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十八怪是什么?
第一个怪物:外面贴够了纸。
过去,东北人在冬天会因地制宜地采取御寒措施。东北的冬天气温一般在零下三四十度,经常刮西北风,还会下雪。为了保暖,保持室内温度,也为了不让风刮掉足够的纸,或者因为屋内外温差巨大,通常会把足够的纸粘贴在小木格窗外面。无论是普通百姓的破旧房屋,还是有钱大臣的深宅,都是如此。窗花纸是当地人做的,耐用,结实,光亮,保暖,一般能用一两年。现在偏远的东北农村已经看不到了。
第二个怪物:茅草屋和篱笆村
草盖土房、篱笆,是过去东北人对房屋、院落的统称。使用从山上或草地上砍下的草屋;先找抗腐的草,再后来,可以用稻草代替。用黄土和碎草、泥土做成坯体,晾干,砌墙盖房子,然后在坯体基的墙外涂抹混有碎草的泥土;从附近的山林中砍下上等木材,砍至一人左右的高度,将房子和空地围起来,形成一个庭院。草是防雨防腐的,房子和墙的保温性都很好。现在,这样的房子很少见了。土坯房早已被砖房取代,墙壁也是红砖砌成。
第三个怪物:烟囱卡在山墙外面。
沈阳故宫清宁宫的烟囱离房子有一段距离,这是满族民居的典型特征,而东北老汉族民居一般都是把烟囱贴在山墙外面。为了让烟火给室内带来更多的热量,烟囱通常建在靠近山墙的地方,有的直接露在室内,还配有“插板”(通常是铁皮)。冬天晚上睡觉前,要把炕再烧一遍,烟也快灭了。关上“插板”,这样炕就可以加热到天亮了。在大风天气,为了防止烟囱夹带的火花引燃草地,一般要等到风停了才烧火。烟囱通常用泥砖建造。现在烟囱都是用砖和各种烧瓦代替草做的。
第四怪:萨满舞祛病驱邪
萨满信仰是满族民间信仰中最重要的信仰形式。萨满沟通人神,具有非凡的神秘性。满族萨满分为两种,一种是氏族萨满,也叫家族萨满;一种是职业萨满,也叫野萨满。主要是野萨满为信众祛病驱邪。萨满在进行祭祀时,要对着和平之神或家庭之神起舞,俗称跳神。野萨满在祛病驱邪时也跳,有各种法衣和法器,戴腰铃,打鼓。舞蹈模拟各种动物奔跑、飞翔的姿势,以示各种神灵的附体。如今,就连“不给糖就捣蛋”这种变体也很少出现在中国东北城乡的更不用说萨满舞蹈中。
第五个妖怪:把我爷爷烤在火盆里的炕上。
火盆和炕、火墙一样,是东北冬季取暖的必备设备之一。除了日常用火,满足不了人们对“热”的要求。冬天太冷太长,早晚要烧木头或玉米“浆”之类的硬木,然后把炭火放在“火盆”里取暖。火盆一般就地取材,用泥土做成大口小底的圆形器皿。用粘土做的火盆不需要技巧,大人小孩都能做。陶土火盆保温效果好,动起来不烫手。材料一般都是黄土,到处都是。后来有了铁火盆和铜火盆,但用的不多。家里有老人。因为身体和感冒,冬天基本不参加户外活动。他们只是坐在滚烫的炕上,盘腿抽烟取暖,给孩子讲故事。除了取暖,火盆还用来烧烤一些食物,烧水,加热米饭等等。中年人和年轻人火力强,家里有火盆的要先给长辈和小孩。现在东北农村普遍使用地下炕(相当于建筑物的地热能)或电采暖等。铝合金门窗关闭更严密。虽然废弃时很温暖,但那是很多年前的事了,房间里的火盆会满是灰尘。但是,对于老人来说,火盆带来的温暖和快乐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
第六个怪物:打褶的皮鞋踢在你的脚上
褶裥皮鞋,也叫草裙鞋,是中国东北满族人首先发明并穿着的独特鞋子。钹多以牛皮或鹿皮制成。鞋面和鞋底都是整块皮革。鞋面打褶,鞋耳缝制。鞋帮可以盖住脚背。鞋内覆盖有葎草,穿在脚上柔软、温暖、结实。驼峰鞋因驼峰的絮状物而得名。这种鞋以前在东北很流行,尤其是开大车的车主更喜欢穿。现在完全看不到了。只有在一些民间藏家或者民俗村我才能看到真正的百褶皮鞋,也就是锤子鞋。东北还有个歇后语,就是钹头取门槛,高级的(褶)就是钹的意思。
第七怪:腿不如一条腿快。
