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分钟了解:哪些VR眼镜值得购买和评测?

这里我假设大家都不缺钱,根据大家的需求和目的推荐VR头盔。希望大家可以,也希望对准备付费购买VR眼镜的朋友有所帮助。以下是中国增强现实产业联盟或ARA为您整理的资料。

第一,原创文章

虽然我想简单粗暴的推荐一下,但是每次都有朋友跟我说“我知道你说的VR是暴风魔镜!”我的心好痛。在我接下来要讲的内容中,暴风魔镜可能是离VR标准最远的设备类型。这并不是说我否定暴风魔镜在VR领域的重要地位。没错,VR眼镜在国内的大卖都是暴风魔镜(笑脸)在支撑。感谢暴风魔镜,让更多的人实现了VR眼镜,同时也让这些人对VR领域失去了期待。其实VR眼镜不仅仅是暴风魔镜这样的眼镜盒,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我们更熟悉的暴风魔镜,其实是移动头盔中的一个纯光学设备,它跟随着Cardboard SDK,一脉相承。但是换了材质,换了镜头,顶多进行防失真,防色散的算法。这类装置的主要原理是利用光学结构来制造虚拟距离,缩小和放大手机屏幕上的内容。作为数据传输设备,智能手机还负责用自己的陀螺仪捕捉头部运动。所以对这类头盔的评价主要需要评价镜片成像效果和移动终端(手机)的适应性。

虽然便宜,但是移动头盔真的不好看,我也很少推荐朋友买纯光学器材头盔。之前我也写过几乎全是光学设备的头盔评测。可以参考一下。有时候我真的很想知道这种类型的头盔是如何制作出如此精美的复制品的。你要知道他们的产品本质上和纸板是一样的。什么是「超级舒服,可以穿两个小时」?说实话,目前没有人会戴两个小时的头盔。大部分“海量VR游戏内容”也是由其他游戏厂商开发,然后直接搬到自己的“应用商城”。纯光学设备特别喜欢强调视角,是指人在头盔里能看到的角度。视角对于任何头盔都是非常重要的。理论上,视角越大沉浸感越强,而人的市场角度通常只有90°左右,所以市面上大部分设备都符合这个要求。但同时也没必要过多参考这个数据。对于依赖手机的纯光学设备,手机的大小可能决定了你能看到的范围。

好一点的头盔应该有外接硬件设备。其实在上面的分类中,除了cardboard系统之外,或多或少还有一些硬件设备。所谓硬件设备,包括屏幕、IMU、交互触摸面板、散热片等等,最重要的就是IMU。简单来说,IMU(惯性测量传感器)的意义在于更好的实现头部定位和交互,减少用户的眩晕感。VR卡顿容易让人头晕,不是因为镜头不够好,而是因为单纯依靠IMU(陀螺传感器等)。)内置在手机里。想想我们平时用手机地图导航找不到北的状态,就知道手机陀螺效果一般了。所以同样是手机链接的Gear VR,感觉和普通手机盒子完全不一样。对于这些设备(尤其是不与手机连接的设备),经常强调刷新率。研究表明,头部运动和视野的延迟不能超过20ms,否则会有明显的拖影感,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使用虚拟现实眼镜旋转头部时会感到眩晕。足够的屏幕刷新率是减少延迟的必要条件。一般来说,刷新率越高,体验越好。索尼大法宣称其刷新率可以达到120Hz,是目前最高的数据显示,理论上应该效果最好。但是很少有人体验过PSVR的真实内容,所以120Hz的质感到底有多好,我们还不得而知。目前公认体验最好的HTC Vive的刷新率是50Hz。

然而,仅仅拥有外部硬件设备可能并不是真正的VR头盔。目前我们接触到的VR设备大多只能跟踪头部的转动,对身体的运动没有反应,导致我们的视觉和身体感知的错位。真正的VR设备应该能够定位和重建周围的环境,并允许身体自由移动。在这方面,HTC Vive和Oculus Rift CV1都做出了努力。虽然定位方式不同,各有各的烦恼,但这就像早期的手机一样,总需要一个繁琐的先驱去尝试。

第二,我想玩游戏!

早期对VR产生浓厚兴趣的消费者,很多都是重度游戏爱好者。诚然,如果VR眼镜能达到想象中的出色沉浸感,VR游戏的魅力不言而喻。可惜现在谈VR游戏还为时过早,一方面是因为VR设备对于人们连续玩两三个小时还不够舒适,另一方面是因为VR游戏太少。

但如果你真的是游戏迷,只想玩这些现有的VR游戏,不怕头盔重等配置麻烦,资金充足,不想一下子等。想必你已经搞清楚买什么VR设备了。当然,这是个笑话。我的意思是你可以订购Oculus Rift CV1和HTC VIVE。

我还没有拿到Oculus Rift CV1,但是我玩过它之前的开发者版本DK2,画面精美,操作流畅,是目前最好的VR体验。哦,忘了心爱的HTC Vive pre,号称目前世界上视觉体验最好的。虽然价格令人心碎,但依然不失良心。毕竟能让你彻底在时空二次元中畅游的快感是无价的。不过我觉得即使面对Oculus CV1和HTC Vive,这也是一道选择题(朋友至少要有一道)。

下面我们可以做一个表格,简单从数据上看一下Oculus CV1和HTC Vive的区别。

想想看,这么豪华的VR套装,价格和水果机差不多。应该在buy buy买吗?当然,别忘了我们的笔记本基本上不能支持VR的运行,很多人的PC配置也不能运行VR,那么玩VR需要什么样的PC呢?如下所示:

