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网上买了成品麦芽糖。怎么加工才能做成吹糖机的糖浆?这种糖浆太稀太粘了。求指教!

“吹糖机”的生产技术

一、“吹糖机”的设备比较简单:一个带架子的长木柜;放一个小半圆炉;装满糖浆的马勺;最好的燃料是木渣,能使火不燃,使糖浆处于不稀不稠的状态,便于吹揉。(玉簪芯也可以替代);柜子的穿孔架子上插着若干竹签(给粘糖的人用)。这些有限的东西可以安装在自行车和摩托车上。在过去,它们是一种负担。

第二,糖浆是“吹糖机”的物质基础。最好买水煮糖浆,自己买不到也可以做。方法:将大麦和小米按65,438+00比2的比例混合(例如:大麦65,438+000公斤,小米20公斤),让大麦在湿水中发芽,发芽后捣成浆,小米蒸熟后与大麦浆搅拌,放入有过滤孔的锅中,加入60公斤开水发酵两小时,然后滤出汁液,放入锅中煮沸。火要小而强,随时保持搅动。关闭发动机,放入气缸备用。火在燃烧的时候,是不可得的。100公斤大麦煮沸后可生产50公斤糖浆。一斤糖浆能吹30个糖人。按照2元计算,可以赚60元。除去成本,能赚50多元,利润还是很可观的。

第三,“吹糖器”主要依靠吹捏技巧的配合,通过挑、断、揉、卷、拉、裹、捏、抛、吹,一分钟就能吹完。至于造型,是靠匠心和即兴塑造的。熟能生巧。吹多了,自然会衍生出很多花样。

四、“吹糖工”糖浆是关键。忽冷忽热就不吹了,忽厚忽薄就不行了。所以控制火旺为宜,浓一点就加点水,稀一点就让火旺一点。

五、“吹糖机”方法步骤:

1.用搅拌棒取料,挑一个核桃大小的糖浆,绕在棒头上,快速拉起绕几圈,然后断丝,就像吃山药丝一样。

2.放在左手里,拿掉桨,揉成一团。

3.然后反复捏揉双手,使之无缝贴合。

4.揉成一团,用右手中指小指戳一个小洞。

5.立即用右手捏包子,收边。

6.双手合十摩擦颈部,然后拉伸放在嘴上。

7.快速吸一口冷气,把断丝手柄“掉”了。不要咬,不然“丝孔”关不上,吹不动。

8.然后嘴通过丝柄上的气孔吹气,糖浆就膨胀了。

9.双手配合按照脑海中的形象塑造人物、动物、水果,边吹边揉,很快成型。(也可以用模具成型)

10.吹捏好后贴在竹签上。如果捏两个东西,一定要做两次,粘在一起,以此类推。

6.“吹糖机”的绝招是“拉丝柄”。手柄中间有个小洞,好像被嘴咬过。洞口一旦封闭,就炸不起来了。就是嘴巴吸冷气的时候“摔”断了把手,让“线孔”一直开着。

七、“吹糖人”的动作一定要迅速果断,几秒钟内完成一个动作,全部用时不到一分钟。糖凉了就不定型了。脑中的影像必须随时用嘴吹,用双手捏。老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学得好和学得差,取决于你自己的理解和勤奋。

吹糖工的故事

“吹一个孙悟空!”“我要一头猪!”“吹黄鼠狼吃鸡!”……

孩子们围着“吹糖机”大喊大叫,引来一大群好奇的围观者。这种景观为民间庙会增添了古色古香的味道,勾起了老年人快乐的童年回忆。

“吹糖工”在旧社会是一个手工业。艺术家们在街上走来走去,挣着两便士,勉强维持生计。尤其是每年的春节、庙会、聚会,是孩子们最抢手的东西。又好看又好玩又好吃,贪吃的孩子不要。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迅速消失,濒临灭绝。500多万人口的古代运城市,乃至整个晋南地区,现在找不到几个人来经营这个行业,全国也所剩无几。俗话说“四十亩地一个秧谷”,新绛县的这个“吹糖工”就更特别了。

这个人叫王申义,70岁,新绛县兰村人。《吹糖人》46年,酸甜苦辣只有老人知道。中秋节的时候,我们特意去采访了他。我们说明来意后,老人沉思了一会儿,然后他开口讲了他的“吹糖人”的辛酸往事。随着时间和空间的转换,我们沉浸在过去的岁月里...

谁也说不清“吹糖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据老师傅说,刘伯温在明朝时和朱元璋一起游历。朱元璋登基后,放火烧了英雄亭刺杀英雄。刘伯温侥幸逃脱,半路遇到一个卖糖水的老头,换了衣服就逃了。久而久之,刘伯温试图把糖水改造成动物和人物来卖,生意非常红火。大家都来求教。刘伯温没有。按照这个时间,“吹糖人”的历史应该有六七百年了。

我“吹糖人”的时候一言难尽。我的家乡是河南滑县,地少人多,洪水多。我8岁的时候,妈妈得了乳腺癌,没钱治疗。她去世了,留下了我和我的两个姐姐。父亲因为过度悲伤去世不久,去世的时候想吃一口面汤。我们兄妹无奈,后来跟着舅舅去了山西新疆。我叔叔会烧砖瓦,我们就去做苦力,维持生计。

几年后,小妹被窑主收养,大姐嫁了人,留下我一个人,扛砖放窑里。累了一天,骨头散了。窑主看我肯努力踏实,就托人牵线搭桥去了兰村。反正我终于有自己的家了。公公婆婆对我很好,我要养活六个人。

