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安全教案《不要与陌生人同行》

作为一名孜孜不倦的人民教师,要精心设计教案,借助教案,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如何写教案?以下是我为你收集的小班安全教案《不要和陌生人走在一起》,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小班安全教案「不要与陌生人同行」1活动目标:

1,知道不要和陌生人走。

2.模拟出离开公园的场景,知道老师叫了名字,然后礼貌的站起来离开班级。

活动准备:一个陌生人由其他班主任扮演,备有一些零食。

活动流程:1,情景体验:陌生人进班接孩子。

陌生人:我接毛毛和东东。

两个孩子一动不动地坐着,只是怀疑地看着那个陌生人。

陌生人:我是你妈妈的同事。我带了很多好吃的。跟我来,我把所有好吃的都和你分享,好吗?(陌生人拿出一些包装精美的巧克力、薯片等食物)这时。当毛毛和东东看到食物时,他们立即站起来走向陌生人。四五个孩子跟着陌生人,有的孩子伸手去拿陌生人手里的食物。

陌生人:还有谁想和我们一起去?我们要去操场玩!(又有两个孩子站起来,跟着陌生人出去了。)

老师:(停下来)你要做什么?你认识她吗?

孩子摇摇头。

老师:阿姨,你知道这些孩子妈妈的名字吗?

陌生人:我不知道

老师:你知道孩子们住在哪里吗?

陌生人:我不知道

老师:这个阿姨不认识你妈妈,也不知道你们住在哪里。你还能和她一起去吗?

幼儿:没有(孩子们已经走回座位了)。

2.提问并引导

老师:你为什么不能和她一起去?

孩子:她不认识我妈。

孩子:她不知道我家。

幼儿:我妈说:坏人会把孩子卖到乡下,不让回家。

老师:如果阿姨给你糖果,你会跟她走吗?

幼儿:没有。

幼儿:美味的食物中可能有毒。

老师:阿姨带你去操场。你会去吗?

孩子:没有。

3.摘要

老师:不认识的人就是陌生人。陌生人来接孩子,孩子千万不要跟陌生人走。如果有陌生人拿出好吃的。如果你想带我们去游乐场,我们不应该跟着去。我们应该等谁来接我们?

孩子:等爸爸妈妈来接。

老师:是的!你不能离开,直到爸爸妈妈或者你的家人来接你。爸爸妈妈不来也不用担心,陪着老师。如果你的父母来接你,不要担心。直到老师看到你的父母,叫到你的名字,你才能离开座位去找你的父母。

4.老师们很自然地引出儿歌《妈妈没来我不急》引导孩子一起背诵。

5.孩子们模拟离开公园的场景。老师背完小朋友的名字后,就可以站起来离开座位,很自然的去院子里玩了。活动自然结束。

附儿歌:《妈妈不来我不急》幼儿园,门开着,

妈妈和爸爸要来了。

毛毛的妈妈没有来,

毛毛急着要哭。

陌生人,过来,

不要去注意它。

别乱跑,慢慢等,

爸爸妈妈一定要来。

活动点评:新小班刚入园,孩子哭闹、家长焦虑的现象加剧了早来晚走的难度。虽然老师们对这两大环节的工作都有心理准备,但在应对的过程中确实会感到紧张和不安,生怕出现一些安全问题。我园一直注重培养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老师对孩子的安全教育意识很强。针对以上问题,教师采取有效措施及时解决。首先,幼儿园实行了接送卡制度。每张接送卡上都有孩子和家人的照片。家长拿接机卡来接孩子。老师可以根据持卡人是否是孩子的家人来要求家长取卡,有效缓解了老师对孩子家长不及时熟悉的情况。其次,教师精心设计了一系列教育活动,试图通过活动提高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这个活动就是其中之一。在设计和组织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关注根源。

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运用场景设置的方法,具体生动地营造真实场景,让幼儿通过亲身体验感受与陌生人同行的危害,使幼儿获得有益的生活经验,达到教育的目的。可以说整个活动是自然的,生活化的,提高了孩子的自我保护能力,可以帮助孩子逐渐建立起良好的出园作息。

