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公真的存在吗?
济公(1130-1209),原名李秀媛,天台人,南宋禅僧,法名道吉。
他的高曾祖父李尊煦是我们在宋太宗的军事特使。
李家世代信佛。
父亲李茂春和母亲王住在天台北门外的永宁村。
李茂春年近四十,膝下无子。他虔诚地向佛陀祈祷,终于得到了他的儿子。
济公出生后,国际寺的住持给了他一个普通的名字,修远,从那时起,他就和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
世间“活佛”古往今来济世,名人如恒河。
但能领略东西方风土人情者,必先推中国“活佛”济世。
济公原名李秀媛(1130-1209),天台永宁村人。
虽然他是沿海地区指挥官李文和的远房孙子,但他没有染上纨绔子弟的恶习。
少年时在村北赤城山瑞霞洞读书,受佛道影响。
他的父母去世后,他先去了国会寺学习法空,然后参观了祇园寺道情和观音寺道经,最后去了杭州的灵隐寺。在当时担任国会寺住持的和尚慧远门下,给了他一个充分的警告,取名“道吉”,以继承他的法衣。
道吉生性好动,不喜诵经,也不会打坐。他经常和那些顽童混在一起,玩叫猴子打蟋蟀的游戏。
连蘸蒜吃狗肉,和尚们都向方丈室投诉,慧远却说:“佛门之大,容不得和尚!”所以被称为“顶僧”。
慧远去世了。他失去了靠山,被迫搬到了净慈寺。一是为别人念经,做火化工。后来升了秘书和尚,但还是出入葛楼酒楼,游山玩水。
他写了一首诗,说:“我剪了头发戴上它已经多年了,但只有同样的诗和酒才是原因。
坐着看弥勒佛空中戏,天天睡在毗卢顶上。
放弃就一定能欺负十圣,低头不让三圣。
茫茫宇宙未知,唯有和尚绕城走。“一个“游戏世界”的自画像。
这个有“湖畔隐士”、“方圆措”之称的贫僧,从外表上看,像个乞丐、乞丐,但他不是和尚,也不是道士。事实上,他是杨琪教的第六位高僧。
他学识渊博,擅长诗词写作,言语幽默,常常超出概念。
台湾著名学者南特别称赞他的四绝句和西湖遗言,说“若论诗风,不逊于宋代四大诗人范成大、陆放翁”;如果把诗歌放在禅宗的境界里讨论,就达到了禅宗的极致目标。
举个简单的例子:“岸上桃花红艳,堤上杨柳浅绿。看白鹭偷窥鱼,一点点突破平湖。”画面色彩鲜明,动静和谐;内在趣味,用笔细腻自然。
最后一句话特别有气魄。
每次他有稀稀拉拉的新亮相,临安城就更是人气爆棚,名声大噪。
名官富家相互倾慕,竞相赴约。
刀姬是不会轻易进侯门的。
并以其高超的医术,为老僧贫病精心治病,许多疑难杂症得以治愈。
目前风靡全国的相公,据说是通过他的教导造福了后人。
在净慈寺失火的时候,他自己写了单子,去延陵山募捐,恢复旧观。
他擅长打抱不平,杀人救人。
于是人们称他为“济贫”,称他为“扶危济困”,尊他为“济公活佛”。
少年公基
少年济公在浙西河畔长大,在赤城山读书。
受天台山“佛乃道之源”和李富向善、世代信佛的家族文化影响,产生了党外思想。
弱冠年,皈依佛门,法名道吉,先入国寺,后到临安(今杭州)去灵隐寺盲殿慧远。这位“佛海禅师”给济公授了一个足戒。
济公出家后,言行不一,不忍打坐,不喜念经,喜酒肉,衣衫褴褛,流落街头,经常做救死扶弱的事,样子疯疯癫癫。人们称他为“济贫的和尚”
在普通僧尼眼中,道吉言行出格,被视为不正常的人。
于是,有僧人向方丈告状,认为嵇违反了禅宗戒律,应该被打,驱逐出山门。
谁知,住持慧远宣称:“法本来就是老百姓立的,怎么能乱用?”!并在第一张纸上批道:“佛法浩瀚,岂容一僧一跳!”从此,没有人再敢批评。