类似“腿不如一条腿快”的,还有“马拉雪橇比汽车快”等等,都和东北的冰雪有关。冰雪一直是东北的一道独特景观。以前交通不方便。冬天,河流结冰,到处都是雪,所以人们用“马拉雪橇”这种特殊的方式来解决交通问题。“两条腿不如一条腿快”是大人们为了帮助孩子们度过漫长的冬季时光而想出的一种冰雪娱乐方式。当时冰上有两条腿的小雪橇和一条腿的划艇。在一些地方,划艇也被称为“独腿驴”。划艇的结构和原理与现在的溜冰鞋相似,只是材料是木头和厚铁,人的脚站在上面。划艇占地面积小,冰上阻力小,所以在铁钎的支持下,比爬犁更快、更敏捷、更灵巧。
第八怪:冰上单线钓鱼
冬季凿冰捕鱼在关东历史悠久,形式多样。有些人在冰下撒网捕鱼,有些人在冰下放置引诱鱼的装置,并定期打碎冰来捕鱼。“冰面上单线钓鱼”是指老关东人根据个人经验,把冰面剖开,像夏天在河边钓鱼一样,把鱼线、鱼钩、鱼饵放在冰面下,但此时鱼竿、鱼漂都没有用,只能根据每条线的蠕动来判断是否有鱼上钩。钓到的都是大鱼。
第九个怪物:大姑娘爬树比猴子还快。
生活在东北山区的人们,每年山货收获的季节,女人们成群结队进山打山货,摘松子,挑刺猬。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已经发展出一种爬山和爬树的技能。她们的勇气和技巧让男人汗颜。孩子从小就和大人一起上山,不分性别。所以女生在东北的一些地方爬树玩耍是很正常的。这种现象在国内其他山区应该也会出现。
第十怪:一大碗白酒轮流喝。
以前关东人亲戚朋友聚在一起请客或者婚丧嫁娶,尤其是农村。饭桌上,除了丰富的山珍海味,更重要的是大家轮流喝一大碗白酒,然后喝到烂醉如泥。东北人大碗喝酒的习惯与过去关东的气候和性格有关。尤其是冬天,外面天寒地冻,忙的一天。一个男人盘腿上炕,烫了一壶酒,老婆做几个菜吃肉。这是典型的幸福生活,就像他的妻子和孩子加热炕。因为大雪封闭了山体和道路,没有什么特别的,也很少有人走亲访友。一旦他们来了,主人当然会热情招待,聊不完就喝不够酒。以前东北人开车出城,也是带白酒的。天冷了,他们下车跟着车马跑一会儿,跺跺脚,最好喝一口白酒驱寒暖身。东北人爱喝酒,讲究“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目前东北地区仍普遍存在饮酒、白酒、纯东北粮酒的习惯。
第十一只怪兽:嘎啦哈少女爱。
抢嘎拉哈曾是中国东北汉族、满族、蒙古族等民族间流行的民间游戏,带有狩猎生活的遗风。加拉哈满语的发音是用猪、牛、羊的蹄骨和一个装满谷物或沙子的口袋玩的游戏。在口袋上投掷的过程中,用手转动并抓住加拉哈的数字,以掉落的口袋为输赢标准。骨头的四面都有不同的堆积标准,有很多种招数。几个人一起玩很好玩。在过去,嘎啦哈不仅是大龄女生喜欢的,也是大家喜欢的。也是北方冬季许多人参与室内活动的重要娱乐活动之一。
第十二个怪物:一个女人嘴里叼着一个大烟袋。
这样的说法没有“大姑娘拿着大烟袋”或者“小姑娘拿着大烟袋”那么吸引人,但是更接近现在的生活现实,只不过用烟袋抽烟的人越来越少了。现在农村女孩抽烟的很少,但是城市里抽烟的女性越来越多。只有农村的老年人可能还有抽包烟的习惯。过去,女孩很小就学会了抽烟。他们先是用火盆点燃烟袋,抽了几口,然后递给老人。过了一段时间,他们学会了。女人抽一个烟袋和过去艰苦的生活条件有关。汉族中也有与吸烟有关的习俗,如新娘给公婆“包烟礼”,公婆交“包烟钱”。烟袋曾经不仅是女人,也是关东人人必备的器皿。与烟袋有关的故事和传说,从中有数不清的趣闻。
第十三个妖怪:喂孩子,吊死。
满族先民的狩猎生活,女人也要骑马。对一个女人来说,带孩子是很困难的。为了防备野生动物对新生婴儿的伤害,最初的摇车是用桦树皮做的,把孩子放进去挂在树上。后来生活条件改善了,这个习俗就保留了下来。北方的汉族人也是这样养孩子的,不过车子挂在横梁上,所以孩子很安全。车悠悠晃,防蚊蝇,有微微的风,孩子睡得很舒服。摇椅、摇篮、婴儿车等。都是大致相同的东西。古代一般用桦树皮,长四尺,宽二尺,两头呈半圆形,像船一样。后来多选用椴木板材,边缘要涂色,画图案,写吉祥字。为了防止孩子从摇车里翻出来,要把孩子的手肘、膝盖、脚踝等地方用宽带绑起来。休闲车材料的选择和使用,到后来越来越讲究。比如以榆树、松树等种子多的树木为材料,就意味着多生孩子。比如借有出息的孩子睡过的摇篮,等等。现在这种养孩子的方式没了,有摇篮没地方挂。以前房子里裸露的横梁换成了钢筋做的横梁,还挂了棚子。
