典吉他曲目中占有重要地位。巴洛克音乐大师巴赫创作的不朽作品,如大提琴、小提琴组曲、奏鸣曲的吉他编曲等,在古典吉他音乐中具有不朽的价值。18世纪后期,鲁特琴和比维拉琴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五对复调吉他和随之而来的六对复调吉他逐渐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1800年前后,全新的六弦琴以其清晰的和声和方便的调音,迅速受到了几乎全欧洲的青睐,古典吉他的黄金时代终于到来。
19世纪初,当时活跃在巴黎、维也纳和伦敦的最著名的吉他手有索尔、阿瓜多、朱利安尼、卡罗里和卡尔卡西。其中,索尔和朱利安尼不仅是伟大的吉他手,也是优秀的音乐家。他们以杰出的才华为六弦古典吉他创作了第一批包括协奏曲在内的大型曲目,为六弦吉他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特别是索尔在创作中继承了海顿和莫扎特的古典音乐传统。除了创作歌剧和芭蕾音乐,他还为吉他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作品,包括系统的练习曲和教程,被乐评人称为“吉他音乐的贝多芬”。
19世纪后期著名的吉他音乐家有考斯特、梅尔茨、卡诺、里甘迪等。他们为吉他创作的许多优秀作品成为了19世纪吉他音乐的经典。吉他能在20世纪蓬勃发展并取得前所未有的辉煌,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现代吉他之父”泰雷加,他在吉他制作、乐器演奏、演奏技法和曲目方面的深入研究和创新。泰雷加和他的老师阿卡斯一直在与吉他制作人托瑞斯合作,最终制作出了一把现代古典吉他,加大了琴身,增加了音量,显著提高了乐器性能。
中国最早的乐器“琵琶”出现在秦朝左右。
历史上所谓的琵琶,不仅指梨形共鸣箱的音乐琵琶,还指各种弹拨乐器,其名称“琵琶”、“琵琶”都是根据演奏这些乐器的右手技法而得名。也就是说,琵琶和琶音是两种演奏技法的名称。右手向前弹奏琵琶,右手向后弹奏琶音。所以当时的“琵琶”形似而大小不同,如、阮,都可以说是琵琶乐器。琵琶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主要弹拨乐器。经过演奏家的改进,形制趋于统一,成为六相二十四品的四弦琵琶。琵琶音域宽广,演奏技巧为民族器乐之首,表现力是民乐中最丰富的乐器。演奏时左手每根手指按相应等级的弦,右手戴赛璐珞(或玳瑁)等材质的假指甲弹拨弦进行发音。
秦朝左右,一种长柄的圆形乐器开始流通。因为玩法主要有两种:向前弹出叫“批”,捡起来叫“巴”,所以人们称之为“批巴”。后来为了和当时的琴、琴等乐器统一写法,改名为琵琶。
南北朝时,梨形音箱、曲颈、四弦乐器从西域传来,有人将其与中国的琵琶相结合,制成新式琵琶。演奏方法上,横握式改为竖握式,弹拨式改为右手五指。经过多位艺术家的改进,成为四相十三级和六相二十四级两种琵琶。
琵琶,又名“琵琶”,汉代刘茜《名乐器释》史中最早记载:“琵琶发于胡仲,随即击鼓。手一推就说好,手一拉就说好,跟鼓的时候一样,因为觉得有名。”这意味着批处理手柄是一种在马上演奏的乐器。向前弹的时候叫批,向后挑的时候叫柄。根据其性能特点,命名为“批柄”。在古代,敲、击、弹、打都叫鼓。当时游牧民族擅长在马背上弹琵琶,所以“立马击鼓”。南朝王僧虔技术录:“魏文德皇后弹琵琶,风姿绰约。明帝尝了尝身后的衣服,乞求音乐。杨府在侧,问皇帝:‘太后,陛下的先母,你的礼恶吗?’皇帝羞愧地收回了手,然后走了出去。'倒好,皇上对傅说:'我知道你的恭敬,可是因为我担心不公,我现在不能从你这里说话,我怎么能见伊人呢?这句话之后的旋律很精致。”可见,到了魏晋时期,“琵琶”这个名字才正式进入宫廷。