盲堂圆寂后,道济到净慈寺投奔德惠长老,后成为秘书和尚。
外俗内仁
济公的破帽子、破扇子、破鞋子、脏衣服,看似疯癫,实则是一个博学贤德的和尚,被列为禅宗第五十祖、阳起教第六祖。
他懂医术,为人民治好了许多不治之症。
他曾经拿着自己的布施,出去筹钱修被火烧的寺庙。
他经常游走街头,救死扶弱,惩恶扬善。
所以,在人们眼中,“援”字也包含着扶贫济困的意思。
道吉擅长围棋,喜欢斗蟋蟀,写得一手好诗。
他每写一篇疏文,整个临安市都抢着传播。
他徜徉山水,自得其乐,所到之处游历四方,写出意味深长的文字。
以狂疏济众,清正廉明,非比寻常。
有当代诗人和尚的竹简和他的文集《北简集》为证。
鞠健是济公的侄子。在游览赤城山时,他把山上的一个悬崖叫做“姬叔岩”。
济公死后,鞠婧祎为湖中的方圆佛塔题字,这是济公的别称。
作为一个禅宗和尚,济公写了10卷的高峰语录,以及许多诗歌。
他和唐代隐士寒山、冯干、实德一样,既受禅宗的影响,又受道家的隐逸影响。
不同的是,他还带有民间游侠的色彩,这让他在众多佛教弟子中独树一帜。
这与他从小在佛道修行的赤城山读书,受“泰州式硬气”的民风熏陶有关。
济公院考
关于济公的故事和传说从南宋开始流传。
先有一些凡夫神童李秀媛或道士道吉的传奇故事在民间流传,再通过说书人的讲故事,内容逐渐丰富。
济公故里天台一带流传的故事,大多是关于他出身、童年生活、戏剧、惩恶济贫的故事,如“济公出世”、“小济公撒芥菜救寺”、“李记桥”、“打生日对联”、“浙西救子”、“修远出家”等。
杭嘉湖地区流传的故事更为广泛,因为这里是济公出家后的主要生活和活动场所。其中以《飞来峰》、《古井运木》、《逗秦湘府》等故事最受欢迎。
直到明末清初,出现了《济公传》,记述了济公的传奇事迹。
济公的一生是传奇的。他既“坎坷”,又“节约”。他扶贫济困、消除暴力、惩恶扬善的美德在人们心中留下了独特而美好的印象。人们怀念他,神化他。
神化始于他的出生。
《西域记》载:“天台山石梁桥古方广寺,五百罗汉方丈,常以神通广大著称。”济公出生时,正巧国库寺罗汉殿十七罗汉(即降龙罗汉)突然倒下,于是人们说济公投胎为罗汉。
人民期待救世主,社会呼唤英雄。在百姓急需圣贤的时候,高僧成了“活佛”,凡人道济成了历代供奉祭品的神灵。成佛后,他的尊称长达28个字:“大慈大悲大智紫金罗汉尊者圣人圣人圣人”,集佛、道、儒于一身,堪称终极神化。
这也说明济公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成为人民心中的“活佛”,体现了济公形象的广泛亲和力。
济公专著
《济公列传》主要讲述了济公济贫,惩治强梁,打击富不仁的故事。
徐济公原名李秀媛,是“罗汉转世”,27岁时在灵隐寺出家。
他不戒酒肉,装疯卖傻,所以称之为吉典。他曾经治好了宰相习覃的儿子的病,取代了秦子。
书目大部分以济公、十度的到来为开头,以三访我叔、九僧攻陷汉庙、佛在西天护法为结尾。
其中流氓华云龙偷了祥符的珠冠,济公三次俘获华云龙。金山寺八魔已炼,太乙真人与长眉罗汉助济公降魔。狄赵志,西天大盗,杀人转灾。狄与谭不合,姬宫触狄* * *破西天;五云阵战斗等等。
书目以幽默的语言,塑造了一个拯救世界、帮助大众的形象,在书坛发挥了很长时间。
张泰然之后是陈、、、易、、俞胜川等。
陈最熟练,人送外号“一雷”;易的“书道”已经成熟,一时无人能及。
清末民初,双厚平和他的弟弟海文泉、史殿成、李志清擅长说这本书。
双厚平善于临场把握,幽默风趣,逗得观众捧腹大笑。什畴城以其萎顿的“包袱”而闻名;擅长模仿济公形象,人称“济公李”。
