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有什么特点

蒙古鹿棋

蒙古鹿棋(蒙古族鹿棋),蒙古语称“宝根·吉日格”,是传统的启智类游戏。棋子模拟狗和鹿的争斗过程,是蒙古族传统娱乐项目之一。反映了蒙古族人民的聪明与智慧,在智慧类的民间体育中有着很好的学术价值,对于研究蒙古族的历史、民俗、社会有着较好的借鉴作用。2007年6月15日列内蒙古自治区第一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9月11日吉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增补项目。

历史渊源

蒙古鹿棋,蒙古语称“宝根·吉日格”,是蒙古族传统娱乐项目之一。据考证:鹿棋起源于七、八世纪以前,古代游牧人的娱乐活动,除了赛马、斗骆驼和舞蹈之外,还有鹿棋等娱乐活动。在古老的银山、阴山苏木土沟畔和乌兰察布草原上,都发现了古代的鹿棋岩画。

鹿棋介绍

鹿棋棋子分为鹿和狗(蒙古语称“脑海”、“宝格”)两种。棋盘上有山和原(蒙古语称“乌拉”、“塔拉”)。棋盘呈方形,纵横线各5条,交叉成25个点。中心纵线的两端各有一座山,一个呈平顶形,一个呈尖顶形,内画十字线,也构成几个交叉点。两人对弈时,一方执2子,为鹿方(先走子);另一方执24子,为狗方。对战中“鹿跳吃狗,狗围堵鹿”。狗方若能困住鹿方,狗方为胜;若困不住,鹿方为胜。民间也有将此棋艺的“鹿吃狗”称为“狼吃羊”,是传统的启智类游戏。

根据其规模,过去流传着2个鹿24个狗的鹿棋和4个鹿64个狗的鹿棋,目前蒙古族的民间广泛流传前者。

游戏规则

鹿棋由两个人对弈,一个人执“鹿”,另一个人执“狗”。下棋前先摆棋盘,把2个“鹿”摆在2个“山”口,把8个“狗”摆在棋盘内呈四方的8个点上。下棋规则是:“鹿”可以在整个棋盘上走动,而“狗”只能在大正方的区域走动,不能进“山”。鹿和狗每次只可走一步,可以走直线,也可以走斜线。

下棋的时候,执“鹿”的人先走。在同一条路线的3个位置上如果“鹿”从一边的位置跳过“狗”走到另一边的位置,就吃掉了被跳过的“狗”,将其从棋盘上取下来。执“狗”者的目标是把“鹿”圈住,执“鹿”者的目标则是把“狗”全部吃掉,不被“狗”圈住。执“狗”的人先把布棋时没摆在棋盘上的16个“狗”每次一子摆上棋盘,可任选位置。待把“狗”全部摆到棋盘之后,可以移动棋盘上的“狗”,设法围住“鹿”。在与“鹿”同一条线上两个“狗”挨着排列时,“鹿”不能吃“狗”。“鹿”的周围都形成这样的布局,即“鹿”被圈住,执“鹿”的人就被判定为输棋了;执“狗”者如果被跳吃的多,而无法围住“鹿”时,就为输棋。

文化价值

鹿棋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是蒙古族传统的竞技娱乐项目,是蒙古族人民尤其是青少年喜爱的棋类。

鹿棋棋盘纵横交错,变化无穷。一千多年来,在蒙古族民间一直盛行不衰。“鹿吃狗”到“狼吃羊”的演变,表现出了游牧民族与牲畜的密切关系,人能征服和驯化动物的能力。

在民间的普及与传承中体现其特殊的学术价值、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

鹿棋是蒙古族民间典型的棋艺之一,历史悠久、群众性强。反映了蒙古族人民的聪明与智慧,在智慧类的民间体育中有着很好的学术价值,对于研究蒙古族的历史、民俗、社会有着较好的借鉴作用。

鹿棋体现了蒙古族的生活习俗,是激发人们斗志、建设精神文明的大众性传统项目,对于增进民族团结、加强文化建设有着很好的实用价值。

濒危传承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民族的融合,蒙古族赖以生存的草原环境、生活习惯都发生了变化。过去,深受青少年喜爱的鹿棋,已经被现代的网络、电视以及其他文体活动所取代,到21世纪初,只有偏远地区的蒙古族群众,时常对弈鹿棋,其原生态的更多内容难以保持。一些棋艺较好的民间艺人年事已高,有的相继谢世,传承人较少。在流行的各类文体活动中,蒙古族传统的鹿棋并非其中的内容之一,其衰弱趋势日益严重。

如今,2007年6月15日列内蒙古自治区第一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9月11日吉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增补项目。

塞音吉雅为了让古老的民族文化发扬光大,在蒙古鹿棋传承和“非遗”申报的道路上,他用了人生最宝贵的34年光阴,他也是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鹿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唯一继承者,目前他正在鄂尔多斯市康巴什象棋广场地下商场里紧张筹备着蒙古鹿棋文化园项目,文化园项目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具备蒙古鹿棋制作、交流、推广等多项功能。

塞音吉雅制作的精美木质“鹿”与“狗”旗子

伊金霍洛旗民族幼儿园,塞音吉雅正在给孩子们上课

内蒙古博物院开实践课“围鹿棋”

来源:百度、正北方网、松骏网

蒙古族传统游戏——蒙古鹿棋

2017-06-14走遍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