小班安全教案“不要与陌生人同行”2活动目标:

1.要知道不能相信陌生人,也不要和陌生人走。

2.了解并掌握一些与陌生人相处的方法。

活动重点:提醒孩子出门不要脱离群体和家庭,不能相信陌生人。活动准备:1。相关图片。2.在幼儿园请一个不认识的老师扮演陌生人,设定表演情境。3.玩具、巧克力和果冻。

活动流程:

一.安全演习

1.老师扮演羊妈妈,让孩子们出去找好吃的。请在家等妈妈。如果有陌生人来,不要离开家。请陌生老师扮成老狼引诱幼儿。

2.集体讨论:(1):出门前妈妈说了什么?

(2):老狼来的时候说了什么,宝宝做了什么?

3.给我看看照片。

图一:陌生人想让你和他出去玩,你却不能和他一起去。

图二:陌生人送你礼物或美食,你不能要。

图三:陌生人要去你家,你不能带路。

图4:当陌生人坚持要拉你和他走的时候,你要反抗,大声呼救。

2.情景练习

三。场景1:

一个陌生的大叔对一个小孩说:“你真可爱,我的孩子。我请你吃果冻。”然后拿出玩具让她玩。小组讨论:你能接受陌生人的礼物吗?我该告诉他什么?

情景二:一个陌生的阿姨敲门进了教室。她对一个孩子说:“我是你妈妈的好朋友,她今天没空来接你。让我送你回家,跟我走吧。”

老师提醒:(1)你认识她吗?

(2)如果你不认识她,你能相信她吗,尤其是不能和陌生人走?

四:活动延伸

提醒孩子出门不要脱离群体和家庭,遇到陌生人不要轻信。

小班安全教案“不要与陌生人同行”3活动目标:

1,通过情境活动,让孩子知道不能相信陌生人的话,不能吃陌生人的东西,不能接受陌生人的礼物,不能和陌生人走在一起。

2.教育孩子学会保护自己。

3.初步培养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

4.培养孩子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懂得保护自己,懂得在危险来临时如何逃生。

活动准备:

安排两个场景,分别是“幼儿园”和“花园小区”

活动流程:

首先,营造场景,体验真实。

在幼儿园。陌生人

1,讲真,介绍故事。“幼儿园”场景,XX幼儿园没人来接孩子,然后来了一个陌生人。这个孩子和那个陌生人一起走了吗?(引出话题)

2、互动表现,真实揭露。请孩子参与,老师会扮演“陌生人”的角色与孩子交谈,从而诱导孩子跟着“陌生人”走。

(2)社区中的陌生人

1.换个场景,扩大感知。在“花园小区”那一幕,老师又讲了一遍故事:XX小朋友搬了新家,在楼下玩了一圈后,找不到自己的家了。这时,又来了一个陌生人。陌生人把孩子带走了吗?

2、利用资源,真实表现。孩子和假装成陌生人的陌生人说话,陌生人拿出礼物哄孩子,观察孩子的反应。

二,实证分析,情感升华

总结孩子的表现:向孩子提问?

1,什么是陌生人?

2.可以和陌生人一起去吗?为什么?

3.“陌生人”想把你带走。你该怎么办?

第三,游戏巩固,行为强化。

1,游戏《不要和陌生人走》

孩子随着音乐走在小路上,突然遇到陌生人。孩子是做什么的?(集体表演)

2.演出结束后,继续走在小路上,自然结束。

教学反思:

本周是安全周,所以我们本周要做的是教育孩子们安全意识。

这个活动主要是让孩子知道不能和陌生人走在一起,和陌生人走在一起后会有危险。所以,我们通过模拟的方式,让孩子们在上午的活动中有一个“体验”。结果,一些孩子确实和陌生人一起离开了。通过对这种情况的模拟,我们把它做成视频,事后让孩子自己看,让孩子明白在什么情况下最容易被陌生人骗,以及如何保护自己。

最后老师做了一个简单的总结,通过例子告诉我们孩子被坏人骗是很危险的,进一步加深了孩子对这种意识的认识。

百科:陌生人是指不认识、不了解的人,主观性很强。中文发音是:mò shēng rén n .陌生人的英文音标是:[?stre?nd?(r)].

