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宫女的生活怎么样?这才是真实的画面,和牲畜无异,太残酷了
明代宫廷宫女很多。
宫女被皇帝御幸以后,便获得妃的名号,进入了皇帝妃嫔的行列。但明代宫廷除了皇后的称谓,只有妃这一级,没有嫔。
妃有贵妃、淑妃、宁妃、贤妃、恭妃、宸妃、康妃、庄妃、裕妃、贵妃在妃这一级别中地位最高。
和清代分为八级妃嫔(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答应、常在)不一样。
宫廷是以皇帝和这些妃嫔为中心的,皇帝和妃嫔们是宫廷的主人,在宫廷享受着人间最优裕的生活,而宫廷的一切粗细事务,则由宫女和宦官负责。
宫女的首领称为女官,女官和妃嫔不同于一般宫女,她们都是获得了名号的女子,在宫廷是官,有相应的棒禄。
而宫女则不同,一无所有,在宫中忙禄奔波,劳累终生。宫女留在宫廷的,除了劳累之外,便就是偶尔的欢笑和无尽的血和泪。
明代的每一代皇帝,都要采选一批或数批少女入宫,这些入宫的少女称为宫女。
明代宫女的人数极多,多达数千人。明代宫廷中有一套采选和管理宫女的制度,几百年下来一批又一批的宫女入宫廷。
她们生活在紫禁城皇宫殿的偏室小屋,每天起居于兹、劳作于兹,最后默默无闻地从这里消逝。
成千上万的宫女虽然住在***同的屋檐之下,但她们的命运却是千差万别,各有不同。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大兴宫室,大量的美妃宫女进入宫廷。明太祖规定,宫廷设立六局,统领宫女,管理宫廷一应事务。
六局即尚宫局、尚仪局、尚服局、尚食局、尚寝局、尚功局。六局的首领称为宫正、总掌全局事务和管理宫女。
每局下分为四司。
《凤洲笔记》中记载:宫廷中女官的制度,明太祖初年草创制度,设立六局一司,其中女官设立75人,女使设立18人。六局分别为尚官、尚仪、尚服、尚食、尚寝、尚功六局。一司为功正司,两者都是正六品单位。
明洪武二十八年,重定宫官六尚品职。六宫正职往上提上一品,为正五品,副职则改为正六品。宫廷局司的职责划分得更细致,所负责的事务也越来越明确,宫中所需的女官、宫女自然而然相应的增多了不少。
比如尚仪局,正职尚仪设有二人,官衔为正五品,掌管礼乐起居,下管辖司籍、司乐、司宾、司赞四司。司籍正职设有二人,官衔为正六品,下设有典籍二人,正七品;掌籍二人,正八品。司籍掌管经籍、教授、笔札、几案等事务,典籍和掌籍则是协助其工作。司中还有女史十人,执掌文书等事务。
为了以示皇家优待,当时宫廷中明文规定:六尚局官,或五载、六载,归其父母,从宜婚嫁,年高者许归,愿留者听。
明成祖永乐年间迁都北京,紫禁城便成了明朝京城。
永乐时期曾多次诏求民间女子充实宫廷。入宫的女子有许多也服役到50岁,方才回返乡里。
曾经有皇帝下过诏书,里面称“其妇人年至五十愿还乡里,女子给事十年愿还家适人者,从之。”这规定的就是当时宫中女官、宫女服役的情形。
天顺八年,一代“草原大帝”明英宗朱祁镇去世,太子朱见深即位,也就是后来很是著名的明宪宗朱见深。大臣李贤进奏:“天时未和,由阴气太盛,自宣德至天顺间,选取宫人太多。完衣局没官妇女,愁怨尤甚。宣皆放还。”
刚登基的明宪宗接纳了这一建议,下令放还这些宫女。从宣德六年到天顺八年,其间达38年之久,宫廷中一次也没有放还过宫女,可见所谓“给事十年愿还家适人者从之”,不过是一套只在纸面上的空洞制度,关在深宫不见天日的成年女子,有几个不愿意返回乡里,过上正常的女人的生活?这次放还的宫女,如果进宫时是10岁左右,那么也都将近50岁了,合乎“妇人年至五十愿还乡里者,从之”,可惜一生就毁在宫廷中了。