瞄准了“吹糖机”

砖窑活只能干半年。从“立秋”到明年的“谷雨”,你得闲着。闲置半年不是个好主意。你总是想找份工作。有一年冬天,我在山东看到一个叫梁的师傅,“吹糖人”,走在大街上。孩子们三五成群地互相追逐,有的还交换东西。我看中了这个行当,就跟着师傅去了东村西村好几天。看人家怎么吹,看门道,看方法,看步骤,但是有些技术还是蒙在鼓里。向师傅求教,他委婉地劝道:“好宝宝,不要学这个。虽然小,但是有利可图,赚不了多少钱。”

师傅不肯教怎么办?我天性倔强,硬着头皮坚持。但是很多事情看起来做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总是让人无法理解。但我觉得学了这门手艺,就可以一年四季忙忙碌碌,热天做砖瓦活,冷天“吹糖人”,就可以养活这个家了。所以我决定学。

师父直到去世才把《真经》传给我。

无独有偶,第二年正月,我在河南认识了一个“吹糖工”,张师傅。他心地善良,面带微笑,认出我是个小老乡。他带着他四处游荡了几天。最后,他给了我几块糖,还教了我几招。回到家,我等不及要吹了!吹!白天吹,晚上吹,虽然我懂一些门道,但是糖浆这个东西,冷热都不能吹。厚积薄发都吹不出来,很难掌握的恰到好处。什么都吹总是不行的。因为力度,不对,不可能留毛孔,有时候没眼睛也不可能再吹了。相反,它因腮腺炎而肿胀,汤和米饭难以下咽。

糖浆吹出来了怎么办?材料成了重中之重。经询问,邻村有一个姓李的,在糖厂当工人,会煮糖浆。感谢上帝,上帝终于睁开了眼睛。我渴望照顾我的主人,但他总是有一只手。按理说100斤大麦芽和20斤小米可以出50斤糖浆,但是我按照师傅的方法只能出20斤糖浆,我很疑惑。原来问题出在热水的发酵上。加开水是对的,但是师傅只说要把水烧热,临死的时候把《真经》传给了我。生者难!一块蛋糕折磨了我很多年。糖浆的成本大大降低了,我们可以大干一场了。

一吹就是46年。

经过十几年的练习,“吹糖工”终于入了门,他可以自己吹一些新花样,比如猪,孙悟空,老鼠偷油,黄鼠狼吃鸡,蛇吃鸡,猴子吃桃子,还有各种水果蔬菜...有了这个能力,你就可以大胆地吹遍每一次聚会和赶集庙会。方圆、河津、稷山白莉莉路的县城和集镇。每年正月都有很多庙会,是“吹糖人”的黄金时间。正月初一,他挑着担子出了村,在街上过了一整个春节。再苦再累,他也要坚持下去。这样每年冬天从“立冬”到第二年“谷雨”,天气冷了,糖浆很快凝固,很快成型,吹成什么样子,就会赶上行情“吹糖人”;“长夏”,天热,不能“吹糖”,就在砖窑干活。为了维持这个家,一年接着一年,年复一年,春秋更迭,一吹就是46年。

46年!对于一个人来说,几乎是一辈子!40多个冬夏,我什么都尝过了。记得有一年三月,我赶到离家八九十里的北宿村。在路上,我遇到了倾盆大雨。去了村里之后就没去商店了。风雨狂,路滑,我都撑不住头了。我冲到一个破庙里,天黑了什么都不知道。等了一口气,已经太阳西下了,一天一分钱都没赚到。肚子饿得咕咕叫,腿累得抬不起来。感觉好重!当我到家时,已经是午夜了。

又是一年,腊月二十,我去附近的闻喜县“吹糖人”。天太冷了,生意不好。下午雪花飘飘。为了给酒店省钱,我吃了个蛋糕就匆匆赶回去了。越走雪越大,破自行车越来越重。再加上肚子饿,只好翻了一个峨眉山,70多。当我到达村口时,我失去了所有的力量。我一头扎进雪中,失去了知觉。醒来的时候,我正躺在家里的炕上。我老婆哭着说,是村里的好心人救了我,带我回家抢救。我活了下来,但我病得很重,几个月都不能下床。

“吹糖人”微利,但在那一年,他的收入还算不错,但日子并不好过。我常年做砖窑工和“吹糖工”,挣的钱都让老婆吃了“苦药”。她生了六个孩子,老大、老二、老四死于“四六级风”,老三设法把他们养大到十七八岁。她帮邻居打窑的时候,突然崩溃,把孩子打死了。一个接一个,老婆精神受到强烈刺激,整天哭着要宝宝。后来她心脏病发作,身体不是这里冒烟就是那里冒烟。“苦药”持续了整个四季,却无法治愈她。我不知道怎么“吹糖人”和扛砖赚钱,但还是救不了她的命。她终于提前走了,留给我和孩子的是厄运。逝者已矣,生者必须活下去!不“吹糖人”还不够,一直吹到现在。

想把这门古老的艺术传承下去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玩具更是数不胜数。虽然“吹糖机”已经过时了,但孩子们仍然喜欢它,它有很大的市场。它永远是一门手艺,一门民间艺术。但是没有人学过这门手艺。几十年了,收了两个徒弟,没学会就走了。我想把自己几十年的经验和技术传承给后人,让这种技艺能被别人继承。现在国家很重视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很想有人向我学习。我希望把祖先传下来的这门古老的艺术传承下去。这个愿望我感觉好重啊!

林永茂和王庆举整理