小班安全教案“不要与陌生人同行”4活动目标:

1,知道不能随便离开老师或者父母,不能和陌生人走。

2、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活动准备:

1.问两个叔叔或阿姨孩子不知道扮演陌生人,和他们搭好局面。

2.巧克力、玩具等。

活动流程:

1,评书《奥巴纳的陌生人》。

2、根据故事内容,组织幼儿讨论。

(1)小花为什么不跟着陌生人?

(2)小花说了什么?

3.情景练习:学习如何与陌生人打交道,培养孩子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场景一:一个陌生的阿姨敲门,对一个小孩说:“我是你妈妈的朋友。他今天没空来接你。让我带你回家。跟我来。”

老师提示:你认识她吗?如果你不认识她,你能和她一起去吗?我们来想一想:应该有人对这位阿姨说些什么?对不起,我不能和你一起去。我最好等我妈妈来接我。)

场景二:孩子们在草地上玩耍。一个陌生的大叔走过来,对一个小朋友说:“小朋友好可爱。我叔叔给你巧克力。我带你去玩吧。”

教师提示:

1.陌生人给你的东西你能吃吗?为什么我不能吃?

2.可以随意接受陌生人的礼物吗?为什么不呢?

3、集体练习一些委婉和礼貌的谢绝。

4.End:教育孩子和陌生人打交道要有礼貌。

小班安全教案“不要与陌生人同行”5活动目标:

1.要知道不能听陌生人的话,不要和陌生人走。

2.学习一些寻求帮助的方法。

活动准备:

1,三幅挂图(内容:故事《聪明的明明》)

2.提前联系一个和孩子不熟的男门卫,让他配合教育活动,准备一些孩子喜欢的糖果和玩具。

活动流程:

首先,看图说话

1,老师展示第一张挂图,介绍图片中的孩子明明,引导孩子谈论图片上还有谁,陌生人在对明明说什么。

2.引导孩子讨论:为什么不能和陌生人一起去?

第二,情景模拟

1,老师借口离开教室。

2.男门卫扮演陌生人的角色。“陌生人”用各种手段引诱孩子走出教室,比如给糖果,给好玩的玩具。

陌生人和孩子的对话;

陌生人:小朋友,你的老师呢?(杨:老师不在)

陌生人:老师不在。我带你去玩吧!(年轻:老师说不要和陌生人走)

陌生人:我是好人,不是坏人。看,我给你带了糖果。(年轻:老师说不要吃陌生人的糖果)

陌生人:不能吃糖果,那玩玩具怎么样?看,这是麦当劳的玩具。(孩子开始动摇,有的开始要玩具。)

陌生人:麦当劳的玩具好玩吗?(年轻:好玩)

陌生人;我带你去麦当劳吧,那里有更多的玩具和薯条可以吃。(大多数孩子高兴地鼓掌,跟着“陌生人”一个个走出教室,少数孩子还坐在座位上)

3.孩子要离开教室时老师出现,陌生人离开。

老师:你刚才想去哪里(年轻:麦当劳)

老师:你认识那个叔叔吗?(杨:不知道)

老师:那你为什么和他一起去?(请几个小朋友回答)

老师:你为什么不和陌生人一起去?(请一个孩子回答)

老师:你认为谁做对了,谁做错了?为什么?

老师带领孩子讨论:如果和陌生人一起离开会怎么样?

第三,讨论求助的方法

1,老师告诉孩子“不告诉大人就和陌生人走是很危险的。”总结与陌生人同行的危险性。"

2.讨论:和陌生人在一起时,有哪些保护自己的方法?