明世宗嘉靖年间,宫廷的宫女尤多。嘉靖四年五月,嘉靖帝放还过一次宫女。但同时又大量采选女子入宫。
到嘉靖八年,宫廷宫女又多了起来,以至引起了大臣的忧虑。
这年二月,御史穆桐借助灾异,上疏陈述八事,就专文谈到宫女,在清宫禁一事中,他认为“后中女谒太多,阴气闭郁,亦足以致灾异。宜如贞观故事,大出官女”。
但年轻气盛的嘉靖帝不相信这些,他借口事关君德便将奏疏留中自裁,拒绝了放还宫女,此事就不了了之。
嘉靖帝自称不好美人,但他的后、妃、嫔美人们仅见诸史册并投与封号的就达六十多个。嘉靖帝不仅贪恋美人,宠幸妃嫔,他对于宫女也是求之若渴。
嘉靖帝对于宫女除了心血来潮满足自己的欲望之外,还有许多别的用途。
比如他修道炼丹。道士说,少女的精血炼成丹药,可以长寿。他便下旨选进了数百名幼少女。嘉靖帝一生都在祈望永不衰老,道士说,饮天庭玉露,就可以精气充足,肠胃清洁,胸无积滞。
他就下令宫廷的妃嫔宫女每天凌晨在后花园为他采集天庭玉露——甘露。这便导致了宫廷失宠的王宁嫔和宫女杨金英、刑翠莲、杨玉香、陈菊花等在嘉靖二十一年十月二十一日决定合伙将嘉靖帝勒死,但没有成功。这便是著名的王寅宫变。
壬寅官变并没有吓倒嘉靖帝,宫中也没有因为这场宫变而清洗宫女。恰恰相反,嘉靖帝需要大量宫女,总是嫌宫廷中供服役和使唤的宫女太少。
嘉靖二十六年二月,嘉靖帝下谕内阁:朕宫中应役数少,虽有宫女近干,中宫妃御所用不足,又多老疾,将来二子四女之国出府,王用三十余,公主二十余,此祖制,不预教数年,何以取用?
内阁接到圣谕,马上接旨进行采办。礼部尚书很快从京畿内选进11至14岁的少女300人充实宫廷。
此后,仅从史籍上看,经常有一批批入宫的少女。比如嘉靖三十一年十二月,选进民间少女300名;三十四年九月,选进10岁以下民女160名;三十四年十一月,选取湖广、承天府民女20名;四十三年正月,选进宫女300名。这些记载在里面多达上千次。
明代采选少女入宫,有一套标准,按部就班,非常严格。以天启时期熹宗大婚时采选宫女为例,史料记载说,天启元年,明熹宗将举行大婚,先期选天下13至16岁的淑女入宫。有司先聘送银币,入选的民间少女在父母陪同下集聚京师。天下各地入选的少女大约有5000人,正月集中京师,初选后进入皇宫。皇帝派出内监分批精选。每批少女100人,按年龄排列,内监从旁循视,所有稍长、稍矮、稍胖、稍瘦,都一律择出,算是海选。这一次淘汰的大约有1000人。
第二天,入选的少女再重新分批排列,内监从旁一一审视,听闻、观察她们的耳、目、口、鼻发、肤、领、肩、背等位置,有一处不合格的就淘汰。
然后,让入选的少女自诵籍贯、姓名、年岁、内监听其口齿稍雄、稍窳、稍浊、稍吃的,都一概淘汰。这是第二批淘汰,淘汰的少女约有2000人。
第三天,内监手执量器,量度、其手腕稍短、脚趾稍开,举止轻躁的,又淘汰1000人。
这样,5000名入选的女子,只有1000人左右送入宫廷,备宫人之选。
入宫以后,年老的宫娥将女子们分批引进密室,摸其身体,嗅其双腋,扪其肌理,这样又要淘汰600 700人,最后可能只剩下300人左右。
入选的女子在宫中熟悉众多宫廷礼节,前后约一个月,然后熟察她们的言论、行动,评判每个人的刚柔愚智贤否,最后选出优秀的女子50人,她们便是宫廷妃嫔的备选者。
宫女们一旦入宫,便关进了深宫大院,失去了自由。
宫门深幽似海,一切只好听任摆布。宫廷中虽然富丽堂皇,锦衣玉食应有尽有,但那是皇帝和妃嫔的享用,宫女们连想都不敢想。
宫廷宫女都是衣食菲薄,住所极为简陋,她们终生奔走服役,却一次也不能同父母相见。宫中制度森严,一旦触犯宫规便从重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