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配角综合症」?为什么孩子越听话越容易陷进去?

我朋友的宝宝叫圆圆,长得很漂亮。每次见到陌生人,她总是乖乖的听妈妈的话,奶声奶气的叫叔叔阿姨。那两个月牙形的酒窝笑起来真好看。但是,随着和孩子接触的时间越来越长,大家发现宝宝有些问题。

因为圆圆有个弟弟,家里有什么好玩的玩具,她总是让他先玩。每次她和弟弟发生争执,她妈妈总是责骂她。在学校,袁媛也是老师眼中的“好孩子”。他从来不和别的孩子吵架,上课也不积极发言。他在舞台上表演的时候会很害怕。玩团队游戏时,他从不选择做主角,他总是听从诺诺的选择,躲在孩子们的身后。

显然,袁媛很可能患上了“配角综合症”。顾名思义,“配角综合征”是指在群体的社会角色分配中,消极被动,缺乏自信,不愿意冲上去,愿意在团队中做配角的一种心理状态。调查显示,近一半的受访者患有“配角综合症”,并将原因归结于从小接受的“好孩子”的教育观念。

一、“好孩子”为什么容易出现“配角综合症”?“好孩子”更省心

在当代社会生活中,大多数年轻夫妇都处于自己事业的上升期,他们的宝宝也来到了这个世界。面对巨大的工作生活压力,父母总是希望孩子能听话,让自己更省心。所谓“省心”,就是孩子能听话,没有那么多要求。

开放二胎需要“好孩子”

随着国家二胎政策的放开,很多家庭普遍欢迎二胎宝宝。鲍尔一出来,父母的注意力就会转移到鲍尔身上,大宝会很敏感地感觉到,尤其是两个孩子发生争执的时候,父母总会说:“你们是兄妹,让你们兄妹去吧。”这时大宝撅着嘴,刚开始还会吵几声,后来渐渐沉默了。

“好孩子”等于“好孩子”

逢年过节,亲戚朋友聚在一起,大人聚在一起聊家常,小孩聚在一起玩。长辈夸孩子的时候,经常会说:“你家孩子真乖,安安静静的呆着。你看,我家是熊海子,我也不能老实。”孩子们会想:“好孩子就是好孩子。”

二、习惯听从父母安排的“好孩子”长大后会变成什么样?顺利考上大学的东明,从小就是父母眼中的好孩子。他很听话,从不惹事,他的父母很担心。我来到大学校园,离开了父母。东明被感动的有些慌。他不知道如何面对大学校园,也不喜欢和同学交流。在第一次班会上,辅导员要求所有的学生做自我介绍。看到同学们陆续上台,很快就轮到他了。东明感到非常害怕,突然想夺门而出。东明站在讲台上的时候,异常紧张,嘴巴结巴,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那天的表现成了东明不可磨灭的阴影。

“好孩子”小雪快三十岁了,却一直没有男朋友,家里人很着急。每次参加相亲,她总是失败。看着相亲会上的所有人,小雪只想找个角落静静的待着。偶尔有男的过来搭讪,总是本能的拒绝。35岁的小雪终于忍不住了。在父母的安排下,她嫁给了邻村的小王。小雪分不清自己喜不喜欢他。她只知道该结婚了,只是听父母的话。

老王在公司干了30年,也快退休了。现在他还是一个基层员工,每天被比自己小20岁的年轻人颐指气使。老王年轻的时候,不是不想好好发展,而是每次有机会,老王总是畏缩不前,不够自信。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机会从手中溜走。每次错过机会,老王总是告诉自己,下次一定要抓住。下次一定要抓,下次就30年了。

关于东明、小雪、老王的事情告诉我们,从小做“好孩子”不一定是好事,“配角综合症”会影响一个孩子的一生。那么父母在生活中应该怎么做呢?马宝需要知道如何让孩子远离“配角综合症”。

第三,让孩子勇敢表达自己,做生活的主角,鼓励孩子突破自我。

作为父母,要在日常生活中积极鼓励孩子,敢于突破自己,在舞台上展示自己,不怕失败。父母不应该为孩子包办一切,而应该勇于帮助孩子走出舒适区,不应该让孩子长期处于自己认为安全的状态。

尊重孩子的意愿。

在生活中,面对孩子不同的想法和愿望,家长不应该不遗余力地压制孩子,而应该倾听孩子的声音,尊重孩子的意愿,经常与孩子沟通,让孩子生活在一个和谐的生活圈子里。他们自然理解父母的难处。

孩子们不应该被区别对待。

家里有了二胎,不管是大宝还是鲍尔,宝马宝都应该一视同仁,不应该因为年龄而区别对待,让孩子从小就没有安全感。平等对待可以培养两个孩子的合作意识,从小建立团队意识,可以有效帮助宝宝们在未来的发展中全面进步。

“好孩子”不代表配角综合征,很多配角综合征都是因为“好孩子”这个概念造成的。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鼓励孩子站在舞台的中央,给予孩子足够的尊重,让孩子敢于在生活中表现自己,培养孩子足够的自信心,让孩子阳光快乐地面对生活。

今日话题互动:如何看待“好孩子”概念引发的“配角综合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