3.老师展示第二张和第三张挂图,向孩子介绍陌生人想把自己带走时的自救方法。

教学反思:

小班孩子由于自我保护意识薄弱,辨别能力也有所欠缺。所以我们发起了一个健康活动“不要和陌生人一起走”,我设定的目标是这样的:

1.通过情景活动让孩子知道不能和陌生人一起走。

2.教育孩子学会保护自己。

3.初步培养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

根据小班幼儿思维具体生动的特点,我在活动一开始就设计了一个情景表演。通过观看现场表演,孩子对陌生人有了更深的认识,知道不认识的人就是“陌生人”。学会了不跟陌生人走。

第二个环节是让孩子拒绝陌生人的方式。孩子看童书。我用三种不同的形式教这三幅图。第一张图,我让孩子看完后单独回答,通过师生对话,巩固了丽丽对陌生人的拒绝。第二张图,我让孩子看,讨论:如果遇到这种事情,你会找谁帮忙?第三张图,我让孩子们判断奇奇做的对不对。进一步巩固了拒绝陌生人的方法。

第三个环节是老师总结,活动结束。后来觉得最后一个环节有点快,觉得全班环节太少。

经过这次活动,所有的孩子都知道不能和陌生人一起去,但是如果出现这种情况,我想他们谁也不知道该怎么处理。我也问过孩子的家庭情况,比如家庭住址,电话,很少有人能回答。如果有真实的表演,会更打动孩子,符合这节课的要求。

小班安全教案《不要与陌生人同行》6【活动目标】

1,通过情境活动,让孩子知道不能相信陌生人的话,不能吃陌生人的东西,不能接受陌生人的礼物,不能和陌生人走在一起。

2.教育孩子学会保护自己。

3.初步培养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

【活动准备】安排两个场景,分别是“幼儿园”和“花园小区”

[活动流程]

首先,营造场景,体验真实。

(一)幼儿园里的陌生人

1,讲真,介绍故事。“幼儿园”场景,XX幼儿园没人来接孩子,然后来了一个陌生人。这个孩子和那个陌生人一起走了吗?(引出话题)

2、互动表现,真实揭露。请孩子参与,老师会扮演“陌生人”的角色与孩子交谈,从而诱导孩子跟着“陌生人”走。

(2)社区中的陌生人

1.换个场景,扩大感知。在“花园小区”那一幕,老师又讲了一遍故事:XX小朋友搬了新家,在楼下玩了一圈后,找不到自己的家了。这时,又来了一个陌生人。陌生人把孩子带走了吗?

2、利用资源,真实表现。孩子和假装成陌生人的陌生人说话,陌生人拿出礼物哄孩子,观察孩子的反应。

二,实证分析,情感升华

总结孩子的表现:向孩子提问?

1,什么是陌生人?

2.可以和陌生人一起去吗?为什么?

3.“陌生人”想把你带走。你该怎么办?

第三,游戏巩固,行为强化。

1,游戏《不要和陌生人走》

孩子随着音乐走在小路上,突然遇到一个陌生人。

孩子是做什么的?(集体表演)

2.演出结束后,继续走在小路上,自然结束。

(点评:本次安全活动针对小班幼儿的特点。自始至终让孩子在精心设置的生动真实的场景中体验学习。孩子真诚参与,积极动脑,积极表演,让自己的情绪和认知最终落实到行为习惯的培养上。这是儿童安全教育的最终归宿。整个活动具有“强调学习兴趣、强调真实场景体验、强调行为训练”三大特点。特别是在开放式教学中,别出心裁地利用班级孩子对男领导的陌生感来表演《陌生人》,既充分利用了课堂资源,又活跃了课堂气氛,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的教学智慧在看似简单的活动中得到充分体现。)

小班安全教案《不要和陌生人走》7教材分析:

此次活动的重点和难点是教育青少年不要与陌生人同行,学会保护自己。

活动目标:

1.通过情景活动让孩子知道不能和陌生人一起走。

2.教育孩子学会保护自己。

3.初步培养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

活动准备:

1.请两个和孩子不熟的老师分别扮演“陌生人”和“警察”。

2、玩具手机

活动流程:

1.活动开始,老师在外面孩子们看不到的地方观察,“陌生人”走进教室。“小朋友,你老师在吗?”然后走到几个孩子面前说:“要不要我带你去找你妈妈?”(老师关注孩子的反应,在“陌生人”准备带孩子离开时,走进教室。)

老师:“XXX,你认识这个阿姨吗?”