上世纪20年代,双后平弟子杨云卿说《济公传》笔调老练,负担独特,尤其是《官方办案》和《济公斗蟋蟀》两部书。因为有当官的经历,他说起验尸的情节,一丝不苟,又近于理性,让观众仿佛看过一样。
他擅长在书中讲武打笑话,不爱从《十度》开书。他说的大多是“丹阳一剑威震”。
民国十八年(1929)说济公公传的艺人开始被分配。“八魔炼经”后,有的说“小西天香会”,有的则没有。
主讲人,从“刘端误入沸水锅”,进入彩旗故事。
20世纪30年代,刘及其弟子段兴云称《济公传》颇有名气。
刘曾经得到一本秘籍,他会讲济公的故事。他擅长渲染济公的神功,幽默的语言,搞笑的形象,让“宝宝儿”回味无穷,被称为“吐槽饭”。段兴云是老师,擅长模仿人物,边学边说,举手投足惹人笑。他曾经在电台播放过《济公传》,很受欢迎。
同时马华信在天桥说《济公传》,也是有名的。
喜欢做慈善工作
济公自称“少年官房”。
纪公侄儿的竹简《隐湖方圆佛塔碑文》说他是“天台朝海校尉李文和的远孙”。
李尊序(988-1038),原名徐,与公主赵恒美结婚,加“尊序”二字为“尊序”,字为。死后谥号贺文,是李崇举的孙子,济公的曾祖父。
他们的世系是:李崇举-李继昌-李尊旭-李段毅、李端元、李端-李平-李娟-李茂春-李秀媛(修远)。
家族有三个特点:一是世代为官,门当户对;二是为官清正,政绩突出,载入宋史;第三,家里很多人都是禅宗有名的居士。
随着宋朝的南迁,李的后人居住在他们的曾祖父李尊序所封的浙东天台,居住在赤城山南麓、天台以北的永宁村。
济公之父李茂春目睹朝廷腐败,弃官从戎,隐居经商,念佛成佛。他简单、诚实、慷慨。
济公家族
永宁村在古城北门外,济公家住在柘溪河边。
济公李氏家族并不是很繁华,但因为有当官富家的历史,在天台也可以称得上是名门望族。
柘溪河西岸的一大片田地(现在已经盖起了居民楼)就属于这户人家,人们至今仍称之为“李家洋”。
发源于于北山的柘溪河,是济公小时候看浮稻、钓鱼、游泳、玩耍的好去处。
石墙边上有个“龙溪园”。在古代,这里是济公李氏的私人庄园。
抗日战争时期,这里还建立了一座“烈士祠”。
济公祖居
济公公李富祖籍,随岁月变迁,终于湮没。
历代家乡人尊崇济公,有德性感,也是很自然的。他们多次在遗址上修建济公禅寺、济公亭、石桥等纪念场所,希望重新强调“活佛”,展现济公之德。
此盛世,物富,人阴。
为挖掘当地历史文化资源,弘扬济公文化,让济公精神永存,天台县人民政府决定在石墙头重修济公故居,让四处游历的济公在家乡有一个真正的“故乡”。
修复后的济公故居向世人展示了一幅充满南宋韵味的画卷,其中包含了浙东当地的建筑风格和官邸格局。
济公故居占地16亩,建筑面积6310平方米。景区由永宁村口的双牌楼、观下亭、济公李祖居、龙溪园等组成。大宅邻里与露台上的亭台水榭融为一体,体现了佛教精神,提取了仙山精华。
中国戏剧著名演员游本昌先生专程回到家乡参观故居,说:“济公故居修复得很好!
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我们可以向人们展示济公是如何毅然抛弃如此华丽的百万家产,走上一条周游列国、济贫济困、惩恶扬善、救民于水火的济世之路,从中了解济公从人到神、从李秀媛到济公‘活佛’的变化过程。
浙江省人民政府领导在视察济公故居时说:“济公故居可以成为对人们特别是青少年进行人生价值观和道德教育的良好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