第十四怪:大年初一吃豆包。
“腊月到了,小笼包热气腾腾,香味飘。”我说的是东北的粘豆包,外形像元宵,大小像鸡蛋,色泽金黄,黏糊糊的,象征着小日子的幸福团圆,所以过年的时候家家都要蒸几锅。粘豆皮是用糯米粉(学名小米)做成的。小黄米和粘玉米粉也用来做豆包,但是没有大黄米正宗。以前深冬冷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忙着打谷子,淘黄米,压面,准备蒸粘豆包过年。附近做豆沙包的女人都来帮忙。我今天帮助你,你明天帮助我,这是一种习惯。蒸出来的粘豆包金黄、圆润、厚实、硬挺、清香。东北人吃豆沙包都是冷冻的,这样储存的豆沙包不仅没有裂纹,而且色泽鲜亮。当你想吃冻豆腐的时候,再在锅里热一下,会更浓更好吃。吃黏豆包可以蘸糖,拌蜂蜜,抹肉油,配着热腾腾的酸菜汤吃,满满的甜蜜和热情。有句老话:“顺着沟壑找黏糊糊的豆包吃”。旧的意思是,只要努力种地,就能过上好日子。现在在农村,多用来开导不爱学习的孩子。
第十五怪:家家户户都有酱缸。
东北人家里,特别是农村,以前家家门前或者小院子里都有一个大酱缸。酱坛子是在附近的砖窑里烧制的。酱坛子口用白布或豆腐布盖着,四角绑着红布条和螺丝帽。最后戴上“酱缸帽”(芦苇编,形状与过去土改地主戴的尖纸帽相同)。在东北制作酱油的过程中,有很多关于选料、泡豆、制作酱油片、储存、加酱油、打酱油缸等等的细节。每种酱都不一样。更可笑的是,几乎一个人做出来的酱都是一样的味道,而* * *的特点却如童谣所云“黄豆砸成方形,就成了百岁;蘸菜,拌蔬菜汤,舀一勺油。”。酱在东北人的餐桌上必不可少。大葱蘸酱豆腐干卷、老抽炖豆腐、老抽炖鱼、老抽炖茄子、老抽炒南瓜片、小青菜、老婆汤蘸酱,都让人赞不绝口,津津有味。现在在东北农村,家家户户还煮酱,家家都有煮酱的大桶。
第十六怪:吃酸菜不吃新鲜蔬菜
关东的冬天又冷又长,新鲜的蔬菜很难保存。它们在室外会结冰,在室内很容易腐烂。以前农村的人还挖很深的地窖来存放新鲜的白菜和土豆,现在基本都没有了。很多年前,东北的城市和村庄在秋天必须购买大量的卷心菜。场面很壮观,也是重大民生问题。一个专门的组织负责此事,类似于“冬储处”。这些菜有的是用来吃新鲜蔬菜的,大部分是用来淹死污渍的。东北冬天没有新鲜蔬菜,靠地窖储存根本不够吃。所以大白菜用淹的方式储存,发酵后变酸,足够一家人吃一整个冬天。以前东北城乡几乎家家都有酸菜坛子。城市居民的酸菜坛子都放在楼道里。近年来,由于城市管理越来越严格,楼道的卫生和防火问题,以及常年丰富的蔬菜品种,城市里的酸菜缸已经全部被清理干净。水淹白菜变成酸菜,在东北农村还是很常见的。比起超市里卖的酸菜,还是家里的好吃。
第十七怪:上面糊饼,下面炖肉。
有些地方把饼放在上面,炖肉放在下面的烹调方法也叫一锅。锅里,有炖肉,有蛋糕。菜在锅底炖,饼贴在锅边。大部分锅里有排骨,豆子,土豆块,玉米面饼粘在铁锅周围。食材很丰富,味道也一样。豆子是绿色的,棉花但没有腐烂。土豆块已经炖的没有任何棱角,入口即化,而吸收了青菜香味的排骨味道不错。当然主菜可以换成鱼、牛肉、排骨、鸡肉等。,还有一圈白面花卷也可以附锅,特别好吃。现在东北的这种烹饪方式,在农村不多见,城里人却喜欢。
第十八怪:南北大炕对着头
以前东北人一般都是南北大康。炕是用来睡觉,吃饭,招待客人,取暖等等。这是一种节省柴火,冬季室内保持足够温度的方法。有时候祖孙几代人睡在一个房间的大炕上。一般老人睡在朝阳的南炕上,少数睡在背阴的北炕上。晚上睡觉的时候要挂窗帘。一般南康的老人在炕沿上挂蓝帘,康贝的小两口在炕沿上挂红帘。睡觉时,南北炕上的人都是朝外的,所以有“南北炕对着头”的说法。现在人口越来越少,基本都是各自为政。不存在一个大家庭睡在一个房间的情况。火炕还是有的,不过大多是北炕,南边空着,放点家具什么的,就像城里的卧室一样。以前取暖主要靠用火做饭产生的热量。现在的新房都像炕一样建在地下,为了干净,在屋外设灶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