“陌生人”看到老师来了,就想逃跑。

老师:“小朋友,你认识她吗?”请问你是谁?"

陌生人:“我……我……”

老师用“手机”拨打了“110”:“警察同志,我们这里有陌生人,我们要带走孩子,请你快来”。

警察出现,带走了“陌生人”。“请到警察局来”。

2、老师问:

①“什么是陌生人?”“陌生人”是你不认识的人。

(2)“可以和陌生人一起去吗?为什么?”

如果一个“陌生人”想把你带走,你该怎么办?

3.“警察”来了。“小朋友,刚才那个陌生人是专门拐卖儿童的坏人。你可记住了,以后不要跟陌生人走!”

4.老师总结:“××,刚才太危险了,差点被陌生人抢走。来,我们一起感谢警察叔叔。记住,以后千万不要和陌生人走。”

活动扩展:

在游戏《一个陌生人来了》中,老师或孩子扮演“一个陌生人”的角色,加强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巩固简单的自我保护方法。

日常教育活动的渗透:

通过讨论、谈论报纸、电视等媒体上关于儿童失踪的报道,让孩子充分认识到与“陌生人”同行的危害,从而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家庭同步:

教育孩子不要随便开门,不要让不熟悉孩子的人随便去幼儿园接孩子;教孩子保护自己的简单方法。

创新的教育方法和策略;

本文采用典型的情境活动,让儿童作为情境活动的主体积极体验和开展认知活动,体现了儿童学习的主动性。

小班安全教案《不要与陌生人同行》8幼儿园小班安全教案:

我不和陌生人一起去。

活动名称:

我不和陌生人一起去。

活动目标:

1,通过情境活动,让孩子知道不能相信陌生人的话,不能吃陌生人的东西,不能接受陌生人的礼物,不能和陌生人走在一起。

2.教育孩子学会保护自己。

3.初步培养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

4.培养孩子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懂得保护自己,懂得在危险来临时如何逃生。

活动准备:

安排两个场景,分别是“幼儿园”和“花园小区”

活动流程:

首先,营造场景,体验真实。

(一)幼儿园里的陌生人

1,讲真,介绍故事。“幼儿园”场景,XX幼儿园没人来接孩子,然后来了一个陌生人。这个孩子和那个陌生人一起走了吗?(引出话题)

2、互动表现,真实揭露。请孩子参与,老师会扮演“陌生人”的角色与孩子交谈,从而诱导孩子跟着“陌生人”走。

(2)社区中的陌生人

1.换个场景,扩大感知。在“花园小区”那一幕,老师又讲了一遍故事:XX小朋友搬了新家,在楼下玩了一圈后,找不到自己的家了。这时,又来了一个陌生人。陌生人把孩子带走了吗?

2、利用资源,真实表现。孩子和假装成陌生人的陌生人说话,陌生人拿出礼物哄孩子,观察孩子的反应。

二,实证分析,情感升华

总结孩子的表现:向孩子提问?

1,什么是陌生人?

2.可以和陌生人一起去吗?为什么?

3.“陌生人”想把你带走。你该怎么办?

第三,游戏巩固,行为强化。

1,游戏《不要和陌生人走》

孩子随着音乐走在小路上,突然遇到陌生人。孩子是做什么的?(集体表演)

2.演出结束后,继续走在小路上,自然结束。

教学反思:

本周是安全周,所以我们本周要做的是教育孩子们安全意识。

这个活动主要是让孩子知道不能和陌生人走在一起,和陌生人走在一起后会有危险。所以,我们通过模拟的方式,让孩子们在上午的活动中有一个“体验”。结果,一些孩子确实和陌生人一起离开了。通过对这种情况的模拟,我们把它做成视频,事后让孩子自己看,让孩子明白在什么情况下最容易被陌生人骗,以及如何保护自己。

最后老师做了一个简单的总结,通过例子告诉我们孩子被坏人骗是很危险的,进一步加深了孩子对这种意识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