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敌400,自损2000人,关家垴之战,换来两大收获
“拿不下关家垴,就撤销你129师的番号,杀头不论大小”
1940年8月底,为了打破日军对我华北抗日根据地采取“以铁路为柱,公路为链,碉堡为锁”的“囚笼政策”,八路军在副总指挥彭德怀的领导下,先后投入100多个团的兵力,以日伪军控制的正太铁路全线为主,展开大规模交通破袭战,这就是著名的“百团大战”。
“百团大战”打响一个多月后,在八路军连续大规模破袭和攻击下,华北日军损失惨重,这让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多田骏恼羞成怒,为此专门调集数万兵力向华北各抗日根据地展开报复性“扫荡”。
日军在“扫荡”过程中实施残忍的“焦土政策”,让彭德怀等八路军领导人无比愤怒,他们准备寻找机会,消灭一两路进犯的敌人,打击其嚣张气焰。
10月下旬,日军三十六师团冈崎大队,在“扫荡”过程中,竟然以500多人的兵力就在我根据地横冲乱撞,无意之中,居然闯入了八路军总部设在山西黎城县境内的黄崖洞兵工厂附近。
一直就想寻找机会全歼一两路进犯敌人的彭德怀,感到机会难得,便下令八路军129师386旅的772团和16团赶往黄崖洞,务必消灭这股敌人。
10月28日,冈崎大队在386旅以绝对优势兵力的打击下,根本招架不住,准备取道武乡县再撤回沁县,在蟠龙镇关家垴附近驻扎下来。此时,刘伯承和邓小平率领的129师一部就驻扎在蟠龙镇修整。也就是说,冈崎大队周围此时已经聚集了八路军将近五六个团的兵力。在人数绝对占优的情况下,彭德怀于10月29日下午,专门赶到蟠龙镇石门村,亲自坐镇指挥这场歼灭战。
当晚,彭德怀正式下达作战命令:由刘伯承、邓小平指挥129师386旅、新编第10旅各一部;陈赓指挥385旅一部和决死第1纵队25、38团各一部;彭德怀亲自指挥总部炮兵团山炮连,于10月30日凌晨4时对冈崎大队发起攻击。
在八路军发起总攻之前,冈崎大队就已经发现了我军的合围企图,于是狡猾的日军迅速在关家垴和其南面的柳树垴两处高地上连夜修筑了坚固的防线。
战斗打响之后,由于敌人单兵火力猛而且占据有利地形,八路军集结的部队虽然人数众多,但无法全部展开,只能轮番仰攻。就这样在武器装备明显处于下风而且敌方阵地易守难攻的前提下,血战两天两夜之后,进攻部队付出惨重伤亡,虽然歼灭了大部分日军,但关家垴主阵地仍然没有攻下来。
在此期间,刘伯承与陈赓先后两次电话联系彭德怀,要求撤围,另寻战机,但都被彭德怀拒绝,彭德怀甚至放出:拿不下关家垴,就撤销129师番号。可惜直到11月1日,日军第一批增援部队逼近,关家垴主阵地还在日军手中,彭德怀只好下令撤围退兵,已被消灭大部分的冈崎大队的残部被援军接走,关家垴歼灭战以失败告终。
此次战斗,八路军以绝对优势兵力激战两昼夜,却仍然未能全歼敌军。据参与指挥战斗的陈赓大将回忆:关家垴之战,我军伤亡2000余人,日军冈崎大队伤亡约400人,其中大部分被击毙。
对于关家垴之战,由于战斗结果不尽人意,不管是在当时还是现在,依旧存在很大的争论。不管怎么样,那场战斗已经过去了很多年,反对也好,赞成也罢,都已经发生了,再去讨论这场战斗该不该打响,好像没有多大意义。虽然那场战斗八路军伤亡惨重,而且也没有完成最终全部歼敌的目标,但这并不能对关家垴之战进行全盘否定。事实上,关家垴之战,对人民军队后期发展而言,至少有两大收获。
第一,在人民军队人数发展迅猛的年代,关家垴之战锤炼了参战部队,锻造了一批敢于顽强拼杀,啃硬骨头的队伍。
1941年前后,八路军武装力量得到快速扩充,由最初的数万人急剧扩征到将近50万人,在这其中,很多都是参军不久毫无战斗经验的新兵。
例如参战的决死第一纵队的38团与25团,都是在1938年以后才加入的新军,战斗经验欠缺。在此次关家垴战斗中,就发生了因为经验不足,麻痹大意,导致本已经攻占的柳树垴被日军突然反击夺走的重大失误。
新兵需要锻炼,这也是当初彭德怀坚持要打关家垴的一个意图。
时任决死第一纵队政治委员的薄一波后来回忆说:“战斗中损失固然大,但这两个团也打出来了,成为决死队战斗力最强的两个主力团。”这就能够说明,经过关家垴战斗的锤炼,参战的新军战斗力得到有效提高。
第二,关家垴之战,让我军获得了宝贵的阵地攻坚战经验,尤其是在坑道战术方面。
之前被陈赓两个团就能追着打的冈崎大队,在关家垴却能扛住五六个团的围攻,有人认为主要是得益于关家垴易守难攻的地理优势,但更重要的是日军阵地战经验丰富,善于利用地形构筑坑道防御战线。
关家垴是群岭环抱中的一个高高的山岗,山顶是一块方圆几百平方米的平地。其北面是断崖陡壁,东西两侧坡度较陡,仅有南坡较平缓,可谓易守难攻之地。
冈崎大队占据关家垴后,并不仅仅只打算依靠有利地形进行固守。他们更是积极构筑工事,将关家垴原本老百姓居住的整排窑洞全部贯通,每个窑洞都筑有机枪阵地,既可独立作战,又可与其他窑洞互相掩护、互相支援,形成交叉火力网。在机枪阵地前面还挖了防弹壕,如果手榴弹没有扔到位,将滚入防弹壕里,难以造成威胁。窑洞外也挖了工事,构成了里外相连、窑窑相通的循环作战系统。这就是日军很擅长的坑道战术。在太平洋战场上,日军的坑道战给美军那是留下了特别深的印象。
关家垴战斗结束几天后,彭德怀、左权、刘伯承、陈赓等人就一起登上关家垴进行查看。日军构筑的坑道工事、暗堡掩体、火力配置让这些身经百战的八路军将领很受启发,特意让随行的参谋人员将敌人的阵地一一绘制成图,专供我军学习参考。
十多年后,抗美援朝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修筑的坑道,就与关家垴日军窑窑相通的坑道系统类似,这很大程度上应该受益于当年关家垴之战对我军带来的深刻教训。
总的说来,对于关家垴之战:八路军以劣势装备、训练不足的军队,敢于主动进攻优势装备、训练有素的日军野战部队,虽然损失惨重,但这在当时不仅彻底动摇了日军继续深入抗日根据地“扫荡”的决心,大大减轻了人民军队敌后“反扫荡”的压力,为人民军队进一步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而且为人民军队后期战斗力的提高以及阵地攻坚战术经验的积累发挥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