两者基本一致,而且如果你想再买这样的电脑,Oculus提供了一套PC套件(包括一套Oculus Rift CV1和一套PC)供用户选购,价格为1499美元,减去CV1的599美元。那么这台PC的价值是999美元(约合人民币6600元),我们已经为HTC Vive花了9000元左右买了一台PC。无论如何,这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另外,这两款设备也各有各的烦恼。在国内买Oculus Rift需要海淘,HTC Vive的安装过程(你得找个对角线5米的空房间)也很崩溃。所以,要让一个普通消费者愿意买一台HTC Vive和Oculus Rift CV1,必须要有强大的精神支撑和足够的经济实力。

如果你愿意等,我当然会推荐索尼大法的PSVR。不过,为CES出头,对WMB守口如瓶的索尼大法,已经把原本由Q1发布的PSVR推到了Q3,今年可能见不到了。不过根据索尼大法之前宣传的数据(主要是超高的刷新率)和索尼PlayStation庞大的游戏资源来看,PSVR应该是游戏迷们比较喜欢的VR设备。而且考虑到Oculus Rift和HTC Vive都需要高配置的电脑来搭配,所以用2000元左右的ps4支持的PSVR还是比较划算的。

PSVR

可能有朋友会问其他VR眼镜可以玩游戏吗?是的。只是游戏内容很有限,效果不如在PC上玩。恐怕没办法让资深玩家满意。

第三,我只是想看电影!

我完全理解为什么有人要用头盔看电影。记得有一次用Gear VR看宫崎骏其人动画的短片,其实是2D。在虚拟现实中,我在月球上,画面被投影在星空中的屏幕上。那一刻我很感动。如果人可以自己看电影,谁愿意听陌生人在电影院喋喋不休?

如果只是想看个电影,其实选择突然多了很多。有钱的话可以买玉柔科技的Royole-X(3999元)。画面清晰,佩戴舒适。当然这不是VR设备,但是很多自称VR设备的设备都不是!况且看电影只要头盔能3D显示就行。

罗伊莱-X

但是如果你还想买一个所谓的VR盒子,那么我会首先推荐董成鹏。董成鹏对3D广播的应用真的让我惊叹不已(我已经读过无数遍了)。虽然我不确定版权有没有问题,但是电影资源真的很多,而且效果很棒,缓冲无压力。即使你最终选择了其他眼镜盒,你仍然可以考虑使用3D播放来观看电影。这个应用应该是目前可见的最人性化的3D电影播放应用。另外,我觉得董成鹏头盔的舒适度还可以。目前有一款正在淘宝上众筹,99元,我觉得买下来尝尝不会有太大问题(当然不要听信广告传言,抱着那么大的希望)。

董成鹏·侃侃

我要送男朋友/女朋友/爸爸妈妈!

这是一个非常无解的需求。说实话,我愿意把我的纸板拿给亲朋好友看(如果亲朋好友鼓掌,我会继续安利。如果他们说这是什么鬼,我别无选择,只能摊开双手。“我没办法。这是十块钱的东西!”当然,送纸板可能是用来交朋友的。当我们想用虚拟现实的概念给亲朋好友送去一个真实的梦时,三星和Oculus联合推出的Gear VR将是最佳选择。

Gear VR

Gear VR是一款带有IMU和触摸板的移动头盔,但只能适配三星手机的特定型号。如果你的亲戚朋友正好用的是三星S6系列或者Note5系列,不要犹豫,在buy buy只需99美元就能买到,会给你梦幻般的体验。如果你还想顺便送他们一部手机,那就买新的S7,搭配最新的Gear VR。Gear VR的舒适度完全可以接受,即插即用(奇怪,要爬过墙下的Oculus商店才能使用),非常人性化。Gear VR基于Oculus的平台,应用越来越丰富,尤其是牛奶VR。观看里面的VR视频内容需要几天的时间,而使用触摸板,可以进行简单的交互,这也让Gear VR中的一些VR游戏变得非常有趣。Gear VR本身不需要充电,依靠手机供电,使用起来基本无脑。最重要的是,由于内置了IMU,Gear VR带来的眩晕感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是最容易被普通消费者使用、开发和接受的。

Gear VR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围绕它有很多二次元内容。光是看我喜欢的《钢铁侠》、《《饥饿游戏》》、《小王子的玫瑰花》就让我兴奋不已。之前的精彩不是用金钱来衡量的,但对于更多人来说,安利Gear VR最好的作品是《VR入门》,从无限的宇宙出发,穿越时间的海洋,穿越梦幻的边界,配上煽情的台词。

不过这个设备最大的bug是目前没有国行,在国内使用必须翻墙。

这里我还想提一下WMC今年推出的LG VR。这种设备非常轻便,因为它通过导线直接将手机与头盔相连。虽然还没拿到,不能给出准确的评价,但是根据国外的评测,这款产品漏洞很多,漏光+延迟严重,不建议尝试。

另外,国内也有一些模仿Gear VR逻辑的产品。这些产品的优点是不局限于特定的手机。其中对pico的评价可以查一下大众历史,还听说有一款产品其实是兼容oculus商店的……...希望尝试过的朋友可以反馈一下。但我还是要指出,这类产品在兼容性上还是略逊一筹,体验也远不如Gear V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