琵琶在历史上由直颈琵琶和弯颈琵琶演变而来。据史料记载,直颈琵琶在中国出现得更早。秦汉时期的“秦汉子”是一种直颈琵琶,带有直柄圆形共鸣箱(共鸣箱两侧有盖),由秦末的弦琵琶发展而来。“阮”或“阮”是一种直柄木制圆形共鸣箱,四弦十二柱,用手垂直弹奏琵琶。阮仙山在晋代就演奏这种乐器,所以与其名相称,也就是今天的阮。
南北朝时期,通过丝绸之路与西域进行文化交流,音乐琵琶从波斯经新疆传入中国。曲琵琶为梨形,四弦四相(无柱),以拨片横奏。盛行于北朝,6世纪上半叶传到南方。
琵琶
长江流域一带。
公元5、6世纪,随着中国与西域各国商业和文化交流的加强,从中亚传入了一种音乐琵琶,当时称之为“虎皮帕”。其形状为曲颈、梨形音箱,四柱四弦,很像阿拉伯国家常见的Uttar (OUd或Ud)或古波斯的Barbat。水平握住琵琶,用拨片弹奏。现代琵琶就是由这种音乐演变而来的。
从北齐到唐朝,是琵琶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原籍曹国(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东北)的曹氏琵琶家族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如北齐至隋朝的曹妙达,因琵琶弹得好,在北齐被加冕为王,进入隋朝后,被任命为宫廷乐师,在乐泰教授琵琶技艺。
在隋唐九、十首乐曲中,曲香琵琶已成为主要乐器,在盛唐歌舞艺术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敦煌壁画和云冈石刻中,仍能看出它在当时乐队中的地位。
发展
到了唐代(公元7-9世纪),琵琶的发展达到了一个高峰。当时琵琶从宫廷乐队到民间演唱都是不可或缺的,并且成为当时非常流行的乐器,在乐队中处于主导地位。这一盛况在中国的古诗词中有所记载。例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其著名的诗歌《琵琶行》中生动地描述了琵琶的演奏及其音响效果:“大弦如雨鸣,小弦如密语。嗡嗡作响,低声细语——然后混合在一起,就像把大大小小的珍珠倒进一盘玉里”。
晚唐时期,琵琶从演奏技法到制作结构都有了很大的发展。演奏技法上最突出的改革是横握演奏改为竖握演奏,手指演奏直接代替拨片演奏。琵琶在结构上最明显的变化是由四个音位增加到十六个(即四相十二品)。同时它的琴颈变宽,下共鸣箱由宽变窄,方便左手按压下音位。由于上述两项改革,琵琶演奏技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据统计,琵琶的指法有五六十种。总结一下,右手指法分为两个系统:一个是轮指法系统,一个是弹响系统。左手指法也分为两个系统:一是指压系统,二是推拉系统。
唐代是琵琶发展的高峰,涌现出大量的琵琶演奏家和音乐。例如,唐朝长安的曹豹、曹善财和曹刚都是著名的琵琶演奏家,他们受到世人的高度赞扬。诗人称赞他们高超的技艺。曹刚的表演右手浑厚有力,同样出名的裴星女左手压弦细腻,善于捻弦。西域疏勒著名的“五弦”演奏家裴神甫是唐太宗最器重的宫廷乐师之一,开创了琵琶的指弹法;康昆仑被誉为琵琶第一手,段善本是著名的佛教音乐家。与康昆仑琵琶比试后,进入宫廷,成为皇家乐师。
唐社友《通典》云:“坐艺妓者为乐言,以琵琶为主,故称琵琶曲。”在唐代的文献记载和诗歌中,有许多描写琵琶音乐的精彩篇章,说明当时的琵琶演奏技艺有了很大的进步,表现力非常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